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12-05 08:52蔡艺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步态通络益气

蔡艺芳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类型,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0%,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且存活患者亦伴有不同程度后遗症[1]。国内学者研究表明,步态异常在脑卒中恢复期较为常见,患者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形成多种异常的运动模式[2]。异常的运动模式会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并过多消耗能量,而偏瘫患者中70.0%以上能恢复步行能力[3]。因此,加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干预,对改善患者偏瘫步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步态训练则通过分析每一病例患者步态,找出患者躯干、骨盆、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等部位在步行不协调等问题,分析不同问题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予相应的步态训练[4]。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多由脏腑功能失和、正气衰败,气血逆乱,清窍失养、经络阻滞引起。益气活血通络方属于常用的中医干预方法,主要由当归、石斛、山萸肉、黄芪、地龙、制大黄、苦杏仁等药物组成,能发挥活血息风、扶正祛邪及益气通络功效[5]。因此,本研究以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为对象,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1月厦门市康复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96例。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6]《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及文献[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发病,且患者均处于恢复期;(3)伴有不同程度偏瘫,能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发病前具有肢体运动障碍史、风湿性关节炎;(2)骨结节病、并发严重心肺脏器功能障碍;(3)住院期间再发脑梗死、脑出血或死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45~83岁,平均(68.49±5.71)岁;体重指数(BMI)18~29 kg/m2,平 均(22.52±3.26)kg/m2;病程4~25个月,平均(14.44±2.18)个月;患侧:左侧27例,右侧21例。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4~81岁,平均(68.63±5.76) 岁;BMI 19~30 kg/m2,平均(22.68±3.31)kg/m2;病程 4~26 个月,平均(14.57±2.31)个月;患侧:左侧31例,右侧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协议,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步态训练。根据每例患者步态异常情况制订详细的步态训练干预方案。(1)训练前采用目测分析方法,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及步行速度。通过现场目测步态找出患者躯干、骨盆、髋关节及踝关节等关节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主次关系,由医生从近心端向远心端顺序,借助肢体康复仪等指导患者训练治疗,1次/d,根据患者恢复及耐受确定治疗时间,以45~60 min/次为宜。(2)步态训练方法。①ROM训练。指导患者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及抗阻运动等,指导患者髋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训练,以提升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30 min/次,2~3次/d,连续干预8周;②肌张力训练。训练包括:躯干屈肌、股四头肌张力减低训练、小腿三头肌训练、胫前肌易化训练,训练10~15 min/次,1~2次/d,连续干预8周(1个疗程);③强化患者肌力训练、重心转移训练(根据目测患者偏瘫情况,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训练)、立位平衡训练、躯干与骨盆运动控制能力训练、髋关节及膝关节等训练,上述训练交替完成,训练30~45 min/次,1次/d,连续干预8周(1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步态训练同对照组。方药组成:当归12 g,石斛 15 g,山萸肉 12 g,黄芪 60 g,地龙 6 g,制大黄3 g,苦杏仁 9 g,红花 6 g,姜黄 9 g,赤芍 9 g,川芎 10 g,知母 9 g,桃仁 9 g,僵蚕 9 g。体质偏寒者加制附片 10 g;脾胃虚弱者加白术 12 g,党参 10 g;伴肝阳偏亢型高血压者加钩藤8 g,天麻6 g,羚羊角 8 g;语言謇涩不利者加远志 10 g,石菖蒲 12 g,白芥子 10 g,郁金 8 g;头痛者可加茺蔚子 10 g,白芷 12 g;眩晕者可加钩藤 10 g,菊花 8 g,上述药物水煎到400 ml,早晚各服用1次,200 ml/次,连续用药8周(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症候积分:两组干预前、干预8周后参考文献[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别从半身活动不遂、肢体软弱、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进行评估,各项均采用0~3分评分法评估,得分越低,效果越佳。(2)步态情况:两组干预前、干预8周后从步长、步幅、步速、支撑相与摆动相评估患肢的步态情况[8]。(3)行动能力、Barthel指数:两组干预前、干预8周后对患侧上下肢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其中上肢总分66分,下肢总分34分,得分越低,效果越差;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9-10]。(4)不良事件:统计两组干预期间跌倒、坠床、呛咳、噎食及烫伤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半身活动不遂、肢体软弱、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半身活动不遂、肢体软弱、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评分均得到降低,观察组半身活动不遂、肢体软弱、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8周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半身活动不遂 肢体软弱 偏身感觉异常 口眼歪斜 言语謇涩观察组(n=48) 干预前 2.14±0.59 2.06±0.54 2.16±0.62 2.10±0.56 2.23±0.69干预 8周后 0.83±0.13*# 0.98±0.18*# 0.78±0.15*# 0.87±0.17*# 0.53±0.08*#对照组(n=48) 干预前 2.16±0.62 2.10±0.56 2.18±0.64 2.13±0.59 2.25±0.72干预8周后 1.69±0.31* 1.53±0.30* 1.73±0.38* 1.42±0.28* 1.65±0.29*

2.2 两组步态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步长、步幅、步速、支撑相与摆动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速与支撑相均高于对照组,摆动相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步态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步态情况比较(±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8周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步长(cm) 步幅(cm) 步速(m/min) 摆动相(%) 支撑相(%)观察组(n=48) 干预前 27.44±4.34 54.61±5.49 55.54±4.31 47.41±4.25 53.59±5.91干预 8周后 46.31±6.49*# 92.59±6.71*# 88.87±6.49*# 41.73±5.31*# 59.27±4.24*#对照组(n=48) 干预前 27.46±4.36 54.63±5.52 55.56±4.34 47.09±4.28 52.91±5.93干预8周后 37.84±5.64* 75.77±6.12* 82.45±5.69* 44.69±5.12* 55.31±5.21*

2.3 两组行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上肢、下肢、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上肢、下肢、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上肢、下肢、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行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分,(±s)]

表3 两组行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分,(±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上肢评分 下肢评分Barthel指数干预前 干预8周后 干预前 干预8周后 干预前 干预8周后观察组(n=48) 34.59±4.52 53.25±6.29* 12.13±4.34 28.78±5.73* 35.31±4.31 64.19±6.73*对照组(n=48) 34.61±4.54 45.51±5.64* 12.16±4.38 18.81±4.78* 35.34±4.34 56.32±5.61*t值 0.781 6.673 0.692 6.335 0.435 7.772 P值 0.235 0.000 0.763 0.000 0.349 0.000

2.4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干预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例(%)]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再加上脂质沉积、增加,血管质量降低等,均会引起脑血管栓塞,从而造成局部脑血管阻塞、破裂,增加脑卒中发生率[11]。同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将会对患者的运动系统调节产生影响,导致肢体运动肌群协调紊乱,从而引起偏瘫。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根据病因病机分型,气虚血瘀较为多见[12]。国内《医林改错》认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因此,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应以益气活血为主。

步态训练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常用的干预方法,干预时除了侧重于不同关节的干预外,更加侧重于躯体协调性的训练与骨盆控制性训练,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观察组半身活动不遂、肢体软弱、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速与支撑相均高于对照组,摆动相低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能降低患者症候积分,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态,利于患者恢复。理想的步态评价和训练方式应为三维运动步态分析系统,但是该系统价格昂贵,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态训练时采用目测分析步态,能确定骨盆、髋关节、躯干、踝关节等不同时相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给予步态训练干预,能提高训练效果。同时,步态训练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根据患者恢复及耐受确定治疗时间,有助于增加肌肉中枢神经支配,提升机体的运动反应[13]。

益气活血通络方属于中医汤药,方药由当归,石斛,山萸肉,黄芪,制大黄,苦杏仁,红花,姜黄,赤芍,川芎,知母,桃仁,僵蚕组成。方药中,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功效;石斛具有疏清蓄热、补益脾胃功效;山萸肉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功效;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利尿功效;制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祛瘀作用;苦杏仁具有祛痰止咳、平喘功效;红花能发挥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作用;姜黄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功效;赤芍能发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作用;川芎能发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知母具有清热除烦、清肺润燥功效;桃仁能发挥破血行气、润燥滑肠作用;僵蚕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作用;诸药共奏,能发挥益气活血、健脑通络功效[14]。本研究中,干预8周后,两组上肢、下肢、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上肢、下肢、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能提升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日常活动能力。临床上,将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用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能发挥不同干预方法作用,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15]。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味联合步态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能降低症候积分,改善患者步态,提升患者行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步态通络益气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肺通络方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广告目次·
通络益肾汤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影响
步态识人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