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酒文化差异对比
——以中国白酒和西方鸡尾酒为例

2022-12-08 05:06:17唐由铃梅阳李艺越马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酒器礼制鸡尾酒

唐由铃,梅阳,李艺越,马菡

(西南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酒作为一种含酒精饮料,深深地影响着中西方人的生活,形成了相应的酒文化。长久以来,中国酒文化的走向深受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中“礼制”的影响。同时,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其所倡导的对欲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中国酒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教文化中开明、自由精神的影响。西方鸡尾酒文化主要受到希伯来文化的影响,其核心是基督教文化,而《圣经》中更是认为酒是天主赐予的礼物,这为鸡尾酒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环境。加之,西方鸡尾酒文化在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碰撞中,产生了更加开放的态度。因此,该文主要从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着手,着眼“礼”与“理”,即对自我的约束与对自我的追求,探讨双方酒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其在酒器选择上的不同体现揭示一二,以期为中国酒文化的推广提供新视角。

1 中国白酒文化及其内涵

1.1 中国传统思想与酒文化

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1]。自此,中国酒文化历史开始书写。儒家、佛家、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中国酒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也在3 种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发展演变。

1.1.1 儒家“礼制”以及佛家“禁酒令”影响下的中国酒文化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在我国儒家思想中的“礼制”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制既保障了君主的统治,也保证了家族的延续与发展。在长达数千年的礼制文化影响下,长幼尊卑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也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都必定带有礼制文化的影子,中国酒文化也不例外[2]。

东汉时期,中国白酒文化在周礼中有所体现。《礼记·射义》曰“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礼记·乡饮酒义》曰“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孝悌之“礼”[3]。可以说,周代是“酒礼”与“酒德”开始形成的时期。此后,白酒在礼制的影响下,逐渐功能化。秦代时,王莽“初设六莞之令,命县官酩酒卖盐铁器。”“酒政”文化得以形成与发展。魏晋时期,人们对酒的喜爱空前,官府因此酒禁大开,但这并不妨碍白酒继续成为人们抒发感情的“工具”。隋唐时期,借酒消愁、借酒表意盛行,与酒相关的诗歌大量涌现,如人们熟知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由此可见,中国白酒在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并延展出表意功能。中国酒文化也在发展中逐步演变成一种社会文化。其社会文化属性决定了在不同场合饮用的中国白酒,在本质上仍为表达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有求于人时,举杯奉酒以表达示好和感谢;与人交往时,相聚饮酒以显示感情的亲厚;婚嫁祭祀时,摆酒以表达重视和虔诚。

佛家思想虽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也对中国酒文化产生了影响。经书《四分律》中记载,在饮酒方面,无论是直接饮酒还是经过其他食物间接饮酒,佛教徒都将会接受明确的处罚。佛教典籍《大智度论》云:“酒失觉知相,身色浊而恶,智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因此,佛教坚决主张戒酒,并且认为酒能使人乱性、作恶[4]。

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礼制”还是佛家的“禁酒令”,都对饮酒进行了限制。儒家礼制限制了饮酒的场合、方式等,而佛家思想则限制了饮酒的行为和量。儒佛两家对饮酒的态度体现饮酒在中国历史中从不只有悦己功能。无论是佛家思想还是儒家礼制,其核心都在于约制人的行为,压制人的欲望。这注定会限制中国白酒悦己的功能,而放大中国白酒的社交功能。中国酒文化注定是在儒家“礼制”与佛家“禁酒令”的锁链下跳舞的文化。

1.1.2 道家自由思想影响下的中国酒文化

道家思想重视人性的解放,与儒家和佛教对于酒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思想相对更为开明的唐代,道教成了帝王推动功业的利器。一时间,道教地位空前,道家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治国策略而存在。这一时期道家思想呈现全胜气象,这一点从酒和酒文化解读的通过诗歌也可窥见一斑。诗仙李白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将进酒》中写“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表现了酒到酣时的无虑和一醉方休的自由与洒脱[5]。唐代文人在酒诗中表现出的自由洒脱反映了道家哲学中的顺应而为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对人们的饮酒态度有积极影响,这也使中国酒文化中的自由因子得以衍生,形成相对宽松的酒文化环境。人们借酒表意,酒从此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诗词文化对酒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两者的互相交融催生了别具一格的“酒章文化”[6]。同时,酒与音乐、书法、美术等,在璀璨的盛唐文化下相互激荡。在这一时期,酒文化的底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演变为更具历史厚重感的中国酒文化[7]。“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可见,诗人饮酒作诗或是酒催发了诗人之诗兴,酒文化内化于诗词之中,诗词仿佛也因此更具灵性。在此时期,酒成了精神的催化剂,诗词则成了酝酿而来的玉露。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唐人饮酒也成为一股风潮,酒肆的增多也表明酒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1.2 中国传统酒器体现的酒文化

有酒必有器,酒器的演变反映了不用时期酒文化的发展。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礼制发展较为规范,礼制趋于成熟,此时的酒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礼器与礼制文化的载体。《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礼制”中严格的等级秩序对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在酒器使用上仍有所体现。可以说,在“礼制”文化的影响下,酒器作为“酒”的外化物,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8]。

2 希伯来文化影响下的西方鸡尾酒文化

西方文化主要受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以及希伯来文化的共同影响。中世纪时的西方文化主要受希伯来文化的影响,而希伯来文化的核心是基督教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每一种亚文化的发展形成必定会带有各个时期该国或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影子。与中国三大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样,西方鸡尾酒文化也是在希伯来文化的影响下发展的。

《圣经》中认为酒是天主赐给人们的礼物,如:“他必按时降秋雨春雨在你们的地上,使你们可以收藏五谷、新酒和油。”因而,可以说在基督教文化中,酒并不被认为是使人放纵的邪恶之物,而被视为一种恩赐,因此基督教徒不会被禁止饮酒。

同时,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西方酒没有承载太多的附加功能。比如,在中国,人们将酒作为祭祀的“礼器”,必需;反观西方社会,祭祀时花束是必须,而并非酒。尽管调酒师John Gertsen 认为鸡尾酒文化的核心在于社交,但这种社交与中国酒文化中的社交却不相同[9]。

3 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

3.1 社交功能

中国酒文化中的社交,是指中国白酒被赋予的社交功能,其本质在于社交本身而不在于饮酒本身,即通过聚会饮酒的方式以达成某种目的,如培养感情,表达感激,甚至是借此以表达自己的需求,聚会本身会有尊卑秩序的影子。而西方酒文化中的社交,则是指通过聚会饮酒的方式抒发各自对所饮用之酒的感受,以此来达到悦己或者找寻共鸣的目的,聚会本身也并不会有尊卑的影子。简单来说,在中国酒桌上的饮酒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人情,而西方的酒桌上的饮酒更多的是对酒的品尝。

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教义文化中对“酒”的开放态度,使西方酒文化的发展更注重酒本身,因此注重于不同酒类融合碰撞以及外观设计的鸡尾酒得以发展。也正是在这样自由开放的文化下,西方各类酒之间才会有如此巧妙的碰撞,鸡尾酒文化得以发展壮大[10]。

3.2 酒器使用规则

中国古代对于酒器的选择是基于身份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的酒器器型以及酒器的材质都大有不同。在器型上,以商周时期为例,以爵为最高,平民百姓则使用普通的青铜器或者更次的。酒器容量以小为贵,越小的酒器代表着等级越高。在材质上,等级高者所使用的酒器材质就越贵重,如陶瓷和金银玉器,素面酒具和精雕细琢的精工。因此,身份越尊贵,所使用的酒器容量越小,材质越好,精美程度也越高。

如中国古代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象征,所使用的酒器极其精妙,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金瓯永固杯”就是最好的佐证。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用八成金制作,杯为圆形口边,通体篆刻缠枝花卉,其上镶嵌了数十颗硕大的宝石,杯两侧为双立夔耳,夔龙头各镶嵌珍珠一颗。由于等级和身份的限制,普通百姓对于酒器的选择就稍显随意,这个时期普通大众一般用粗制陶器碗来当作酒器,也就是俗称的“土碗”。“土碗”制作工艺简单,材质上选择没有讲究,用一般的黄土就能烧制而成,造型单一色彩单调,但其用途广泛,除了可以用来喝酒,也能当作普通的碗来使用,因此深受民众的喜爱。从两个阶级的巨大反差中我们不难看出,酒器除了作为酒的载体,在凸显身份等级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1]。

然而西方人对酒器选择更多出于对品酒行为本身的需要。相较于中国,鸡尾酒的出现时间较短,酒器材质上基本都是玻璃,重点是酒器器型,但是器型与社会地位关系较小,却与不同的鸡尾酒的种类密切相关。西方鸡尾酒会使用种类繁多的酒杯,确切地说,每一种酒都有相应的盛酒酒杯,例如:香槟酒杯主要是细长型的,笛子样的开口防止使香槟的碳酸气体不易溢出,同时底部的锐角能使产生的气泡更多更持久;波尔多杯更适合饮用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其杯身呈郁金香形,弧线和缓,因此可徐徐引出香气,不易溢出;勃艮第杯则更适合饮用法国勃艮第葡萄酒,其宽广的杯身可增加酒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加有利于香气的散发。所用的酒杯不同,鸡尾酒所传达的色彩、味道、香味,以及口感也会有所不同,西方人坚信:正确使用杯子,酒的特性才能显现无疑。为了更好地品味酒的风味,在使用酒杯的方法上也有一些注意,品酒时不能直接用手去触碰杯身,而用食指和拇指托住杯底,其他手指自然托住[12]。

两种酒所用酒器种类各异,但中国的酒器繁多是由于封建主义等级的需要,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酒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酒器,这也只是为了凸显身份和地位的差别,强调了传统礼制,更多是在于人的本身。而西方使用不同的酒器只是从适应酒的风味特点来选择酒器。从酒出发,是品酒者对于酒本身的情感追求,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

4 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酒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酒的选择上,中国人酷爱传统白酒,西方人深爱鸡尾酒。中国酒文化深受儒家礼制文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中禁欲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从而饮酒成为一种人情社交,其核心在于精神层面上人对外界的情感和回应,重在表意。西方鸡尾酒文化深受基督教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影响,以人为本,追求自我的满足与享受,其核心在于饮酒、品酒这一行为,以及对酒本身的感受,从而达到悦己和寻找共鸣的诉求,重在表象。中西方酒文化差异通过酒器的选择也能清晰的体现一二。中国酒文化中对于酒器的选择主要在于身份等级、地位高低——社会地位越高,酒器使用越尊贵。而西方鸡尾酒文化对酒器的选择重在更好地品酒不同品种的酒搭配不同的酒器,以期达到饮酒者能品到酒的最佳风味。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追根溯源,探索其差异化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找寻到中国白酒走入国际市场的方法,以期中国白酒的馥郁芬芳飘满世界各地,中国白酒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猜你喜欢
酒器礼制鸡尾酒
自制“鸡尾酒”
CHARCOHOL巧客餐厅与鸡尾酒吧
现代装饰(2020年3期)2020-04-13 12:53:54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Peaches鸡尾酒吧
现代装饰(2019年11期)2019-12-20 07:06:32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00
早泄也有“鸡尾酒疗法”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09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3:21
北票博物馆收藏明火温酒器
唐代酒器“双鱼榼”
大众考古(2015年2期)2015-06-26 07:21:38
B4RM4N智能调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