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鹏鹏 夏昊天 严婷婷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国务院在2019年1月印发实施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推行“1+X”证书制度,一方面能够深化改革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构建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中的“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其他各种新型证书。因此,“1+X”证书制度的颁布,除了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需取得基本的学历证书之外,还可获取其他各种新型的职业技能相关的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在本质上就是要求育训相结合,根据职业技能需求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行“1+X”证书制度,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并优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引入职业技能标准,完善专业在教学、课程、教材、实习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同时,院校要允许企业加入对学生的培训,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被社会和行业接受与肯定,让学生能够获益终身,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分析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探讨了优化课证融通的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随着当今社会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行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同样越来越高,这给高职院校带来了至少三方面的利好。首先有助于增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途径,针对部分存在交集的专业,可以将其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其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发挥专业的优势,掌握了无人机专业的技术,有利于增强自身竞争力。再者便是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熟练掌握无人机应用技术甚至取得了民航局无人机执照,获得“1+X”证书的学生更加容易申请获得与无人机行业相关的工作机会。
随着无人机行业朝向纵深的持续发展,教育部也在“1+X”证书中增加了无人机类证书的试点,现今无人机等级证书已经是“1+X”证书中试点种类最多的一个专业。然而,高职院校在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专业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课程体系建设环节有待改进,学生也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众多学生通过参加执照培训与考证才能真正学习和掌握与专业深度融合的知识与技能。
当前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限选类课程构成,学生在大一主要学习基础课程知识,大二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大三则注重实践训练及专业方向限选课,其中实践训练分为专业综合训练、专业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等。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在大二阶段基本完成,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无人机行业核心岗位所对应的课程体系配置,没有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工作适应能力的目的。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开设了部分实践性课程,但与实际工作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较难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安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目前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相对较少,大多数院校因为在校生人数不多,师资队伍建设也没有得到改善。部分院校存在与其他专业共用师资的情况,因此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同步考虑师资的安排。由此导致课程体系安排和技能点的分布缺乏层次性,不能递进式的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此外,无人机专业证书主要基于民航局执照、行业协会证书,短期培训取证后,鲜少有学生会主动进行后续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容易导致核心竞争力薄弱。
提高学生的技能专业性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虽然当下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但不同高校在软件、硬件设施情况和师资配备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各有差异。自从教育部提出了“1+X”证书制度后,上述缺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通过统一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并结合无人机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证书中包含的知识点整合到相关课程中,达到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的目的,可以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增强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取基本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双高建设”的推进和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社会对无人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原有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最前沿的需求,而是更为全面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掌握无人机应用技术的知识,精通各种航拍、测绘的后处理,有识别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客户和服务意识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活动策划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无人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入手,完善并改进现有课程体系,逐步提高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1+X”证书制度的关键是能力本位课程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结合,可以培养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的人才,进一步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施“1+X”证书制度是为了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分析现有的课程体系,并将“1+X”证书制度融合进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去。
当下多数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传统职业结构模式基础上构建形成的,课程设置以普通教育固定学制的方式进行展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以5~6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主,2~3门专业技能课程为辅,专业限选类课程按照培养方向进行模块化设置,每学期安排2周左右的专业实践周。从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现状出发,应以“1+X”证书制度为重点,建立合适的课程体系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的就业发展力。
当前的各类无人机证书中,基本均涉及“操纵”技能的要求。科技提升引发传统职业变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大量无人机的使用使无人机驾驶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职业。201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就包括了无人机驾驶员。无人机驾驶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安装、调试无人机电机、动力设备、浆叶及相应任务设备等;根据任务规划航线;根据飞行环境和气象条件校对飞行参数;操控无人机完成既定飞行任务,整理并分析采集数据;评价飞行结果和工作效果;检查、维护、整理无人机及任务设备。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2019年当年无人机驾驶员的需求增长率就超过了30%,“飞手”在无人机行业的用人需求中稳居第一位。对于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操控”无人机是他们进入行业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技能。构建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以无人机“操控”技能为核心,强化校企合作意识,持续引进与开发企业和社会资源,借助于企业、行业协会等平台,整合优化各类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的应用范畴不断拓宽,行业应用范围愈加广泛,无人机应用领域的竞赛也逐渐增多。根据相关统计调查数据可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校生的创业意愿和参与相关竞赛的比例较高。由于无人机行业应用的跨领域性,目前大多数与无人机专业相关的竞赛项目均涉及专业融合。例如,在部分无人机技能竞赛中,除了要求参赛学生掌握基础操控技能外,还需要涉猎电子信息、自动化、编程等专业领域的知识。不论是无人机专业的创新创业还是参与学科竞赛,都离不开专业团队的合作,不论是师资团队还是学生团队,甚至是各个不同专业人才融合的团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以“项目导向”为引导开展具体的团队工作,可以构建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具体功效。
无人机领域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给无人机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阻力,从研发、生产到各种行业应用,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向人才,培养、储备无人机人才是整个行业的当务之急。对于广大高等院校而言,人才缺口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培养出行业领域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于高校自身发展和专业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强化校企合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无人机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企业订单委培制培养等。作为专业本身,除了让学生了解无人机理论知识以外,无人机组装、调试、维修、飞行、航拍、测绘等实操性技能亦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于是寻求无人机企业合作变成了很多初创无人机专业的高职院校首选。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更加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并优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引入职业技能标准,完善专业在教学、课程、教材、实习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同时,院校要允许企业加入对学生的培训,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被社会和行业接受与肯定,让学生能够受益终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方式中引入“1+X”证书制度,进一步体现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据课证融通的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入手,重新构建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但有助于将相关等级标准纳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三教”改革朝纵深发展,同时也能保证课程设置进一步满足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需求,有助于高职院校按照“1+X”证书制度的要求去深入改革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