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支撑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2-12-07 21:16蔡秀清才让东珠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原西藏高质量

蔡秀清,才让东珠

(1.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藏 拉萨 850000;2.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前言

生态产业是社会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生态文明催生物。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核心是绿色发展,人们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蓝天碧水绿地,从工业时代的人类向大自然一味索取转变为获取与保护同步,人类不是地球的唯一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产业概念正是在这种文明背景下提出的。生态产业,指的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生态产业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生产流通相对独立相比,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1]生态产业是一场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的深刻革命,将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实现生产与防污治污两不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自然禀赋、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等决定西藏发展生态产业对控制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农业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农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高校支撑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高校实现自身生存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呈现出“中高速、高质量、优结构、换动力、多挑战”的基本特征,地方产业由此进入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型升级关键期。近年来,各省高校在支撑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型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在高校支撑地方产业发展机制、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尝试,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形成颇多理论成果。关于西藏生态产业发展的文献也有6篇,包括刊发在《中国边疆学》2016年第1期的时雨晴的《“一带一路”背景下日喀则市旅游资源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刊发在《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第3期的鲍超和马海涛的《西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科技支撑保障措施》,刊发在《中国矿业报》2015年2月17日第2版的常川的《2014年西藏高原生态产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刊发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的徐爱燕、安玉琴和王大海的《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及发展重点》,刊发在《中国牧业通讯》1994年第9期的《江泽民同志指出西藏发展的重点在农牧业等基础产业上》,刊发在《中国藏学》1992年第1期的绒巴扎西的《西藏高原生态产业选择的构想》,这些成果主要从产业学角度研究西藏产业结构和布局,高校支撑西藏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较少。

2020年8月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后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3]上述文献和研究现状凸显出基于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实际需求研究西藏高校支撑高原生态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西藏高校与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关系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由各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己任,实现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西藏高校由中央财政和西藏地方财政拨款支持,支撑西藏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高校职责所在,也是西藏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高原生态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要求越来越高,[4]对西藏高校智力支持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需求日益增强;西藏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创新创造者、人力资源提供者、科学知识传播者,需要主动适应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踏踏实实地扎根西藏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沃土,打造成为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高校为地方产业转型发展和升级服务,而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为其培养所需人才,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直接影响人力资本转型,而人力资本转型需要依托地方高校,把握好产业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关系,必将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校创新发展。

(一)西藏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大致分为技术技能型和学术研究型。相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而言,技术技能型在具备一定学术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社会实践与动手能力。而学术研究型通过在专业理论方面专题研究,运用一定技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实在效益。当前,西藏经济社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起步阶段,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处于转型和升级阶段,对专业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一方面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产品对科学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研究型人才研发新的环保产品,也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补充到高原生态产业发展中,这两种人才是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随着高原节能环保和高原生物工程、高原新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崛起,需要高端设备越来越紧迫,研究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

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必将带动高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必将带动传统产业人力资本向新型清洁行业转移,必将推动今后人才市场转型。当前,西藏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集中在传统的普通服务型专业和低层次技术型专业上,尤其是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的专业还在高校开设,社会所需这类人才较少,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三)西藏高校发展为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不同的人力资本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成为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越来越齐全,为经济社会输送各行各业人才。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西藏各高校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设置不同专业,储备一定数量本硕博人才,每年为社会输送理工农医经管等各类毕业生1.5万人,已成为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输送途径。

二、西藏高校支撑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西藏高校扎根于高原地区,在服务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西藏高校发展需要重视高原生态产业,主动承担起服务和带动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尤其是在“双一流”高校建设浪潮下,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西藏大学,在应对高原生态产业发展应具备一定责任意识、主场意识。西藏大学作为西藏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具有支撑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缘优势,西藏农牧学院主要培养农牧相关专业人才,具有高原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天然优势,能够与高原生态产业紧密交流,能够将专业科研攻关应用于当地高原生态发展,对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有所了解。其外,西藏高校生源大多数来源于西藏自治区内,能够为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大量人才储备。

(一)优势

1、地理优势。西藏高校由西藏教育部门管理,建设经费全部来源于政府拨款,高校数量较少。除西藏民族大学在陕西咸阳办学外,其余高校都在西藏自治区内,西藏农牧学院在林芝,其余均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对服务高原生态产业具有天然地理优势,大量毕业生每年奔赴西藏各地市,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本。[5]西藏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布局也大都集中在拉萨市和林芝市,更多接近高校布局,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基地。

2、资源优势。由于西藏高校数量少,教育质量较为落后,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影响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地方产业发展水平与高校数量和质量有着较为紧密关系,因此,西藏政府职能部门将大量财力物力投向高校建设,高校也能根据政府中长远规划适时了解政府高质量发展举措,及时调整发展方向,适应政府产业规划。此外,高校承担着政府一些咨政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调研,甚至一些重要技术攻关任务。

3、政策优势。西藏高校作为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输送的重要渠道,高校通常在政府政策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可以得到优先政策扶持。比如从事高原生态产业发展人员,高校可以从政府得到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高校支撑高原生态产业的能力和意识越强,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责任担当也越大。

(二)挑战

西藏高校受地理位置、资源投入、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在支撑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较大局限性,服务能力和科研攻关较弱。一是高校战略定位模糊,容易模仿内地高校发展和管理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实力和长远规划;二是西藏高校在学科设置、生源招生、人才培养、专业对口就业等与西藏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存在差距;三是西藏高校整体科研较弱,高校科研攻关团队较少,创新能力不足,尤其在高端产业、生态产业、清洁能源、生物工程等方面创新人才集聚不足,科技成果产出较少,科研成果转化较弱,不能形成地域特色竞争力;四是高校在竞争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较少,服务产业发展项目数量少,不能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技术处于零散状态,未能形成固定科研团队。

三、西藏高校支撑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高校在支撑高原产业方面取得喜人成绩。但是由于高原生态产业起步晚,加上西藏高校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各种因素制约,导致西藏高校在支撑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校支撑高原生态产业意识和能力不强

西藏长期受国家计划体制影响,在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固守自封,缺乏与内地高校和国际高校联合科研攻关意识,在教学培养方面局限于完成学校摊派任务,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等大多是满足自身职称晋升,没有将其作为自己终身钻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责任,缺乏服务高原生态产业意识。此外,西藏高校教师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仅限于和自己学生联系,与内地高校和国际知名高校、生态产业企业缺乏交流沟通,欠缺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和团队一起攻关能力。尽管有些老师承担一定数量科研项目研究,但科研成果在服务高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转化能力较弱,有些科研成果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进行科学论证和实践。

(二)西藏高校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资源短缺

高校高学历人才能够为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供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智力支持、决策咨询、规划建言,对支撑高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但现实是,尽管高校拥有较多高职称师资和高学历人才,但真正能够为地方政府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模式、管理产业等方面的高质量人才并不多,高校在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科研人员和影响力的专家短缺,能够推动高原产业技术攻关的领军人物更加短缺,这是高校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制约因素之一。

(三)西藏高校科研成果和服务平台不足

尽管高校获批各类各级科研项目,但真正能够实现成果转化,运用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的较少,根本无法推动高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随着教育各级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加大投资,各级高校纷纷成立和组建研究基地、研究团队、实验室、研究所等,但这些研究机构未能形成专业智库,不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和高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和高学历层次人才相对较少,科研机构数量明显较少,服务地方产业质量较弱,也缺乏和各类产业经营企业沟通,在产业发展相关企业参与度不够,没有真正发挥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对自身团队的科研潜力挖掘也不够充分。

(四)西藏高校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许多高校盲目扩大招生、扩充专业、扩大规模,未能将当地产业发展作为高校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进行规划建设,也缺乏与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协调的专门管理机构,不能统筹协调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导致高校发展与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脱节。一方面,不能更好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对口人才,另一方面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无关的毕业生过多输送,致使部分学生无法就业。此外,许多高校在学校规划中对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不明确,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在支撑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未能出台相应配套管理制度、支持办法,导致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论文发表方面无章可循。对促进高原产业发展相关科研成果在转化方面没有配套制度和配套经费,也没有相应激励措施,相关科研成果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缺乏,导致广大科研工作者做科研只是为职称晋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四、西藏高校支撑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紧密结合高原生态产业,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高校主要职责和办学理念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技术支撑。高原生态高质量发展也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了更深研究领域和广阔研究空间,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就业平台。各高校在战略规划和建设中,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将高原生态产业专业纳入学科发展规划,优化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协调各高校学科专业,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高原生态产业系列专业,打造产业全链条。如,西藏高校可以依托生态学“一流学科”,开设生态学相关系列专业、清洁能源相关专业,打造高原特色学科群和学科体系。

(二)优化“学科+产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科研竞争力,科研竞争力的核心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竞争。目前,全国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对引进人才方面给予丰厚待遇,如分配房子、解决落户、解决配偶工作、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生活补贴、解决编制、解决小孩入学等等方面给予照顾。而西部地区则要寒酸得多,尤其是西藏自治区人才引进政策,相对吸引力不足。西藏高校在今后支撑高原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优化“学科+产业”布局,各个学科建设需要对接相应产业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高层次人才和毕业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实习实践平台。此外,应该向东部地区一样在人才引进各方面给予优厚条件,一方面可以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高原生态产业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确保科研人员引得进、留得住、靠得住。此外,可以优化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青稞、牧草、牦牛、藏香猪等农牧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在各地市布局这些产业的同时,引进领军人才和科研带头人,全面提升科研攻关能力,为高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搭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不少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条,纷纷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建立联系,利用企业和政府资金与政策扶持,建设诸多智库,取得较大成就。西藏高校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搭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才能促进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升级。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一是搭建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争取政府和企业政策与资金支持,能够在较大范围集聚资金、硬件、政策、人才等资源。二是协同创新平台采用企业的经营模式,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动力,政府执行力可以有效监督科研进度和效率。三是协同创新平台需要制定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和时间表。相较于单个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各方协同创新平台更能动员资金、资源、人才等优势,能够抵抗风险,也能够起到引领驱动作用。因此,协同创新平台需要客观、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也可以联合内地科研实力强的科研机构和院所进行联合攻关。

(四)破除观念障碍,主动适应新思想的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西藏高校只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才能保证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西藏高校虽能够意识到支撑高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和观念意识中还是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西藏高校破除制约高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摒弃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主动适应高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西藏高原生态产业顺利转型升级。今后高校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西藏高校彻底破除“等、靠、要”思想观念,积极联合对口高校,组建联合团队,开展科学研究,主动适应高原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高原西藏高质量
都是西藏的“错”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神奇瑰丽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