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信息记忆的制约因素及提高策略探析

2022-12-06 05:45:50邓向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原语译员记忆法

邓向福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育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0 引 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的转换处理活动,有笔译与口译之分。相较而言,口译的形式更为特殊,具有笔译所没有的即时性和即席性特点。口译操作中,译员并不能像笔译那样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斟酌原语信息。相反,译者必须通过某些辅助手段,一次性听取原语所表达和隐含的所有信息,完成信息听辨理解和储存,译语的组织、表达与监控等一系列相互依存、环环相扣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活动。新信息的获取和存储是整个口译过程的起始,决定着口译质量的高低。由此可见,良好的信息记忆能力是原语和译语信息得以准确理解与传达的先决条件。因此,高超的语言记忆能力是出色的译员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之一,同时也是困扰和制约译员的“瓶颈”之一。

1 口译认知研究的理论基础

鉴于记忆能力在口译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语言信息的记忆能力与口译活动的关系一直就是学界的研究焦点之一[1]。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相关领域都对语言记忆展开深入且颇具见地的研究。受其推动,有关口译记忆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并取得诸多成果。

1.1 口译记忆认知机制

作为认知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心理学基于信息加工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被获取、储存、加工和使用的。认知心理学将记忆区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2]。三种记忆在口译操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首先,瞬时记忆保存信息的时间最为短暂,但却可以完成信息复制任务。从而使口译变为可能。而短时记忆的时间稍长,相应的信息存储量也稍大。在口译过程中,短时记忆位居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上承瞬时记忆下启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在存取和加工短时信息的同时,根据已有的信息调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信息储备,然后将两者进行整合,从而编码建构生成译文。长时记忆是译员的知识储备仓库,存放其中的信息需要在新信息的激活之下,才会被调用并参与语篇构建、译文生成。因此,当大脑接收到新的言语信息时,背景知识图式会被激活,以前存储的相关知识会参与到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分析加工中,进而使交际更有效地进行[3]。

1.2 口译释意理论

法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等学者从心理认知角度对口译进行研究,提出了“释意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即释意”,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下发生的交际活动。由于在自然交际中,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因此,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而非语言[4]。换言之,翻译是对原语信息的理解及传达,而不是语言形式的机械转换。因此,口译实践中,译员无须将听到的所有信息原原本本地复制下来,仅需要复制其隐含的意思即可。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和解释口译过程,塞莱斯科维奇从认知学角度出发,结合信息处理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口译三角模型。口译三角模型理论将口译过程划分成理解、释意和表达三个阶段。首先,译员接收原语信息,并调取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来理解该信息所含的意义;其次,大脑提取经过加工处理后的原语意义并将其从原语的语言形式中剥离开来,进而存储在大脑认知记忆中;最后,大脑将存储下来的原语意义通过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即译语传达出来,从而完成翻译过程。

1.3 图式在口译记忆中的作用

口译实操中,译员将短时记忆的信息图式与长时记忆的背景图式相联结,构建框架清晰、图像感丰富的结构,从而加速记忆过程,缩短记忆时间。再者,图式会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既有助于提高译员的记忆能力,也有益于提高译员信息搜索和配对的效率。口译过程中,原语的理解和译文的生成“并非是一条单项发展的直线,而是有所反复、有所回头的某种复杂线路”[6]。借助图式理论,译员在获取原语信息后,大脑根据交际的实际情景,调取原有的图式储备,结合新信息调整图式,并不断地加以修改和完善,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期间的“反复”和“回头”。

2 记忆效果的干扰因素

影响译员记忆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译员的身体状况、译场环境等间接因素,以下几个因素直接决定着口译的记忆效果。

2.1 口译原文语速和口音干扰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发布速度较快。能否在短时间里迅速对包含众多实际意义的新信息进行理解和记忆对译语的生成和表达至关重要。口译实践过程中,不同的服务对象会出现发音模糊难辨、语速较快以及条理混乱等语言“噪音”,给译员获取以及理解信息带来困难[7]。译员的理解记忆能力越好,调取大脑中已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速度就越快,就越能化解语速和口音等诸多不利因素对译员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令译员更加从容地加工处理信息,构建译文。

2.2 话题背景知识的欠缺

丰富的话题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译员理解和把握口译话题,围绕话题展开信息加工处理。因此译员的话题背景知识储备程度直接影响着口译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口译操作过程中,如果原语信息与译员大脑中的长时记忆或者已有图式相同或者类似,大脑则迅速将两者加以匹配,从而有益于译员理解和记忆原语信息。如果原语信息与译员大脑中的长时记忆或者已有图式仅是部分重叠,译员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已有的长时记忆或者已有图式进行调整加工,势必增加译员理解和记忆原语信息的难度。如果译员获取的是全新的信息,与译员大脑中的长时记忆或者已有图式没有任何的交集,译员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建构与之对应的全新记忆和图式。

2.3 材料框架架构能力缺乏

笔记是译员常用的信息记忆辅助手段。刚接触口译的译员不得其法,杂乱无章。更有甚者通篇下来,仅有零星几个单词。训练不足、经验欠缺导致译员无法对获取的新信息进行完整的框架重构,只见树木却不见森林,从而导致译文漏洞百出、大相径庭。

因此,解决口译理解记忆中出现的诸多绊脚石,就必须加强口译记忆效果的提高。口译记忆能力提高了,获取的原语信息自然增多,更有助于整体把握原语信息,口译水平才能提高。

3 口译记忆效果提高策略

对原语信息的有效记忆是构建译语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译员的记忆能力关乎口译的质量。而记忆效果的提升是一项综合工程,可以通过增强责任意识以强化工作动机、涉猎百科以扩大知识储备、强化训练以丰富实操经验等诸多途径和方法提升口译记忆效果。本文仅探讨口译记忆强化策略。口译及时性和即席性的形式特点要求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记忆能力,并将所获取的信息准确有效地存储于大脑。

为有效提高信息记忆效果,译员必须在平时的训练和实践中有目的地进行操练。其中,意象记忆法、主体记忆法、篇章结构程式记忆法则是提高记忆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

马兰把衣服放在搓衣板上反复地揉搓着,不大会儿洗衣盆里就堆起了五颜六色的泡沫。再过一阵,她的两只手以及小半截手臂也淹没在泡沫里了。好几次我都想提醒她,你不要再搓了小兰,再搓下去会把衣服搓坏的。可我忍住没敢开口。当我给马兰转述那天事情的经过时,她就这样一直低着头搓洗衣服,我说完半天了,她还没有停手的意思。那件衣服被马兰搓得扑哧扑哧响,人一样急促地喘息。

3.1 意象化记忆法

顾名思义,意象化记忆法就是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获取新信息之后,通过大脑的“形象思维”将其转化为与之相应的各种形象化的结构、图示或者画面等,从而增强信息的记忆效果,提高记忆效率。实证表明,单纯的听觉或者视觉记忆仅能获取信息的15%或者25%;而将听觉和视觉相结合,记忆效果显著提高,达到65%。口译中可视化的素材较为稀少,不利于译员的信息记忆和回顾。译员应该独辟蹊径,尽可能通过意象法将言语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形象化。言语材料记忆形式的生动化能够有效地减轻译员大脑中识记信息的负荷量,延长信息的记忆时长,提高信息记忆的完整性。译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材料意象化训练,从而提高转化速度,提高记忆效果。

Heavy downpours and floods have left one person dead and four missing while disrupting the lives of over 93,500 residents in Central China's Hunan province, local authorities said Monday. The downpours that started in late May have unleashed floods in more than 20 counties and districts and led to the evacuation of 3,205 people. As of 10 am Monday, the water levels of four medium-sized reservoirs in the province have exceeded their flood-season limits.

这是一段新闻报道,译员在获取信息时,如果能够把强降水所导致的灾难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存储在大脑里,建立与其对应的情景模型。然后将获取的信息形象化,便可以加深新信息的在大脑中的印象,从而为译语的生成转换创造条件。意象记忆法能够协助译员脱离新信息的语言形式,将语言所表达的抽象意义转换成具象存储在大脑中。再调用大脑中长时记忆的相关知识图式与形成的具象联结将信息意义用译语传达诠释出来。

3.2 句子主体记忆法

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译员应训练自己的脑记能力。在脑中勾画出树形图的网络,保证重要信息不遗漏[8]。句子主体记忆法要求译员接收新信息时,以理解掌握句子的大意为先,捕捉句子主干,以主干(主谓宾)记忆带动枝叶(定状补)记忆。句子主体记忆法是将某一信息单位进行切割,组块,再编码的信息加工处理,从而提高大脑的瞬间记忆容量。捕捉句子主干的记忆方式有利于快速处理待记忆的信息,将需要记忆的长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切分成若干短句或者短语、甚至是单词,从而化繁为简,减轻记忆负荷,改善记忆效果。

Finally,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insufficiency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fiscal policy should play a larger role in the field of government consumption. On the one hand, increasing government consumption can increase total consumption. On the other hand, protecting people's livelihood can also partially ease the pressure on residents' balance sheets.

这个案例可以通过句子主体记忆法,提取长句的主干,即“提高财政政策在政府消费领域的作用”;然后带动枝叶,即“一增一缓”。可见,句子主体记忆法是对原语信息进行分析、解构、重构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准确把握信息,提高了记忆效率。

3.3 篇章结构程式化记忆法

不同语体的篇章结构各有所异。比如,说明性语篇通常以引言部分开启篇章,接着便是主题部分,对主题加以解释说明,最后就是结尾部分。译员在平时的训练和实操中,可将同一语体材料中的常用结构加以提炼总结,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相对固定的篇章推理加工模式。译员可以搜集语体各异的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原语语义理解与句法结构分离的训练,即先行从宏观层面找出篇章的主体结构,以便提高逻辑整理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The survey has also looked at the point of sale. Boutiques and department stor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outlets most men go to when looking to buy cosmetics (58%). Supermarkets are the second most frequent suppliers (30%) followed by personal care stores (9%).

如果译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形成篇章结构程式记忆,便可以直接从大脑中调取说明性篇章的推理加工模式,进行信息处理和重构。上例属于说明性语篇,总分结构清晰。先总说销售点也是调查的内容之一 ,接着从百货商店、超市、个人护理店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解释说明。译员获取信息后,抓住句首的概括性信息,正确把握篇章段落的大意。

3.4 百科知识系统化记忆法

译员需要面对的情景五花八门。了解甚至掌握各种情景的背景知识能够有效地加快译员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译员应该在平时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并按学科对知识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在大脑中系统化。拥有了丰富的背景知识,无论身处何种口译情境,译员都能迅速地调取长时记忆中的背景知识参与信息的加工处理,从而加深对话题的理解,加速对新信息的记忆和重构。

4 结 语

口译是形式特殊的双语转换活动。作为口译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口译记忆在整个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接收新信息,并结合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储备,进行高效的信息加工处理,实现新信息从“忆”到“译”的实质性转换,从而实现具体特定交际目的。现有的口译记忆理论为提高口译记忆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译员可以加以借鉴,发现自身口译记忆方面的欠缺和不足,通过针对性的口译记忆训练提高记忆效果。

猜你喜欢
原语译员记忆法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5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口译中的“陷阱”
英语学习(2017年3期)2017-04-10 23:21:37
咒语记忆法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外文研究(2016年3期)2016-03-17 12:41:05
超强记忆法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 00:51:01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