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报刊对西藏建省论的舆论表达及影响

2022-12-07 21:16:21卢春宇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行省清廷报刊

李 浩,卢春宇

(1.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2.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引言

清末,随着新疆、台湾及东三省先后改建行省,媒体对于西藏改建行省的讨论也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总的看来,清末民初的西藏建省论是应时而生的产物[1](P70-74)。中国西藏是英国、俄国等争夺的核心区域,俄国认为控制西藏即可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至中亚和印度,英国则视西藏为与俄交锋的势力缓冲区。在英国的全球战略意义调整中,英属印度为维护英国世界市场霸主地位,调整了在中国西南边疆的战略。这主要是受

俄国势力逼近英属印度北部的影响。法俄同盟在亚洲彻底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尤其是英属印度的安全[2](P56-73)。为应对困局,英印总督寇松抛出了“缓冲国战略”,意图改变中国西藏隶属中国的地位,使之成为英国控制下的缓冲国[3](P221)。为此,英国发动了两次侵藏战争,第一次侵藏战争目的在于通商,第二次侵藏战争目的在于通过签订条约,迫使清廷承认与西藏间的“保护国”关系。面对困境,“西藏建省”问题逐渐引起舆论的关注。但是,如同驻藏大臣联豫所说:“若今日正值藏番疑贰之际,改设行省之议,彼亦久有所闻,满腹群疑,时刻防范,我则无兵无饷,一切均未布置。忽然改设行省之命下,则番官必至于梗顽不从。因而生变,铤而走险,不惟坚其外向之心,且恐祸起萧墙,又不知烦几许兵力,而得失尚难逆料也”[4](P48)。最终,西藏建省论不了了之。

目前学界对于“西藏建省”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与对外关系层面。例如陈鹏辉的《清末藏事改革对西藏建省论的回应及其实践选择》一文,关注清末藏事改革进路及建省探索,给后世治藏以深刻启示[5](P38-44)。孙宏年的《西南边疆的政区变动与中央治边方略的演变》一文则关注1900-1965年间中央政府治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策的演变,并提出若干学术性的思考[6](P43-52)。孙宏年的《20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与西藏建省问题研究》关注20世纪初期,英国加紧侵略中国西藏地区对西藏建省的影响[7](P15-20)。从报刊舆论层面进行的研究并不丰富,李勇军的《清末民初的西藏建省论》一文是代表之一[8](P70-74),因此需要对本研究领域进行进一步拓展。本文立足报刊史料,探索清末报刊对“西藏建省”论舆论兴起与演变的表达过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一、声音渐起:19世纪末期报刊对于西藏建省舆论的兴起

在舆论界看来,西藏安危关乎清廷国家治理大局,仿照新疆、台湾改建行省,是稳固边疆的良策。为此,报刊舆论对“西藏建省”抱以关注。

19世纪末期,报刊舆论认为西藏改建行省更有利于清廷边疆治理。1886年10月3日《申报》以《西藏宜改省会论》为题,讲到西藏改建行省对于国家发展的有利之处:

“夫西藏古称佛国,蒙古俗每岁进香,名曰熬茶,布施恒山。积今则其教衰,替有入天方教者,有入天主教者,风会渐以贫弱。邻邦缅甸又并于英,难保不更辟蚕丛接连印度,虽隔有准噶尔,谅不能搘柱其间。不若收入版图,改为行省,徐策富强,即可杜旁伺之心,复不至前功尽弃时哉,勿可失庶几先发制人欤。”[9]

《申报》从西藏在英国全球布局中的地位进行审视,提出将西藏改为行省,是“徐策富强,即可杜旁伺之心,复不至前功尽弃时哉,勿可失庶几先发制人欤”的良策。1891年11月9日,《申报》在社论《论民数以中国为众》中,从全球化的角度,再次强调边疆改为行省才能达致“总总林林滋生蕃息”的道理:

“目今五洲万国风气大开,声名文物衣服饮食,几于无不相通。然天下各洲之中,人数繁多,以亚细亚洲为最。而亚洲之中,尤以中国为巨擘,印度国次之,而幅员之广大亦以中国为首屈一指。焉近年来疆宇开辟,如新疆西藏台湾均隶行省之中,总总林林滋生蕃息。”[10]

这种舆论表达有着特定的背景。光绪年间,藏事日趋糜烂,驻藏部队大多是老弱病残,驻藏大臣更替频仍,官员贪污严重,噶厦尾大不掉,清廷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关系处于崩坏的边缘,清朝的皇权威信扫地[11](P60-72)。而甲午战争的爆发与戊戌变法的展开,改变了清代文人的思想观念与国家观念,各类新式学堂和报馆的出现,推动知识精英视野的变化,西藏建省也逐渐为更多报刊所讨论,成为各报刊关注的焦点。《国闻报》就开辟专栏“西藏新闻”对西藏话题展开持续讨论。1897年1月26日,《新闻报》在头版以《西藏宜置行省》为题,谈道:

“英人据有印度,垂涎于藏,构衅割阿里以西边境。今铁路已达布鲁克巴之大吉岭,土酋降附于英,英设领事及领兵副帅。自岭东北三程至塔西苏登,又三程至藏地帕克里。议者以英人日逼,藏地辽阔,非设州县改行省,能递相维繁,诚谋国之远猷。”[12]

《新闻报》从“递相维繁”角度分析建设行省的重要性,也对西藏改建行省的困难进行了客观分析:“少设官,则地大不足以控制;多设官,则民少不足以供给,其难一也”“矿产虽多,不足于食,其难二也”“建置之费、经久官吏之俸巨款何处?其难三也。”[12]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之后,许多中国报刊借用外报、外电的信息、言论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1897年2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篇翻译自香港《孖剌报》上的文章,以《译西报论西藏事》为题登载于报,文中写道:

“传闻中国有将西藏地方改作行省,设官治理之事。香港孖喇西报,因论之曰,此事如果属实,则西藏一地不久将失其自主之权矣。查藏地本属中国边藩,惟自昔及今政由己出,中朝不过派员驻扎,以维持中国利益而已。

虽然中国此次议改藏地,亦有所因缘英人,屡欲由印度往刺沙沿途探访情形,以期推广商务。兴起教化,中朝误会意旨,以为有心谋踞藏地,故议改作行省,自为治理,此是京师当道诸大臣之疑虑丛生所致耳。以上皆西报所言,未免一偏之见,而实未知我中朝之用意也。”[13]

在《孖剌报》看来,西藏不过是中国的边藩,改建行省将导致西藏失去自主之权,同时认为清廷改建行省之举源于对英国人侵略西藏的“误解”。针对《孖剌报》言论《申报》并不认可,“以上皆西报所言,未免一偏之见,而实未知我中朝之用意也。”[13]

围绕西藏改建行省的争论,成为彼时国内外舆论界争论的焦点,国内舆论支持改建行省成为主流声音。

二、争论四起:清末十年报刊对“西藏建省”论的舆论关照

清末十年,西藏局势进一步恶化。其时,舆论对于“西藏建省”关照更加多元。主要争议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清廷与西藏关系角度探讨建立行省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问题;第二,关注西藏改建行省所面临的财政、地方平衡等问题;第三,对于西藏改建行省进度的讨论。国内主流舆论认为西藏改建为行省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关系,而英国人的干扰及财政问题影响了西藏改建行省的进程,最终清廷采取了放缓改建行省的打算。

(一)报刊从西藏与清廷主权关系角度讨论建立行省问题

清末,西藏成了英国与俄国两大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的对象。为了在争夺中占据主动权,英国蓄意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直接影响到了西藏建省的舆论表达。1899年3月2日,《申报》引自“香港士蔑西字报”上《英人谋藏》的报道,分析英国人图谋西藏的野心:“西藏大有被俄蚕食之忧,苟将版宇付与俄人,则英人所得印缅华三处之利势,必被其阻抑。若英人知机宜先取之,以免后患。”[14]

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最吸引舆论关注的当属战后边界划定问题,对于中英划界问题,《申报》在1902年9月17日以《界约已定》为题,写道:

南洋新加坡叻报云,中英两国刻已将印度与西藏界务约章画诺矣。按此约久经商订,迄今始底于成。说者谓,若照此约而言,英国可多得三百五十方英里地。[15]

划界问题导致中国领土的丧失,这又进一步引发了西藏设置行省的讨论。《大公报》在1902年9月12日、13日连续转载了《新闻报》上《西藏宜置行省》一文,仅将题目改为《西藏宜改行省》,并在文末写有“右论①系某君旧作,于近日情形征有不同,兹并录之,以备参考”[16]一语。同年出版的《时务汇报》也刊登了《新闻报》这一文章。[17]虽然三篇文章所用题目不同,但内容一致,这也表明“西藏建省论”成为舆论界的整体关照。

1903年《申报》连发三篇《筹藏策》,认为西藏改建行省实为上策。《申报》认为:“奈何曰有三策焉,一曰改建行省。……此上策也”[18]。在《申报》看来,西藏不同于缅甸、琉球等地,是属于清朝主权领土。因此,媒体多从维护清廷对于西藏的主权,杜绝帝国主义分裂企图角度谈及西藏改建行省的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报刊都支持“西藏建省”。1904年12月31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就发表时评《西藏不能设行省》,反对西藏改建行省,文中写道:

“近人谋西藏善后者,多有设为行省之说,而政府诸公谓藏地辽阔,且苦寒,民情剽悍,若设行省,恐不易治。当派一将军,镇以重兵,足以管辖等语。按政府处理西藏之事,不能实行向者对于保护国之权利,反纷纷焉拟设行省,所谓治系愈纷也。夫我国自抚定西藏以来,已操有外交兵政之权利矣,所歉者不过货币而已。今因不能实行此权利,外人得搀而夺之,乃欲建行省,无论其宗教语言文字之大相径庭也。即幸而与我渐习而同化焉,然以我国行政区域之纠纷,其于新疆置省之利,相去又几何哉。”[19](P75)

《东方杂志》则认为,我国已经拥有对西藏的主权,但鉴于财政匮乏、宗教语言文字之大相径庭,不宜将其改为行省。

面对西藏危机,《东方杂志》一改之前态度,转而建议西藏尽快建省。1905年4月29日出版的《东方杂志》转载《时报》1905年3月21日第2版刊登的《论蒙古改设行省之不可缓》一文,提出:“夫西藏若先置行省,则英人不易于长驱”[20](P38)。同年9月23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内阁中书尹克昌的奏折,奏折主要论述若西藏建行省不成,则需将川边“改土归流”,置府县进行管理,并拆分四川为四川和建昌二省。奏折写道:

“窃维藏约将成,三瞻肇乱,川滇大局岌岌可危。……臣愚以为今日能收回西藏改建行省最为上策。……西藏之所以失者,则以未能偏设郡县,令外人视为非我之领土而已,计其所失已等于十八行省,今川滇边隘不早布置,安知外人不犹以旷土视之乎。”[21](P140-142)

尹克昌的这篇奏折,还出现在1905年第12期的《南洋官报》、1905年7月的《秦中官报》和1905年7月6日出版的《时报》中。尹克昌认为,当下西藏面对的问题,皆因未改行省导致,直接后果则是“令外人视为非我之领土而已,计其所失已等于十八行省”。尹克昌同时还提出川滇边隘及早布局的建议:“前四川督臣鹿传霖创议收回瞻对,改土归流实为实边之计,乃为恭寿所阻”[21](P140-142)。

面对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报界也报道了英国对西藏设置行省态度的变化。

《申报》在1906年1月30日《新简驻英钦使之意见》一文中写道:

“现在中国惟欲保守和平,使与英日美三国交谊愈形亲密而已,固无庸联盟也。至以英藏新约问题而论,中国惟求以治理他省之法治西藏,别无他意,英国当能辩别。然中国于办理藏事之前,须先将现订之藏约改正。译文汇报。”[22]

《申报》又在1906年2月7日刊载的《德报述英藏交涉》中写道:

“十二日柏林电云,德国诺佛勒米亚报得伦敦电信,谓中国将改西藏为各行省之一,英国业己允从。译德文报。”[23]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从反对西藏建省到支持建立行省,不过是谋求“现订之藏约改正”的缓兵之计。

唐绍仪在印度与英国围绕西藏签订条约之时,清廷改西藏为“行省”的计划已经跃然纸上,成为了清廷筹藏重要举措。1906年2月7日出版的《时报》报道了这一消息。

舆论界认为,中国改建西藏为行省属于内政,如今却受制于英国签订的条约,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新民丛报》认为:

“往昔举国上下驰鹜于空疏无用之学,不知国际法之为何事也,则于西藏对待之法,其性质已混淆不明,不谙外交术之一言一动,皆有重大关系也。则于英藏轇轕之时,其发言即缺漏百出,当藏事剧动之始,误于不解领土与保护国之定义,故平日交涉与缔结条约,一听英人之所焉。”[24]

《新民丛报》所言的“误于不解领土与保护国之定义,故平日交涉与缔结条约,一听英人之所焉”,在侵略者眼中,西藏是清廷保护国并不拥有对西藏的主权,而国内又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并善于处理边务的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西藏设置行省的问题就显得举步维艰。

(二)报刊对西藏改建“行省”面临困境的舆论关注

随着舆论界对问题讨论的深入,西藏设置行省问题相继暴露,在19世纪末期舆论界已经意识到了西藏改建行省面临的财政问题。20世纪初期舆论界更是认为,西藏改建行省后的财政耗资巨大,清廷难以承受。《中华报》引用清廷官员话语,写道:“西藏若改行省,实属地阔人稀,统治不易。若添官缺以及布置一切,尤觉款巨难筹,此时只可暂行罢议”[25]。《新民丛报》则认为:“经济者,一国之髓血也。经济充实,则百政优为之,否惟坐以待亡而已。吾国年来之改革,虽不过形势的变易,然中央及地方之以筹款无着,暂缓施行为辞者,迭见诸章牍。即如西藏之改设行省,政府诸公固皆知为必要,然今亦以无款中止矣。其稍有所成,或逐次着手者,无不一假外资”[26]。

晚清经济乏力,从晚清的外交史料中可以发现,清廷度支部多次发文,给予各省向西方国家借款的自主权②。清廷打破中国古代王朝“量入为出”的财政观念,推动中央集权的国债体制建设,并给予地方自筹钱款的权力,同时也削弱了清朝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的监督。[27](P137-148)

为了推动西藏改建行省,清廷要求四川承担西藏改建行省的耗资。但是,四川的经济收入也无法承受西藏改建行省的巨额花费。1910年4月14日,《时报》在《论西藏设行省之非计》一文中,对四川出资支持西藏改建行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此闻政府与川督预算设省之费,常年经费,当在二百五十万以上,而开办经费,尚不在焉。今川库所储,仅有一百五十万耳。西藏者,全国之西藏,非四川之西藏。经费所需,断无令四川一省独力担负之理。固必合通过之力以举之。而吾国今日之财力,果足以胜此重任否?”[28]

财政匮乏问题成为囿困清廷西藏改建行省的主要因素,同日的《时报》报道再次论证了这一情况:

“枢府会议海军经费西藏建设行省经费,均关重要且需款甚巨,宜提出作为资政院议案,以求公决。庆亲王谓,资政院出开,诸事难于实行,可先将海军费议决,其余再酌。”[29]

清廷在“海军经费”和“西藏建设行省经费”二者间的选择,实质仍是“海防”和“塞防”之争。清廷决策层将“海防”置于“塞防”之先,也必然导致西藏暂缓改为行省。

为了维护边疆局势,舆论界呼吁全国协助西藏建省。《大同报》呼吁到:“改设行省,开办费既无著又须各省协饷”[30]。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大同报》也提出:“现值财政困难之秋,断难始移维持,故不如就现在情势,重驻藏大臣之权,酌练新兵以资镇抚较为得策云”[30]。舆论界认为,财政问题严重阻碍西藏改建行省的进程,但也希望清廷速改西藏为行省,以维护边疆稳定。

除了财政问题,西藏改建行省也面临着西藏地方政府阻挠、反对的问题。1910年年初,《东方杂志》在《西藏近事杂述》一文中提到:“驻藏大臣密电政府,达赖闻西藏将改行省,甚不满意,且已现阻挠迹象,务请妥筹办法”[31](P20-21)。

而导致这一结果也与清廷在藏影响力急遽衰落以及英国人的挑唆相关。《广益丛报》提及:

“近日,驻藏大臣联豫其奏管理西藏一切艰难情形,略谓:在中日战争之前,西藏大喇嘛及各员对于中政府之命令均极听从,而于战事之后,亦知中国之衰落,致藐视之心甚欲。”[32]

1910年,《申报》引述《字林西报》文章,对英国人关注西藏改建行省问题,清廷官员只能虚与应对:

“余等并以巴塘华军进逼拉萨,拟改西藏为行省,简派总督驻扎拉萨,以代达赖喇嘛治理藏务一节探问,若辈是否确实,彼等佯笑,答言,道路鸯远,信息颇不灵,便故不能得其实。”[33]

清廷官员如此应对,是对英国人不信任的表现,而英国人对西藏危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藏改建行省一事,受到来自财政和地方势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清廷只能转而支持张荫棠不求建省之名的藏事改革[5](P38-44)。这迫使清廷决议缓改西藏为行省,舆论界对此也进行了广泛讨论。

三、报刊对清廷缓改西藏为行省的舆论关注

随着藏事危机的加剧和清廷面临的财政困难,清廷实行缓改西藏为行省的政策,这也必然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舆论界一方面对此提出批评,另一方面站在边疆治理角度,提出了完善其他治藏举措,从而为改建行省创造条件的建议。

清廷缓改西藏为“行省”的政策,一时舆论难以平复。1908年10月15日《新闻报》提出:“今政府既无极大魄力,一鼓而为急进之举,又以渐进之法为迂缓,恐不足以塞坐论边务者之口”[34]。但彼时正值十三世达赖入京觐见,清廷予以高规格接待,也向其表明缓改西藏为行省的态度。清廷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安抚西藏地方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其自身乏力的无奈之举。

舆论界基于对设立行省困境的理解,根据事实提出了完善其他治藏举措,为改建行省提供建议。1907年,《东方杂志》对张荫棠藏事改革中的“广建学校”作出评论:

“如能广兴学校,普及教育,一面改设行省,其下级州县等官应行参用番人之处,慎重考选悉泯世族,民族之疆界则文化所播,治理蒸蒸日上,喜马拉亚之东自有岿然不可摇之气象,英兵其奈我何?”[35](P236)

1908年,《大同报》提出:

“政府以西藏地势辽阔,应先划分区域,设立州县,任官整顿,再兴办一切改革事宜,方不致棘手。”“诸巨公现议决定不改西藏行省,惟添设官缺,如边务、通商、军政、交涉各要缺。”[36]

《东莞旬报》在报道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惟某邸谓须电饬四川总督,会同赵督先行妥筹一切,俟藏埠开通后,将藏事安置就绪,再为详核办理,以昭慎重。”[37](P70)

这一时期,清廷内忧外患纷争迭起,分身乏术。面对西藏改设行省,清廷只能缓慢推进。而清政府只能采取“无名有实”的改革策略,这正如《申报》在1910年9月25日,报道温宗尧的奏折中所言“不必遽改西藏之地为行省,而不可不以治行省之道治之”[38]。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覆亡,使西藏的“行省”计划戛然而止,西藏建省论也随之中止。但是,媒体对西藏建省论的舆论表达,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

清廷西藏改建行省之议,是维护国家主权,加强边疆治理的重要举措。报刊对“西藏建省”论的舆论关注,是报刊界应对边疆危机的现实关怀和主动作为,体现了舆论界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民族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清末舆论对于“西藏建省”论的探讨,强化了国人对于主权观念的认知。“西藏建省”论激发了进步知识分子和清廷官员对国家领土完整性的关注,在思想启蒙的背景下,报刊成为边疆知识传播的工具。同时,“西藏建省”问题所涉及的中外交涉话题,亦引发了报刊的关注,基于国际规则下的交涉活动与“西藏建省”问题讨论相结合,推动晚清知识传播与知识转型,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提供了学理支撑。

相关舆论的生成基于报刊界对中国拥有西藏无可争议主权认知的深化,也基于对清廷腐朽落后的不满,同时也对那些企图分裂西藏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形成了有力的舆论反击。报刊“西藏建省”论舆论表达变化的过程,展示了舆论替代“绅议”成为社会言论中心的过程,也体现了西藏从舆论的“边缘”走向舆论“中心”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国人主权意识和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相关舆论对凝聚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共识具有重要作用。

[注 释]

①此处右论即指《大公报》上所刊登的《西藏宜改行省》一文。

②参见王彦威、王亮辑编,李育民、刘利民、李传斌、伍成泉点校整理,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清季外交史料》。其中,诸如《度支部外务部奏遵旨妥筹东三省请借外债二千万两兴办实业拟请照准折》《度支部奏军需紧急拟向法国息借九千万佛郎折附旨及合同咨文》等内容反映本观点。

猜你喜欢
行省清廷报刊
知识拓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百强报刊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青年与社会(2019年5期)2019-04-01 09:17:46
西夏遗民也儿吉尼与元末广西行省的设置与维持
西夏学(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0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的巡察机制
安徽史学(2017年5期)2017-11-07 06:26:12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资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01:24:51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14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Thoughts on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and China’s Frontier Governance
民族学刊(2014年3期)2014-04-29 05: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