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碧玉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7)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理答行为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理答行为是保障语言教学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的交流,并能积极回应幼儿。如何优化语言活动中教师的理答行为,提升语言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本文聚焦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从调研出发,梳理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理答行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改善教师理答行为的对策。进而优化语言教学活动效果,促进幼儿发展。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理答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师幼互动的方式,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对幼儿回答及反应做出的反馈和处理。在当下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语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2],一方面幼儿必须服从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不能打断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数时候只能被动地配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幼儿自由表达的空间较少,活动中一旦幼儿偏离,教师就会制止或将幼儿拉回主题。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创设语言交往情境,促进幼儿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幼儿园日常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当教师在讲述故事、绘本时,部分幼儿会因长时间倾听而脱离课堂活动,部分幼儿开始自主的对话;教师就会提醒并强调课堂纪律,“好,小朋友们请安静听”“某某小朋友,请不要说话”“你们再说话,今天就没有奖励了”“你们想说,就说个够”等类似言语就会被教师高频使用来规约课堂纪律,从而偏离语言教学活动目标。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语言素材,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在实际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师提问缺乏关键问题,总是游走在边缘,难以启发幼儿的思考;第二,部分教师课堂提问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逻辑,提问具有随意性,活动过程提问很多,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一问一答,很难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逻辑思维;第三,课堂提问缺乏趣味性,所以幼儿常常偏离活动主题;第四,教师的回应往往也是按预设的方案,缺乏灵活性和情感交流,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方向不一致时,教师往往采用忽视和转移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到自己预设的方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重视幼儿回答的准确性,而忽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的对象以能力较强的幼儿为主。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面向集体提出问题,然后请集体或个体作答。在集体作答时,往往积极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会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第一时间抢答;而个体作答的时候,教师多数是邀请第一时间积极举手的小朋友。在这样的语言教学情境中,教师请答方式不能照顾幼儿个体语言能力的差异,同时因缺少必要的思考的时间,对于腼腆或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很难有表达的机会。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以赞赏肯定为主,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很棒”“很厉害”“真好”“说的真不错”“你回答问题声音很大”“有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真棒”,类似这种肯定幼儿的回应的方式在课堂上高频反复出现。从这一现象可知,随着这些年赏识教育的理念被大众认同,幼儿教师在课堂上也会通过肯定的方式来塑造幼儿某些积极的行为。但这种无差异化的回应方式也较为单一。部分老师对幼儿的回应都停留在外在的这些行为,如“好”“很好”“很厉害”等,这种回应方式较为模糊,幼儿并不明白自己具体哪里做得好。同时,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引导、追问的回应方式较少使用,很少有教师会鼓励幼儿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而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可知,小班幼儿问“是什么”,中大班幼儿问“为什么”,这都是幼儿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如果幼儿提问偏离语言素材,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忽视或者不予回应。长此以往,自然是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3],第一,幼儿教师应是语言活动中合格的倾听者。一方面幼儿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的声音,将语言活动的话语空间给到幼儿,尊重幼儿的表达;另一方面在倾听幼儿的基础上幼儿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儿,才能有针对性地回应幼儿,师幼情感互动才会流动起来。第二,幼儿教师应是语言活动中良好的示范者。幼儿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语言直接学习的榜样,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应注意发音标准、表意清晰、语词丰富,给幼儿良好的语言示范。第三,幼儿教师应是语言活动中积极的释疑者。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帮助幼儿理解语言素材,面对幼儿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应有意识地捕捉这类信息,并及时的答疑或引导幼儿思考。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出现高频和反复的纪律规约用语,一是因为教师对活动的高度把控,强调幼儿对活动纪律的遵守;二是因为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而发生的自然偏离,教师通过提醒或强行将幼儿拉回到活动内容。因而选择合适的内容是解决语言活动中这种偏离目标行为的关键,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改善:首先,教师需通过日常观察与对话了解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结合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来选择语言活动的内容;其次,教师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可以畅所欲言;最后,教师需为语言活动提供相关的素材,如图画、棍偶、玩偶等来维持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教师有效提问是实现语言教学活动目标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达到语言活动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4],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应根据所选的语言素材分析要达到的具体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并拟定关键核心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活动重点;第二,围绕着关键核心问题,教师可结合幼儿学习经验设计若干相关问题,问题之间须有内在联系,用小步子前进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难点;第三,有效的提问应具有趣味性,来激发幼儿主动的探寻,维持幼儿活动的专注力。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倾向能力较强的幼儿,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差异,也有失教育公平。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改善:第一,提问的层次性。理答过程中首要的提问环节,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个体差异设定高中低难度不同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在日常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对个别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帮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第二,必要的候答时间。一方面,因为儿童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连续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来进行思考,所以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给与幼儿必要的时间,等待幼儿。另一方面因个体语言能力的差异,必要的候答时间,才能让语言能力稍弱的孩子有机会参与进来;第三,有效的叫答策略,教师可根据问题类型运用面向集体、面向小组、面向前后排、指定幼儿、随机抽答等多种叫答方式使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也能更好地照顾到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幼儿的方式单一,不能通过回应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改进:第一,丰富理答形式,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根据幼儿的特点运用肯定、重复、纠正、归纳、沉默、提问他人、质疑、追问等多种方式回应幼儿;第二,善用引导追问,鼓励幼儿提问质疑,促进幼儿认知思维的发展;第三,评价的具体化,教师用赞赏的方式回应幼儿时,应指向具体明确的行为或者内在的品质,让幼儿明确、清晰教师的期待。
本文聚焦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的探讨,关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效果的同时也关注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调研发现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理答行为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理答以教师主导,幼儿话语空间少;理答重纪律规约,偏离活动目标;理答提问随意,缺乏有效对话;理答倾向能力较强的幼儿,忽视个体差异性;理答以赞赏为主,缺乏灵活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幼儿语言学习的效果和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成长。基于此,提出了以下优化对策:应明确教师角色定位,给孩子充分的表达的自由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教师应丰富活动教学准备,创设轻松的语言活动氛围,让幼儿愉快的参与进来;教师应明确语言活动提问目的,帮助幼儿更多的、更好的表达自我的观点,教师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来引导幼儿思考,通过提问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尊重幼儿,等待幼儿成长,教育要慢一点,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教师应掌握每个幼儿的成长节奏,并给与合适的指引;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教育智慧,能根据教学实际中不同幼儿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要不断丰富教学理答的方式,通过有效的理答来促进幼儿的发展。总而言之,理答是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需不断通过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的学习来提升教学过程中理答行为的有效性,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