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效的信息化外语课堂教学

2022-12-06 05:45:50胥春兰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手段外语

胥春兰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0 引 言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外语课堂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外语教学也成为外语教学改革和提升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其与外语教学内容无缝融合,更加丰富、生动、立体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并在信息技术媒介的辅助下,真实地模拟语言技能使用场景是外语教师需要努力探讨的问题。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外语课堂应为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供帮助,而不是过度使用信息化的手段,换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灌输。信息化手段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外语教学辅助手段之一而不应成为外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有效的信息化外语课堂应关注如何为学生搭建构建自身语言知识体系的脚手架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不断重构更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媒介进行语言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语言信息收集、筛选、分析、归纳及整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语言终身学习观,而不只是为了升学或等级考试。

1 基于建构理论的外语信息化课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1]。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2]。信息化的外语课堂需要为学生创造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提供大量原汁原味的外语教学材料。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综合语言技能搭好脚手架,为学生自主学习语言提供帮助。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3]。 外语信息化教学需要学生更新传统的语言学习观念,树立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动地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建构知识。而外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以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式、讨论时、交互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重视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传授,重视个性化培养而不是模具式统一化培养[4]。

2 外语课堂教学现状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外语课堂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之一。现在的大学外语教学或多或少都会运用一种或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外语教学。由于外语教师及学生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不高,或对信息化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有误,导致外语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如下。

2.1 教师的教学方面

部分外语教师对打造信息化的外语课堂理解有误。片面地认为外语课堂教学只要运用了信息化手段,该课堂就是信息化外语课堂。殊不知信息化手段只是外语课堂使用的辅助教学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语言知识,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语境。打造真正有效的信息化外语课堂除了使用合适的信息化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语言知识和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的结合。向学生展示更为生动、立体的教学材料,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运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促进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运用和提高。

目前绝大多数外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一味追求种类多,技术效果好。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各类外语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外语课堂重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而不是单方面比拼外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水平能力的高低。并非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使用越高端,教学效果就越好。对于某种特定语言知识的讲解或语言运用技能的训练,与之相匹配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才是最为合适的。过多地依赖各种信息化手段呈现语言知识甚至会分散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外在呈现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学生课堂上忙于欣赏各种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特效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任务和目的。

2.2 学生学习方面

大多数学生未曾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语言知识传授并非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长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对于教师布置的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去搜集知识、整理知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任务茫然、不知所措,更有学生持抵触情绪。基于建构理论指导的信息化外语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交互式探讨问题。而多数学生未能积极参与,甚至在课堂上为了避免犯错而选择沉默。习惯于记录、背诵语言知识要点而对语言运用能力尤其外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对于教师布置的各种需要主动参与并与同学合作完成的课堂学习活动参与程度不高。导致外语课堂成为教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展示语言知识和教学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各种语言展示形式的场合。课外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形同虚设。学生关注居多的是英语的等级考试和升学考试。学习英语的工具性色彩强烈,未能意识到升学和考级只是考察英语学习效果的手段而非终极目标。

2.3 语言学习效果

外语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上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而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现在外语教学手段大幅度信息化,而教学效果却未能相对应地得到显著的提高。

目前学生在语言知识运用环节上仍然很薄弱。多数学生能看懂英语文章却不能流利地复述出来。学生利用信息化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能力不够。不擅长甚至不会利用网络或图书馆去主动搜集、整理语言学习资料并在课堂上陈述、分享语言知识。英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输出型语言能力欠缺。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为了升学目的或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对于信息化外语课堂教学手段不太认同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样的课堂不能学到有利于他们学习升学和考级的知识内容。此时就需要外语教师的正确引导。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语言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在外语学习中尤为重要。升学或英语等级考试只是检测英语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语言的学习重在语言技能的运用掌握和语言知识的内化,能运用已有语言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 信息化外语课堂的打造

信息化外语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身,而应贯穿于学生学习外语的整个过程。时间上应包括课前教师自主学习任务的布置和学生的预习准备、课中的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式、交互式讨论学习、课后的学生语言知识内化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地点上应结合以线下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打造有效的信息化外语课堂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3.1 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信息化外语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及执行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信息化外语课堂教学的成功起关键作用。如何正确、适度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将信息化手段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是广大外语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师应通过信息化能力培训,网络自主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即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即通过在不断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5]。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对待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态度。

3.1.1 多媒体信息手段的正确运用 教师应正确认识信息化外语课堂,有重点地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多媒体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不是单单局限于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信息化资源的叠加与传授,而是要艺术性创设情境,并将资源有效整合,以促进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和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提升[6]。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并非越多越好。信息手段也并非越高级、效果越酷越有效。与所教语言学习内容相匹配,能很好地展示语言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的信息化技术即是合适的手段。并非每一节课都需要运用到各种信息化媒体,教师要明确外语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非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展示。信息化多媒体只是辅助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切不可本末倒置,丢失了课堂教学重点。

3.1.2 多媒体信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外语教师不仅需要思考采用何种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思考信息化技术手段如何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直接将教学内容变为电子版本的文档是一种低级融合有时甚至没有必要。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高级融合应是能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理解;为学生语言技能使用创设真实的语境并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如在讲解全球污染问题时,简单的污染词汇的呈现起不了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此时教师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匹配各种污染所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及视频,学生会对这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的英语词汇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并能感同身受地理解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再进行展开如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话题的课堂讨论时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讲解面试话题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创设出真实的面试场景。让媒体中的虚拟面试官或现场连线外教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相关职业话题的提问。学生更能感受面试时那种紧张与焦虑的氛围,能真实展示自己现场回答问题时语言技能运用的状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发挥而发现他们真实存在的语言运用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3.2 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信息化外语课堂的参与者,在信息化外语课堂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需正确引导学生认同外语信息化教学手段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交互式、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外语的学习,语言知识是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运用语言知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使用和提高语言技能。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利用信息手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样重要。学以致用是外语教学的目的。我们需要摆脱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状。当代大学生需要运用外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升学或英语等级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外语学习效果,但并非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面对多媒体信息手段带来的极大便利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能力,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学习外语知识。积极参与网络上优质网课、微课、慕课等教学活动,集众家所长为己所用。搜集、整理、归纳外语学习资料并与同学分享学习内容,参与式地加入外语信息化课堂学习。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3.3 学习综合测评

信息化外语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侧重终结性评价即以学科知识考卷的形式考察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更加倾向于学生语言学习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策略的设计和使用应遵循评价策略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反馈原则、过程原则和变化原则[7]。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参与情况,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学习及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平时的学习材料搜集、整理、课堂学习汇报及课前、课后在网络平台上的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均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依据。注重形成性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都将纳入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只占一定的比率。加入学生自主测评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测评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以评促学、促教。通过教学测评可以发现学生在信息化外语课堂学习中学习情况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学生通过测评结果,可以认识到自己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存在的不足和薄弱之处。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组织信息化外语教学活动。

4 结 语

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提高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信息化外语课堂的重点。有效的信息化外语课堂教学的实施,需要外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合理地选择、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外语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外语教学活动中去。基于建构理论,为学生学习外语知识、训练外语语言技能创造真实语境,打造合理、高效的外语学习课堂。发挥信息化外语课堂语言学习脚手架的功能,让学生能更易于理解、接受并内化语言知识从而构建自身的语言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语言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有效的学习测评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果共同提高。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手段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外语学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