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使用英语简述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主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中外典故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准表达意义和态度,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2020)。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及课程进行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有些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没有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出发,采用“独白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简单的讲授,导致他们缺乏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但是,有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科的工具属性,忽视语言的人文价值。教师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散在各个单元,有些教师没有把相应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仅以零散、碎片的方式呈现,导致学生无法形成一定的系统和框架,对其学习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关联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问题。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理解、鉴赏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部 2020)。
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立足课程资源,补充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刘钰 2017)。
例如,在教学上海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时,教师立足课程资源,适时补充了关于剪纸(paper cutting)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剪纸文化的由来、背景、含义等作了深入介绍。在对剪纸文化知识及英文素材有了足够的输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剪纸文化介绍的英文视频录制,给他们提供描述和表达的机会。在后来的一次外国姊妹学校师生来校参观访问的活动中,学生能运用所了解的剪纸文化知识,较全面、深入地向外国友人介绍。学生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了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立足课程资源,增加和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及内涵,激发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所有主题语境都应包含中外文化的范畴(教育部 2020)。
基于单元主题,教师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拓展。以上海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4 Inventions为例,教师借助单元主题,巧妙引入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介绍。通过对英文视频和拓展阅读材料的学习,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提升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接下来对国家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发展目标及国际局势的讨论中,学生的思想激烈地交流、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家国情怀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依托单元主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系统的认识,也有助于促进他们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文化自信。
开展多样化的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能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同时,通过传播文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例如: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节,开设传统文化英语学习专栏、校园广播节目、专题讲座等。此外,还举办了戏剧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英语传统文化演讲比赛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比赛活动。
例如,在教学完上海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6 Ancient stories More Practice The story of 100 000 arrows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为了更好地诠释故事情节、准确拿捏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准备阶段花了大量时间查找《三国演义》的中英文版本,收集整合资料,编写剧本和台词。该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把英语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提供更多真实运用英语的机会;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是培养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核心,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和探究。
以上海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下)Unit 1 Great explorations Reading The voyages of Zheng He为例,在阅读教学后,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Why is Zheng He called a‘pioneer’?Why were Zheng He’s voyages so important in history?What national spirit do Zheng He’s voyages show?”围绕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郑和忠心报国、敬业奉献、百折不挠、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
通过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将所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文化品质。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应开发、利用身边丰富的、学生熟悉的教育资源,促进其深入学习和体会。例如,在上海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6 Reading Visiting Shanghai的教学中,教师以上海为切入点,自然过渡到对广州的介绍。除了模仿课文结构和内容从名胜古迹方面介绍广州外,教师还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地理生态、著名人物、历史发展三个方面,通过书籍、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广州文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整理翻译,编写英文版的广州文化资源手册,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广州文化的了解,更深刻地感受到广州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文化自信。最后的汇报展示为学生创设了英语语言输出的机会,促进他们把英语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增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立足课程资源,在教学内容中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融入本土文化内容,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其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滋养本土情怀。
连接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三个优点:首先,语文、英语都是语言类学科,其工具性、人文性特点是相似的,便于相互融通;其次,语文教学中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以用于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再次,跨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其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教学上海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7 Poems时,教师在介绍诗歌的基本要素和常用的赏析方法后,引入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夜喜雨》等著名诗作及其英译本,引导学生对中英文诗歌从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赏析,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对比赏析中英文诗歌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领略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教学上海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2 Great minds Listening Three great minds时,教师在学生完成听力任务、获取孔子的基本信息后,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指导他们学习《论语》(英文版)的相关内容。同时,在课外拓展环节,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赏析《中国古典诗词》(中英文对照版)和我国四大名著(英文版)等。
通过与语文教学的连接,帮助学生对语文和英语进行对比性学习,引发其对语言人文性特点的思考与关注,为其语言学习开辟新的天地。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随着世界格局的变换以及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英语教师应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人文功能,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引导其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加深对语言知识及意义的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其坚定文化自信,学会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及内涵,从而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