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2-12 10:43刘惠文邓小鸿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刘惠文 邓小鸿

关键词:乡村振兴;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

乡村振兴是在巩固前一阶段精准扶贫成果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1]。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应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挑战的重要策略[3]。信息技术新工科是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的创新发展与应用,重点培养适应并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且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有着独特的优势产业和丰富旅游资源,但乡村产业在规模上和产能效率上具有较大缺陷,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结合,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产业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2021年,相关文件明确指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例如,曹兴权等[4]提出采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信用缺失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持与信用保障。崔晓彤[5]指出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发展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上起着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新工科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高校如何培养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途径,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了本文提出的“一体两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可行性。

1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新工科在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高校针对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信息技术新工科在服务乡村振兴上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1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种子

信息技术新工科要培养出一批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选好材。目前,高校无论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培养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还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依托,开展信息技术新工科的普及式教育,均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即覆盖面过广,但所培养的学生群体最终会选择回到乡村,将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的学生太少。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学生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缺乏深层次的认同,首先是非农村学生较多,由于出生和成长环境的问题,他们对农村发展缺乏感情基础。其次是农村学生在感情基础上认同乡村振兴,但缺乏理想信念上的深层次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针对重点人群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学生心中种下立志于实施国家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富饶乡村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最终取得较好成效。

1.2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土壤

良好的土壤环境给种子成长提供有力条件。目前,各个高校通过对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基本完成了信息技术新工科的顶层设计工作,并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成立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这些工作室的主要职能停留在对学生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上,虽然一些工作室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部分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但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项目偏少,学生无法参与与乡村振兴直接关联的项目实训。事实上,从国家的战略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大有可为,广大乡村的产业升级需求衍生出一大批智慧农业、智慧旅游、产品线上销售项目,为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围绕实际的乡村产业发展项目进行,将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室扩展到乡村大地上,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条件。

1.3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产出

产品产出是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直接依据。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培养的产出主要与两方面有关,第一是直接从事乡村振兴相关事业的人数,第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乡村振兴做出的具体贡献。目前,由于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及相关国家政策的教育上存在缺失,特别是缺乏就业观念的积极引导,导致愿意到乡村就业或者是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毕业生较少。另外,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与乡村产业紧密的链接,项目研发的成果给乡村产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偏少。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紧盯产出成果,一方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智库,另一方面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切实为乡村产业带来经济效益。

2途径

2.1“一体两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图1给出了“一体两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一体”指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乡村产业振兴,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主体任务。“两翼”是指素质教育和项目研发,其中素质教育包含对新工科人才的思政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解决人才培養过程中的“种子”问题。项目研发主要是针对乡村特色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解决乡村产业振兴中碰到的技术问题。以乡村产业孵化出的实际项目为载体,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土壤”问题。“三依托”是指实践基地、学分认定、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撑。实践基地是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项目实践基地,为项目研发提供平台:学分认定是对学生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研发给予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等的学分:成果转化是将学校科研团队的项目研发成果应用到实际的乡村产业链中,以技术人股的形式共享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出问题。学分认定和成果转化为素质教育和项目研发提供根本动力。

2.2素质教育模式

农村学生对家乡具有更浓厚的感情,高校应该开展针对性教育,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图2给出了高校针对农村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模式。首先,高校要对农村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意识:其次,广泛宣讲国家政策理论,包括国家重点扶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优惠政策,让其了解相关普惠政策;再次,可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高校可依托乡村的资源优势,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和“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学生更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最后,在学校开展引导性的专业知识教育,以校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依托,鼓励学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2.3乡村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项目实训模式

“互联网+X"模式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给乡村产业改造升级带来巨大机遇,乡村产业主要以特色农业、特色产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主,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乡村产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重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乡村产业链,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以特色农业为载体的智慧农业平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以人工方式为主,缺乏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管理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特色农产品从生产、销售到流通的全过程链,实现产品溯源,提升产品价值。大力发展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为特色农产品进行直播带货,为乡村优质旅游资源进行智能推荐。直播带货为产品销售增添线上新渠道,有效解决“小产品”与“大市场”的矛盾。智能推荐让更多的游客认识、了解美丽乡村,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有效手段。高校在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如图3所示的乡村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项目实训模式,并通过项目实训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4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平台构建

目前,国家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向所在地区乡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实施定点帮扶政策。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目标,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构建如图4所示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平台,校内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主,校外以高校乡村振兴驻村点为辅。校内科研团队将科研成果在乡村振兴驻村点进行成果转化,并优先从工作室中选择专业知识扎实的师生组成驻村工作队,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另外,高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提出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项目需求,有助于校内科研团队找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项目。

3信息技术新工科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效果

3.1建立了校内校外结合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赣南科技学院主动承担乡村振兴责任,十分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在原有脱贫攻坚工作基础上选派年富力强、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成立驻村工作队,定点人驻兴国县崇贤乡贺堂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8]。学院除选派教师直接参与工作队外,还积极组织创新工作室的师生前往驻村点进行项目对接工作,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工作室开展乡村振兴项目研发,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学院将兴国县崇贤乡贺堂村作为乡村振兴校外实践基地,成立了以学院创新工作室为主,校外乡村振兴驻村点为辅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基地,为学院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提供良好平台。

3.2通过素质教育提升了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

首先,学院通过相关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和群众中开展相关活动,在祖国大地上用专业知识和辛勤汗水描绘壮丽的青春華章。同时,邀请农村学生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自己的家乡,让广大学子了解乡村现状、倾听乡村声音、感受乡村变化。其次,学院通过“形式与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宣讲国家“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及“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让广大学子了解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再次,学院切实加强劳动教育,逐渐摆脱原有劳动教育停留在校园打扫卫生、校外做志愿者的层面,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劳动实践教育下田间地头,通过“三下乡”等时间活动号召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通过参与乡村劳动切实增强劳动意识。最后,学院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教育,采用以结果为导向和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开展专业技能教学和培训,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3通过实际项目成果转化促进了乡村产业升级

学院移动互联和区块链创新工作室研发团队应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在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春赐福生态茶场开展智慧农业项目研发和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茶场茶业生产环境的监测和病虫害预警,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溯源,该项目从2020年9月开始实施,到2021年9月已经全部实现茶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区块链产品溯源极大维护了产品价值。据统计,一年来,春赐福生态茶相比2020年产业价值增长100万元以上。其次,研发团队利用VR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发兴国县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利用平台资源在赣州各个高校开展扶贫产品推销和推荐工作,线上销售平台运行至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统计,2021年,单“兴国鱼丝”这一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额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项目成果的转化给乡村产业改造升级带来了技术支撑,给乡村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一体两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4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又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体两翼三依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在乡村振兴试点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学院下一步将继续总结推广人才培养经验,一方面为乡村振兴发展继续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可参考案例。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