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浅探

2022-12-04 22:41蔡晶晶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问题教学高中历史

蔡晶晶

[摘 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问题教学法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史料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文章对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为高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提供些许经验。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22-0072-03

近年来,高考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较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问题教学法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高中历史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

一、概念阐述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问题教学是指由教师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史料实证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之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历史具有不可逆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现存史料,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重现历史。教师可利用史料设置各种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结合史料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掌握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史料并主动进行解读,从而推断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強史料实证素养。

三、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策略

(一)结合史料设置推理性问题

历史知识具有内在联系,历史学习必须告别死记硬背的方法。逻辑推理能力是当前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史料设置推理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解题的过程中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史料:

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代学者赵翼《檐曝杂记》

结合史料设置问题:军机处是哪个皇帝开设的?它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它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得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再根据以上史料可知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皇帝决定所有的军政大事。经过推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再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用幻灯片展示了分别摘自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和李穆文《世界文明史》的两则史料,然后利用这两则史料设置问题:你们如何理解商业革命?学生结合史料可以发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农作物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非洲的特产也影响着欧美人的生活,这说明在商业贸易中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且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学生还从史料中得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这些都是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便很容易理解“商业革命”这一概念。接着,教师再次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有何影响?学生思考后得出答案:它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史料设置推理性问题,将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同时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二)结合史料设置针对性问题

进行史料实证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史料设置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掌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文章《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并设置针对性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中国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得出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组织动员;全国人民自发生产和捐款捐物;志愿军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等等。

再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展示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然后提问:古希腊的民主是人人享有的吗?学生回答只有本邦成年男性才能享有民主。教师继续提问学生:雅典本邦成年男性在居民中占的比重很大吗?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什么局限性呢?与此同时,教师展示根据吴于廑主编的《世界史》的内容整理绘制出的饼状图(见图1)。

图1反映了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结构比例,雅典居民总数是40万,本邦人有16.8万,占总人数的42%。但是,在本邦人中,成年男性只有4万。由此可知,在雅典真正能够享有民主的只是少数的成年男性公民,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无法享有民主。

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史料设置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史料的过程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对史料解读的畏难心理。

(三)结合史料设置探究性问题

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对此,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史料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这样,学生在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论证时,可以有效提高史料实证素养,获得快速成长。

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用幻灯片展示分别摘自梁启超《康有为传》、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和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的三则史料。

然后,设置探究性问题:倘若袁世凯支持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会成功吗?学生根据史料,4人为一组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可知戊戌变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小组根据第一则史料中讲到的“维新志士们未能走入民间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力量”,得出变法缺乏群众基础的结论;有小组根据第一则史料中讲到的“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内容流于表面”,得出变法太过激进,准备不充分的结论;还有小组根据史料中提及的“许多守旧势力拒不奉诏,对变法持观望、反对的态度”,得出变法的阻力很大的结论……最终综合各组学生的发言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从变法存在的诸多局限性可知,即使袁世凯支持光绪皇帝,变法也不会成功。

接着,教师继续设置探究性问题:“冯天瑜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肤浅的、短命的政治革命,但又是一次深刻的、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冯天瑜的这一论断呢?”学生在分组探究后发言。有学生不认可冯天瑜说的“戊戌变法是一场肤浅的政治革命”,依据第二则史料可知戊戌变法旨在改革封建君主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制,这对旧式官僚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有学生认可冯天瑜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深刻的、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依据第三则史料得出戊戌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对封建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通过以上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将课堂还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学会了合作学习,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四)结合史料设置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该题型对学生归纳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失分较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结合史料设置开放性问题,加强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幻灯片展示分别摘自刘文涛《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近代史卷》和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的两则史料,然后結合史料设置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围绕史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有学生围绕史料提炼出“法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观点并加以论述,有学生提炼出“制度创新促进了社会进步”这一观点并加以论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常规设置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述的能力。

再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幻灯片展示“哥伦布登上‘新大陆’”“1821—1910年人口的流动”“波音787飞机零部件供应链”三幅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围绕教学主题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学生在提炼观点及论述过程中深刻理解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影响。

(五)结合史料设置争论性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争论性问题,使学生对同一历史事物或者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论,既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又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碰撞。而在争论过程中融入史料,让学生在争论时有据可依,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中写的:“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然后,结合这句话设置争论性问题,提问学生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学生开始争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师展示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的两个表(见表1和表2):

表1的数字表明19世纪后半期工业生产在欧洲和全世界发展的速度,以1913年为100作为参照。通过表1可知这一时期工业生产在欧洲和全世界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表2反映1850—1913年英法两国工人阶级实际工资的增长情况,以1913年为100作为参照。通过表2可知英法工人的实际工资在半个世纪内几乎增加了1倍,特别是1900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就已达到1913年的水平,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西欧的下层阶级也获得了利益。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这句话。

那么,“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又该如何理解呢?教师首先结合课本“历史纵横”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然后展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的相关史料。通过史料学生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至此,学生理解了“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这句话。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在争论中全面理解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供新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毅.探讨史料实证下的高中历史问题情境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0):33-34.

[2]  商国策.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8(8):83-84.

[3]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  王有鹏.开放性试题的含义、意义、功能及命题原则[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4):76-78.

[5]  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德市普通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立项课题(第二批)“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研究”(编号:MS2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问题教学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