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22-12-06 05:45祝战斌周济铭李红飘何新全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土壤改良思政土壤

杜 璨, 祝战斌, 周济铭, 李红飘, 何新全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712100; 2.勉阳街道办事处, 陕西 勉县 724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是高职学校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涉农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由最初的土壤肥料变更为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部分内容,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希望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一批爱国情怀深厚、政治站位靠前、专业知识过硬、人文修养高尚及职业操守高标准的新型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2]。

本文将结合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把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融入课堂的实施途径,以期为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1 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重点在于顶层设计,即要以系统化的思维,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设计。然而,目前教学目标缺乏对思政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缺乏结合点,导致课程思政难以展开;在教学评价中更多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的考核不足。因此,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实施。

1.2 思政理论“狭义化”

对于高职院校非思政课教师而言,对课程思政中“思政”的认知往往与狭义的政治、马列联系在一起,思政“狭义化”,导致课程思政实施困难。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党的政策方针、哲学思想、传统文化、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职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分析并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此外,专业教师缺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专业课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1.3 思政元素融入困难

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元素的问题上,很容易出现“进不去”(自始至终看不来也感受不到)和“灌输式”问题。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上缺乏理念与思考,缺乏教学的技巧,对课程思政的本意及目标不清晰。课程思政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挖掘出专业课程自身固有的“思政元素”作用于学生,让其学会以专业为基础,从专业中引发和专业相连的人文问题,从而达成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

2 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2.1 修订教学目标,增加思政内容

目前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课程目标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组成,未能直观体现课程思政目标。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实质上是“要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塑造和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3]。简言之就是根据课程特点和具体内容来发掘和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涉农类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振兴农业,将青春和热情挥洒在发展农业的热土上。

2.2 挖掘思政元素,寻找思政结合点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基础理论知识中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对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充分挖掘专业理论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从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及责任等方面开展思政教育。

在讲授土壤肥料学科发展概况时,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壤肥料学乃至大农学的实践思想、理论的发展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授土壤功能时,可引用古诗,例如:“野鸟关关督驾犁,及时新雨土膏肥”描述了雨后土壤的变化,说明土壤具有保水性。“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这些诗句体现了土壤的动植物栖息地功能及其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对于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维系物质循环至关重要。古诗的引入起到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的作用;在讲授土壤生态问题前,可结合“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治理现状及其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对祖国的热爱[4];讲授土壤污染问题时,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特别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引发学生对土壤及环境问题的重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讲授土壤退化问题及修复治理技术时,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高学生的生态理论思想站位。在讲授安全施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时,结合施肥与植物产品品质及人类健康的关系时,让学生懂得过量施肥对农业产品品质的影响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树立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深化学生对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的认识。结合复混肥料、缓释肥料和微生物菌剂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勇气[5]。

实验课教学也是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实验课可开展安全教育,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介绍国内近几年实验室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给学生以警示提高学生的危险意识和安全意识。也可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我国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在讲授实验方法时可引入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侯光炯院士,他毕生致力于创建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在常年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的过程中,开拓性地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土壤肥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他的吃苦耐劳、勤奋钻研的科研精神值得学生学习[5]。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在进行有机碳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量变引起质变融合[6],让学生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发扬钉子精神。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从家乡农田采集土样,进行土壤肥力的测定,然后根据分析、测定的结果和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规律,制定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作物种类和施肥方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的情怀,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2.3 巧用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课堂授课,这种方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展开,课程思政的教学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我国土壤资源时可采用直接参观体验,带学生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馆,此馆陈列了东北、东南、西北、中部和西南土壤等200多个土壤样本,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土壤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认识,唤醒学生对土壤问题的危机意识。也可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土壤的热点问题、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上传到线上线下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线上进行讨论,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增强了课程思政的灵活性。又例如在讲解土壤质地这一内容时,可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讨论“陶器是什么类型的土壤做出来的”这一问题,既能让学生掌握土壤的质地分类情况又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陶器文化。除此之外,还可根据课程内容采用视频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

2.4 变革考核方式,培养思政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程的评价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验操作技能,并未将思政教育考虑其中,因此,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要进行优化和更新。在引入课程思政后,要相应调整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课程评价的标准,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合理设置二者所占比例,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目前,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技术课程考核由30%平时成绩和70%期末成绩组成,可改为50%平时成绩+50%期末,其中平时成绩由10%课堂表现+10%出勤率+10%实验技能+10%课程作业+10%思政表现组成,期末考试中可增加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如可加入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等主观性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其对国家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 结 语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深化农业院校学生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以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锻造学生心系“三农”、情牵“三农”、行为“三农”的赤子情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土壤改良思政土壤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雨水花园土壤改良原理与技术
土壤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灵感的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思政课“需求侧”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