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杨 清,姜 涛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在大健康产业日益壮大的当下,由于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关注,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推广适宜技术,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1]。中医养生便在“大健康”背景下,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应运而生。
中医养生是在尊重生命规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下,遵循中医理论指导,倡导正确的养生理念和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并通过具体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培植禀赋、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2]。
中医养生学内涵丰富,医哲汇通,外延广泛,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康复、抗衰老等多个知识领域,以及生理、心理、营养、社会、环境、气象、性科学、行为学、运动医学、体育医学、气功学、健身学等现代多个学科门类相互涵摄,是涵涉多门学科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课程[3]。作者根据本校中医养生课程开设情况及中医养生学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如下探讨。
中医养生学作为本校新开课程,授课专业为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及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上述专业的从业岗位均可能涉及养生技能。但由于受固有观念影响,加之学生年龄尚小,会误认为养生是中老年人的事情,没有必要学习。针对以上问题,教学中首先应转变学生观念,纠正错误的养生理念。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一生相伴。生命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内容。养生也不只适合于无病之时,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人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步动作及每一句话都涉及养生问题。
四川为中医药大省,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称,川派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巴蜀先民便开始追求养生长寿。先秦时期,已有巫医从事医疗和养生活动;后至唐朝,川派中医养生兴盛,有多部养生专著传世。四川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享誉国内外的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等,构筑了川派养生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优势明显、成果丰富及影响深远的特点[4]。本校地处绵阳,有“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的美称,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前有针灸鼻祖涪翁,后有现代名医萧龙友,中医氛围浓厚,道地药材麦冬等中药资源丰富,为中医养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校中医养生教学也应利用此优势,将中医养生理念根植于每位学生内心深处。
由于青年学生养生意识不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医养生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校现选用教材为马烈光教授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内容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大篇,涉及养生的观念、原则、具体的养生方法及养生的应用实践。为了避免学生将养生束之高阁,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中医养生学既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医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想要学好中医养生这门课程,必须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而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则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包括儒、释、道各家的修养之道,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衣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应自然、修身养性、培育正气、调和气机等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5]。
例如,在中医养生学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诗词讲解精神养生;引用欧阳修学琴声治疗郁证的典故阐述音乐养生[6];适时导入中医文化,向学生讲述杏林医德的典故等[7]。中医养生学课堂应将教材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当下流行的养生方法结合,把学生最感兴趣的养生方法引入课堂,在每堂课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养生小技巧,让学生可以把中医养生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本校中医养生学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内容多,课程学时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有效的养生方法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挑战。因此,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中医养生学总授课学时为36学时,上篇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和原则,作为转变学生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安排学时为8学时;中篇中医养生学的方法是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安排学时为18学时;下篇中医养生学的应用是养生学的具体实践,安排学时为10学时;最终,要求学生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辨证养生的能力。
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养生生活化。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分支,难免会给人留下传统的印象。若继续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可能会造成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呼呼大睡的情况[8]。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作者借鉴启发式、对比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BOPPPS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养生与时下文化、思想潮流融合,开发多种适宜的养生实训课程,利用品茗、弈棋、垂钓等养生方法与学生爱好相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现代年轻人中流行的“朋克养生法”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我为养生做过的最大努力是什么”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多媒体展示柳公权、欧阳修、齐白石等书画大家的书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书画之美[5];播放《中华本草》《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中草药文化和饮食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需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养生实践给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科学养生观念,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践行养生[9]。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包括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雅趣养生等,这些本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将这些养生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希望改善人们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选择安静舒适清幽的环境,开展精神养生实训,让学生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学习氛围中放松下来;利用早操开展运动养生训练,定时检查训练成效和学生体质改善情况;每天让学生记录饮食菜谱,每周总结梳理,改善学生的饮食偏嗜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鼓励学生策划开展养生保健服务活动;支持学生在中医养生保健领域的创业活动[10],把中医养生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中医养生技术因其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尚未形成被同行认可的中医养生效果评价体系,而《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多从寿命、脏腑功能、运动能力及性功能指标来判断养生效果[11],中医养生学的教学效果亦不宜以标准化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一方面,可引入形成性评价来反馈教学质量,将中医养生教学中的经典背诵、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实践教学等纳入教学效果评价[12];另一方面,可在课前搜集学生的健康指标,以中医体质辨认、疲劳状态、睡眠指数等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在课程早、中、终期多次评估[13]。将背诵、提问等形成性评价结果和学生体质、疲劳、睡眠改善情况结合,综合评估学生受益,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现代医疗救治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背景下,中医养生技术以其简、便、廉、效的特点,在预防保健、防病抗衰等领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养生技术的推广,需要大批中医养生人才,这也为中医养生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