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其 姚雨蓝 赵明明 韩耀刚 张 斌
(1.上海市江南新村小学,上海 200030;2.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上海 200438)
近些年,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国务院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中,将青少年列为健身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实证研究证据表明,一定量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心血管健康、心理健康[1],并且还与学业表现[2]息息相关。在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情况不容乐观。身体活动量不足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纵向研究分析显示,近年来,上海市小学生生理机能整体状况不容乐观,速度、爆发力尤其耐力素质下降显著。[3]越来越重的课业压力压榨了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课堂之外,小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久坐、饮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威胁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021年8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对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做出具体部署。《意见》明确要求缩短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和课外作业量,为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双减”政策落地后,各中小学开展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其中,体育锻炼是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
儿童体适能与认知表现之间的关系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体适能 (Physical Fitness,PF) 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包括健康相关、技能相关和代谢相关体适能[4],其中健康相关体适能是体质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体适能表现更加优异的儿童在执行功能测验和学业成绩考核中往往能表现得更好。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指在完成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对其他认知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的高级认知过程,其根本作用是产生协调有序、具有目标性的行为。[5]国内外的研究结论认为执行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子功能,分别是抑制(Inhibition)、刷新(Updating)和转换(Shifting/ Switching)。[6-7]良好的执行功能在儿童的学业成绩、社会情感发展和身心健康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提高小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满足小学生对身体活动量的需求,近年来,小学生的体育课也更加多姿多彩。在体育课上,除了传统的身体素质练习,例如慢跑、高抬腿等,教师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趣的体育游戏,例如定向越野、“贴膏药”、“大小抱圈”等,有的学校还开发了学校特色体育课程,例如花样跳绳、木兰拳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不仅简单有趣、易于接受,而且有一定的活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和身体素质。
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体育对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拟通过对上海市某小学儿童体适能各个方面与执行功能的测量,进行相关研究,以此明晰双减政策下上海市小学生体适能和执行功能的直接关系,进一步探讨体适能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双减政策下上海市小学课外活动形式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某小学三、四年级共121名小学生,其中男生69名、女生52名,所有学生均正常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的体育锻炼,分别对其进行了体适能、执行功能和学业成绩数据的收集。
2.研究工具
(1)体适能的施测。本研究按照体适能测试的国际通用标准[8]对被试进行集中测试。测试内容包括20 m折返跑、50 m跑、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 min跳绳、1 min仰卧起坐和纵跳。其中,20 m往返跑测试用于计算被试的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束后,记录最终完成的圈数,查阅Fitnessgram制定的20 m往返跑测试成绩记录表,依据最终圈数确定结束时的最终强度级别,然后按照公式(最终跑速=8+0.5×最终强度级别)计算最终跑速;再采用国际通用的Leger公式计算每位研究对象的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31.025+3.238×最终跑速—3.248×年龄+0.153 6×最终跑速×年龄。
此外,纵跳采用Takei Scientific Instrunments Co.Ltd的T.K.K 5406 Jump MD纵跳仪进行测量。同时收集121名学生身高体重数据,并进行BMI(体重指数)计算。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分数的转化。
(2)执行功能的测量。本研究通过Flanker任务和N-back任务分别测量执行功能的两个主要成分,分别是抑制和刷新。Flanke任务施测时被试被要求对处于五个刺激的中央目标刺激进行按键反应,所以被试需要忽视外围个别刺激的干扰。一致条件是处于最中央的目标刺激与处于外围两边的干扰刺激相一致,不一致条件是处于最中央的目标刺激与处于外围两边的干扰刺激不一致。N-back任务施测时要求被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比当前出现的刺激与前面出现的第n个刺激,也就是说,当n=1的时候比较它和前面出现的一个刺激是否一样。当n=2的时候,对比前面呈现过的倒数第二个刺激是否一样。考虑到任务难度,故本研究只对被试进行了n=1情况下被试的反应。Flanker任务与N-back任务都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应变量指标,并将其进行标准分数的转化。
(3)学业成绩。于班主任老师处收集121名学生期中考试的语文与数学成绩,并将成绩进行标准分数的转化。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体适能指标、执行功能指标和语文和数学成绩之间两两作相关,并对体适能指标和执行功能指标之相关显著的结果进行分层回归分析。
1.描述统计
将最大摄氧量、肺活量、50 m跑、坐位体前屈、1 min跳绳、1 min仰卧起坐、纵跳分别与Flanker任务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1-back任务的正确反应时以及语文与数学成绩作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r)
2.回归分析
由相关分析可知,Flanker任务一致条件下正确反应时与肺活量(r=-0.25,p<0.01)、50 m跑(r=0.23,p<0.05)和纵跳(r=-0.31,p<0.01)之间相关显著。Flanker任务不一致条件下正确反应时与肺活量(r=-0.20,p<0.05)、50 m跑(r=0.26,p<0.01)、纵跳(r=-0.27,p<0.01)和1 min跳绳(r=-0.22,p<0.05)相关显著,N-back任务当n=1时正确反应时与纵跳(r=-0.23,p<0.05)相关显著。分别将Flanker任务一致条件下正确反应时、不一致条件下正确反应时和N-back任务当n=1时正确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性别和BMI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模型第一层,上述相关显著的体适能指标作为自变量分别放入回归模型第二层进行分层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体适能对执行功能的分层线性回归(n=121)
续表2
“双减”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给学生学业压力减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对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本研究从小学生体适能情况、执行功能以及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身体活动与学业成绩能否“兼得”。
研究发现,在体适能相关指标和与执行功能有关的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适能指标对执行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与先前研究一致。Chaddock等人采用Flanker任务考察儿童体适能和执行功能以及ERP差异的关系,研究发现,体适能水平高的儿童在各种任务中保持高水平的表现,并且ERP结果也显示其P3波幅更大、错误关联负波的波幅下降,这对于儿童的行动监控加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长期进行有氧锻炼的个体,能够通过增加脑血流量和大脑神经递质促进前额皮质的生长成熟,而前额皮质对于个体的执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9]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执行功能,执行功能中具有儿童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认知组块,这对于儿童的空间转换能力和记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0]因此,增强体育锻炼、提高体适能水平对促进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而提高学业水平的通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研究测量的体适能指标均没有发现与学业成绩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这与以往的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钟云辉等人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采用立定跳远、仰卧起坐、10×5 m往返跑、对248名小学儿童进行测查,并收集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结果发现了上述体适能测试中,除10×5 m往返跑与语文成绩、仰卧起坐与语文成绩、英语成绩,其余各变量间均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该研究指出,体适能与小学儿童的学业成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体适能和小学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诸如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和10×5 m往返跑等体育运动成绩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小学儿童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另一方面,闫晶等人在2020年的一项Meta分析中评价了近20年内体力活动对学龄期儿童(6~12岁)执行功能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急性体力活动对学术成绩无明显提高,各研究之间的效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体适能测验的种类和学业成绩的指标选择的差异。例如,在上述Meta分析中,在研究了学术成绩的每个子域后发现,急性体力活动对学龄期儿童的拼写能力的影响效果有统计学意义,而急性体力活动对数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均无影响。[11]在体适能和学业成绩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相关的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两者之间存在其他的中介或者调节变量。有关研究表明,体适能可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也可能通过健康、心理—社会等中介变量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等调节变量发挥作用。[12]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压力加大,教师与家长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导致忽视学生运动素质的培养,很多学校把体育课改为文化课,家长也对子女的课外运动加以限制,这些做法不仅造成学生体适能水平的下降,而且也将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下降。“双减”政策出台,减少了学生在学校里“埋头苦学”的时间,给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这对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实现多维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校也应多开展学生的体育运动活动,家长也应带领子女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儿童学业成绩的提高。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业成就的主要场所之一,上述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有或强或弱的积极影响,尤其无实验性数据说明增加学校里体育活动对学业不利。由此可见,适量的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并不像传统教育理念所设想的那样因为耽误了语数外等课程的教学时间而导致学生成绩落后,反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为“双减”政策提供了理论佐证,也为如何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体育层面的新思路。为此,本文拟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学校层面。在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创新体育运动方式,拓展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确保传统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参与感。具体来说,一方面,既要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又要进行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能够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传统体育课程和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引进优质的传统体育教师资源,或者聘请高级专业人员到学校长期授课,为提高学生传统体育的运动技能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传统体育锻炼的氛围,提高学生锻炼的热情。其次,家庭层面。“双减”政策出台,意味着孩子能有更多在校园之外的可支配时间,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不仅是学生的决定,更多的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共同考量,是偷偷送孩子去“名师”辅导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还是带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本研究为儿童课外活动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参与体育锻炼不仅不会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适度的锻炼还会提高其执行功能水平,使之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受益,其中包括学业成绩。家长大可以放心地带孩子出去参与适当的体育活动,而不必担心成绩下降。家庭与学校之间应该形成良性的“家校联动”,统一价值观导向,引领儿童成长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