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2-05 08:18张姮妲
智库时代 2022年40期
关键词:党性学生党员教育资源

张姮妲

(辽宁师范大学)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党性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质量[1]。当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成效显著,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学生党员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2],高校应重视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自编“大学生党性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选择辽宁省15所高校随机发放问卷,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为在读本科生学生党员,涵盖所有专业类别,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4份,问卷有效率为95.4%。

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党员党性真实状况,研究在使用问卷的基础上,随机选择50名学生和20名党务工作者进行访谈。

(二)大学生党性教育现状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开展较好,党的组织机构健全,党员的选拔标准科学,选拔程序规范,党性教育内容丰富,大学生党员参与度高、党性较强。

1.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党性教育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活动,如“两学一做”“青年大讲堂”等。为提升育人效果,深化教育成果,有关党员教育的重点也逐渐转向为加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调查显示,从高校方面来看,大部分高校都逐渐改善了学生党员管理模式,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保障。第一,建立了科学的党员选拔标准,规范了党员推选程序,加强了党员日常管理。“三会一课”制度和相关教育活动落实到位,有71.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党性教育目标完成较好。第二,在师资力量方面,由原来的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到设置专职组织员,增设专任思政教师和校外专家。在调研的20所高校中所有高校都有组织专任思政教师和校外专家专门讲授党课。第三,经费投入方面。为了提高党性教育质量,大部分高校都投入了专项经费,有受访者表示“现在学校确有有关党性学习的专项教育经费”。

2.大学生党员认可党性教育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学生党员方面来看,第一,在对党性教育的认可度方面,大学生党员都认为党性教育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其中有39.6%的学生党员表示“非常认可”,有45.6%的学生党员表示“较为认可”,没有学生选择“不认可”。第二,在对党性教育参与度方面,大学生党员对党性教育参与度较高。有38.6%学生党员表示“特别积极”,有38.2%学生党员表示“较为积极”。

在访谈中,有超过90%的学生表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活动,认为党性教育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能提高自身素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对二级学院党务工作者的访谈中,绝大部分教师也认为学生党员能够积极参与党性教育,主动学习,积极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党性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部分学生党员通过党性学习,能够坚定政治立场,与党和国家意志保持一致,思想先进、严于律己,朋辈引领效果明显。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第一,管理体系尚存不足

首先,基层党组织压力大。高校作为党性教育主体在学生党性教育中发挥着突出作用。高校承担学生党性教育任务的主要是二级学院党组织,单位内的党务工作者一般还需兼职行政和教学工作,投入到学生党性教育工作中的精力有限。其次,党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学生党性教育受在校时长和基层党务工作者人数较少等客观因素影响,基层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学生入党动机考察不足、对学生党员管理弱化、党性教育形式化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党员放松自我管理,出现思想状况发展停滞状况。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数量逐渐上升,学生党员规模也不断增加,高校师资增量满足不了学生增量对教师资源的需求。党务工作者和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难以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此,部分高校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参与到党性教育中。

第三,考核机制不完善

党性教育考评体系是对党性教育效果的检验,考评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党性教育的成败[3]。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性教育考评体系尚不完善,存在部分高校只有教育计划,没有考评指标;也有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可考核指标,但仍存在指标科学性不强、同一所高校不同二级学院所采用的指标不一致、各二级学院考核指标差异较大等现象。还有部分高校指标结构不合理,存在理论考评占比较重,实践考评占比较少的情况。

(二)教育内容不丰富

第一,党性教育内容缺乏新意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二级学院对于学生党性教育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部分大学生党员认为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无味,也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另外,在对学生党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党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接受并掌握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也很难在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由于教育内容缺乏新意,与具体实践相脱节,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党员能够做到上课全程集中精力,并做好详细记录。

第二,与学科专业融合度不够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受选拔条件限制,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其他方面考察不足。在这种社会竞争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党员为了毕业后能够获得升学或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往往更加关注于专业知识学习,对于有关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因此,只有将党性教育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才能探索出不同学科属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路径。党性教育与各专业教育间融合度不高,起不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教育方式缺乏创新

第一,授课方式不足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确有基层党组织对党性教育的内容只停留在书本,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育方法单一。在教育形式上,党性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现代化技术使用度不高,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访谈也证实了这点。而从对学生党员的调查结果上看,学生更喜欢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支持的授课方式,单调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党员获取知识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党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第二,教育实践不足

其他党性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部分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党员经常会觉得枯燥乏味,仅仅开发了校内教育资源,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区域特色明显的红色教育资源。实践活动较少,特别是对党理论知识的时代内涵与实践结合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教育目标实现程度不理想。

(四)教育力量分散

第一,校内教育资源分散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各部门还没有整合党性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承担学生党性教育任务的主要是二级学院党组织,而高校其他行政部门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行政事务上,忽视了自身育人的职责,没有承担起相应党性教育的相关任务,这就导致了高校党性教育工作压力主要集中在基层党务工作者身上。另外,各学院之间在党性教育资源存量上存在差异,人文社科类专业党性教育资源丰富,而理工科类专业稍显不足,缺乏资源互通的渠道,还没有形成党性教育资源共享的局面。

第二,家庭教育引导不足

一是,轻视理想信念教育。当下,我国大部分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家长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孩子理想信念的引导,如爱国主义教育、对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另外,家长会把日常生活中将社会消极方面的影响,如拜金、利己等思想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这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二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是“00”后,他们生活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生活优越,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苦,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党员不仅很难对我党艰苦奋斗的传统产生认同,甚至还会产生怀疑,这也成为了提升大学生党性修养路上的阻碍。

第三,社会方面没有发挥教育作用

社会组织没有承担起党性教育的职责。一是,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没有起到对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积极引导。基层社区街道的党组织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党组织,本应该参与到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中。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社区街道党组织由于本身行政事务多、工作压力大,没能对学生党员起到应有的教育职责。二是,实习单位没有承担起教育职责。大部分单位党组织还不健全,无法对本单位实习的大学生党员开展党性教育。三是,其他党性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例如有些红色景区属于收费景区,对于部分学生党员可能会增加负担,学生也很少主动前往。

三、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质量的对策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佼佼者,而大学生党员更是其中的先进分子,他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水平,形成完整的关于党的知识理论体系,认同并在行动上紧随党的步伐。在进行党性教育时,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践行新的实践方法,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体系。

(一)健全教育体系

第一,完善管理体系。高校的首要职能就是育人,为提高育人效益,高校应创新管理体系,并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突出党性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完善党性教育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党性教育水平,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党员认知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能够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因此,要建立学校、学院和党支部三级党性教育管理体系,做到组织明确。

第二,优化师资队伍。当今知识传播的渠道愈加丰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断增多。因此,党务工作者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补充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首先,要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其次,应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党性教育内容要随着我国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结合新时代特色,理论联系实践,创新实践活动方式[4],提高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对党性教育的贡献度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指标,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

第三,建立考核机制。首先,明确考评权责。在考评上应该建立校党委领导,党委相关部门监督,二级学院实施的考评领导体系。其次,创新党性教育考核办法。建立基层党组织考核与非党员学生民主投票相结合、自评与非学生党员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式。最后,完善学生党员考评体系,将党性修养水平纳入到党员考评中[5],将考评结果作为成长记录纳入档案中。

(二)丰富教育内容

第一,党性教育的关键是整合丰富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学生党性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性质宗旨、规章制度、理想信念、优良作风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内容也要不断创新,不仅要包括党性的最新理论成果,还要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因此,要积极组织各种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如,党的理论知识竞赛、法制思维训练和道德品行演讲等。党性修养的提升是长期理论教育、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的结果,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时代特点,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

第二,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对自身的人生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划,但专业不同,其认知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将党性教育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才能探索出不同学科属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路径。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如人文社科类专业比理工类专业与党性教育融合更好,同为人文社科类,教育、思政等专业与党性教育融合度最高。所以,要将党性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育方式

第一,创新授课方式。思政课程是与党性教育交叉度最高的课程体系,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相比其他教育资源也更为丰富,所以要深挖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将课程知识点与学生的问题相结合,结合问题重新整合课程结构,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进行转变。另外,要改变传统的机械、僵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第二,创新教育实践提高党性教育水平,不仅要创新理论教学,还要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有多种方式,最重要的是依托高校内部和社会上的红色资源。高校可以结合区域特色、学科特征和党性教育特点,与相关单位合作在校内建立基地,创新党性教育方式,共同开发当地红色资源。另外,高校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组建红色学生社团,让更多非党员学生参与到党性教育中。

(四)整合教育力量

第一,整合校内教育资源。高校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党性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整合好高校内部资源,提升党性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发挥校级各党组织的力量。校内各级党组织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明确任务目标,将党性教育的具体工作落实到位。二是优化党务工作者队伍。构建科学的党务工作者选聘机制,吸纳校内外优秀人才,将党性修养高、业务素养精的人才充实到党性教育队伍中。三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校内各学院、各部门间资源共享的新局面。

第二,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党性教育贯穿于其成长的各个阶段,受多方教育因素影响,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家庭环境对孩子品德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社会环境,家长的作用和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如果家庭教育与党性教育相悖,那么学校党性教育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要对学生家庭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家庭教育引导。

第三,发挥社会教育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与教育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社区应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主流价值文化,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教育实践基地。另外,要提高实习单位教育能力。实习单位是大学生党员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党员践行党性的第一步,要加强实习单位党性教育能力,重视学生党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党性修养。

猜你喜欢
党性学生党员教育资源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锤炼党性 洗礼灵魂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