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熠,李晓林,陈尧贵
(1.六盘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六盘水 553000;2.六盘水市钟山区畜牧业发展中心,贵州六盘水 553000)
霉菌毒素是由丝状真菌产生的小分子次生代谢产物,污染广、毒性大,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1-2]。研究[3]表明,饲料及谷物原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非常普遍,而且广泛存在多种霉菌毒素共污染现象。小麦、玉米、大麦等农作物是饲料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最容易受到霉菌毒素污染[4]。当前在我国污染最普遍且毒性危害严重的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及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5]。ZEN 主要引起与畜禽不育有关的疾病。暴露于ZEN 的猪极易发生阴道、直肠脱垂以及流产[6]。猪日粮中含有过量的ZEN,会引起猪的高雌激素症、妊娠率降低等。
2021 年1 月26 日,六盘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中心)接到报告称,辖区内某生猪养殖户饲养的35 头猪近期连续死亡。市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刻成立专家调查组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在现场,对病死猪进行了剖检,及时采集病料并对场内饲料做好留样,一并送往实验室检测。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检测结果,建立了病因假设,通过解剖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等进行了验证,及时提出了针对性防控建议。
分析并找出猪群死亡原因,控制暴发,防止病情扩散,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防控措施。
2021 年1 月1—26 日,在养殖户本村及周边接壤乡镇,出现急性异常死亡的生猪判为阳性个体,1 d 内出现3 头以上阳性个体的猪场为阳性场。
1.3.1 病例搜索 按照病例定义,在划定的范围内开展病例搜索并核实病例。
1.3.2 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 现场查看并与养猪户座谈,了解猪只养殖情况、饲养方式、生物安全条件、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猪只引种和出售情况、免疫情况、治疗情况、人员流动及发病情况等;与病情养殖户所在镇的畜牧兽医站人员交流,了解该镇及周边地区猪只养殖状况;实地勘察了解该养猪户的棚舍布局、周边环境、地理信息、畜间分布信息等;问卷调查收集与猪场发病相关的风险因素信息。
1.3.3 数据分析 对阳性个体采集心、肝、脾、肾等组织样品进行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检测;采集阳性场饲喂的饲料样品检测AFB1、ZEN等毒素。
按照病例定义进行搜索,在划定的范围内开展病例搜索,除该养殖场户外,未在其他场户发现阳性病例。
2.2.1 药物治疗 该户猪群发病后,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双黄连、磺胺嘧啶钠、头孢噻呋钠、盐酸大观霉素、银黄提取物、地塞米松磷酸钠等药物对病猪进行治疗,但未见疗效。
2.2.2 免疫 猪群发病前均免疫过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链球菌病疫苗。
2.2.3 引种和出售 该户饲养的35 头生猪,是分2 批购进的仔猪:第一批是2020 年9 月17 日购入的12 头断奶仔猪,第二批是2020 年9 月21 日购入的23 头断奶仔猪。至发病时,购入仔猪已饲养近4 个月,其间整个猪群长势良好,该养殖户也没有购入和出售过生猪。
2.2.4 饲养水平和饲养方式 该户饲养方式为圈养,棚舍防疫设施简陋,饲养区门口无消毒池,圈舍环境较差,通风不良,舍内光线阴暗,未见养殖档案,饲养水平较低。从饲料情况分析,从2021年1 月2 日以来,饲喂生猪的饲料是购买的育肥猪浓缩料添加粉碎后的玉米粉,饲料煮熟后饲喂。现场调查发现,堆放在该养殖户家中现存的3 袋半育肥猪浓缩料和11 袋玉米(玉米直接堆放于地面),眼观浓缩料颗粒和颜色正常,而11 袋玉米都有不同程度的霉变,玉米粒光泽度较暗(图1)。
图1 养殖场户堆放的已发生霉变的玉米
2.2.5 人员流动 该户猪群主要由场主一人负责饲养,但其女儿经常到猪场帮忙,发病后每天到猪场帮忙治疗,近期无外来人员进入。
2.2.6 临床症状
2.2.6.1 急性病例 猪呕吐、食欲减退、体温升高(40~42 ℃),后躯衰弱,走路不稳,粪便干燥,兴奋不安,出现病状后当天死亡。
2.2.6.2 慢性病例 黏膜苍白,走路僵硬,病猪拱背、卷腹,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粪便干燥,表面附有灰白色黏膜,部分病猪便血、脱肛、阴户外翻,约3 d 内死亡。
2.3.1 病理剖解 会厌软骨出血(图2-A);肝肿大(图2-B),肝脏邻近浆膜部分有瘀斑状出血、质脆;胆囊肿大(图2-C),胆汁较浓呈黑色;脾脏呈出血性梗死(图2-D),大小无明显充化;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呈暗黑色,大肠和小肠表面颜色变暗,肠管内壁有弥漫性出血斑点;胃壁出血(图2-E),呈暗红色;膀胱壁收缩变厚,仅有少量尿液(图2-F),膀胱内壁有出血带。
图2 部分病理剖检结果
2.3.2 实验室检测 对所采组织样本进行非洲猪瘟、猪瘟、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相关疫病病原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将饲喂的玉米送至第三方实验室进行AFB1、ZEN、赭曲霉毒素A(OTA)、DON 等毒素检测,结果ZEN 严重超标(表1)。
表1 饲料(玉米)检测项目及检测结果汇总 单位:μg/kg
2.4.1 空间分布 本次猪群死亡呈单点暴发。出现猪群死亡的养殖户(以下称陈某养殖户)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某镇某村7 组,地理坐标为经度105.437 015、纬度23.349 930(图3);周边100 m范围内有猪散养户2 家,共饲养生猪5 头,约600 m处有一养猪场,存栏生猪85 头,所有猪群均健康。经排查询问,除陈某养殖户外,近期本村及周边村农户饲养的生猪没有发生异常死亡现象。
图3 陈某养殖户位置及周边环境
2.4.2 时间分布 陈某养殖户2021 年1 月2 日开始更换饲料,1 月15 日场内生猪突然发病死亡,此后不断死亡。以3 d 为时间间隔绘制流行曲线,发现病情具有点源暴发特点(图4)。
图4 猪只死亡数量及疫情处置时间线
2.4.3 群间分布 据陈某养殖户回忆,吃食多、体格强壮的猪先发病,吃食少、体格弱的猪后发病。经问询及采集数据统计,体质量100 kg 以上生猪有7 头,100 kg 以下的有28 头。选取1 月15—22日发病初期数据,分析比较不同体质量生猪的存活天数。结果(表2)显示:两组生猪存活天数经SW 检验,两组数据均服从正态性分布,100 kg 以上生猪p=0.107,100 kg 以下生猪p=0.087;采用t检验方法,得到1 月15—22 日体质量100 kg以上生猪存活时间为(3.570±1.512)d,100 kg 以下为(5.250±1.357)d,两组总体存活天数存在统计差异(t=2.497,P=0.023)。这与养殖户所回忆的“吃食多、体格强壮的猪先发病,吃食少、体格弱的猪后发病”的信息相符。
表2 1 月15—22 日死亡生猪体质量分组t 检验结果
根据病例定义搜索并未发现其他场户有异常死亡生猪,对猪群免疫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注射的疫苗均在保护期内,因此初步排除疫病因素。从引种情况来看,引种后饲养生猪长势良好,因而排除猪源问题;从人员进出看,平时饲喂为场主及其女儿,没有外来人员进入,猪圈较为封闭,因此排除人为投毒情况。结合饲喂史,在饲喂玉米后2 周,陆续发现猪死亡,从死亡曲线可看出,病程较长。按照临床症状和解剖症状分析,病猪消化系统受损严重,与中毒症状较为吻合。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死亡原因可能为该养户饲喂了发霉玉米造成猪群发生ZEN 蓄积性中毒。
由于本案例病程较长,部分生猪已被场主自行处理,所以未能对场内全部生猪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不能排除存在病原的继发感染;第三方实验室只对饲喂玉米进行了AFB1、ZEN、OTA、DON 等4 种霉菌毒素检测,但据相关研究,霉变玉米可能存在的真菌共有12 种,可能产生的毒素高达16 种,不排除存在其他毒素中毒的可能。
六盘水市冬季平均气温较低,且以阴雨天为主,空气较为潮湿,养殖户将饲料直接推放于地面,极易导致饲料发霉。玉米是畜禽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在畜禽饲料中所占比例非常高,通常可以达50%~70%。玉米储存或保存不当很容易发生霉变。通常来说,玉米存储质量和温度、清洁及湿度等直接相关,一旦有连阴雨天气出现,或者在收获以后没有及时晾晒,都可能使其受到霉菌污染,进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7]。当前世界各地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去控制霉菌毒素污染。然而受现有认知水平和技术的局限,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现象仍然较普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霉菌毒素未超标,其污染的饲料也可导致动物慢性中毒[8]。为防止此类中毒事件发生,在下一步工作中,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饲料正确保存的宣传培训,让养殖户了解正确的饲料保存方式,杜绝使用霉变饲料饲喂动物,如果饲养动物出现疑似霉菌毒素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饲喂霉变饲料,及时更换优质饲料,并给予清洁饮水,补充维生素等;对于中毒严重的猪只,治疗意义不大,应尽早淘汰并依法依规处理。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饲料经营门店的抽查监管,把好源头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