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 宋玉霞 李象林 亓德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逐渐走入了数学课堂,打破了传统“重结论、轻生成”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了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情境教学已经获得了重大突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还存在一些不足.在高中数学学科调研中发现,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应用率并没有达到预期.部分教师认为,从时间成本上来看,高中数学课堂不适宜搞情境教学,因为情境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高中数学课堂时间有限,若实施情境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情境教学的设计较难,若情境的设计与教学内容不符,反而会南辕北辙,浪费精力.正是由于部分教师消极的认知,使得情境教学的实施步履维艰.大多数高中数学课堂还延续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创造性天赋并没有得以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基于此,笔者总结了情境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也阐述了情境设计的创设原则,以期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情境创设这一难题,使情境教学发挥其更大的优势和价值.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部分教师在情境设计上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往往是为了情境而情境,片面地认为只有通过情境引入新知才能提升学生探究的热情,为此每节课的新知都以情境的方式引入,使新知的引入过于套路化,使情境的创设显得尤为突兀,容易让学生感觉不适,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让学生难以抓住重点,影响课堂效率[1].
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新知引入时常创设情境,这样的引入没有问题,然若用较长篇幅只为引入,而无法与后面的新知建立联系,似乎就有点去题万里,得不偿失了.
教材中的情境越来越丰富,可阅读性越来越强,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情境教学素材.然而在应用时,部分教师并没有进行再加工,只是简单地将教材情境搬到PPT上,与学生自己阅读毫无区别,就是一个简单机械的重复,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境教学的优势也就难以体现.为此,教师在利用教材情境或经典情境时需要结合学情做一些适当的铺垫和拓展,相信经过仔细地打磨,教材情境定能褪去粗糙的外衣,呈现一番精彩[2].
情境创设若不结合学生原有认知就天马行空地随便臆造,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最终沦为教师的自说自话,无法体现情境的价值.
还有一些教师为了使情境更加生活化,常常生搬营造一些生活情境,不贴近现实甚至伪科学的情境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问题在教学情境中经常出现,看似是一些小问题,但在教学中却有一定的杀伤力.教师费心创设而学生却徘徊于情境之外,消耗了宝贵的时间却收获甚微,久而久之,教师产生了挫败感,对新情境创设失去了信心,为此只能延续经典的情境,而经典情境很可能已不符合现在学生的认知,因而使得情境失效.另外,学生因无法进入情境,不仅没有淡化数学的抽象感,而且使思维偏移了方向,这样师生都得不到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不得不反思,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好情境?好情境有哪些共性特征?在创设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笔者认为,在情境创设中这四点不能少.
一个好的情境应该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在整节课中持续起到作用.学生的探究热情是需要不断被激发、推动和强化的.若整堂课围绕情境展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反思、总结最终完成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淡化了数学的抽象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升教学有效性[3].
例如,在复习概率时,教师准备了一个装有4个红球和2个白球的袋子,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规则帮助自己赢得比赛.
通过“设计规则”这一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整节课围绕这一情境展开,契合主题,将概率相关内容进行关联,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概率内容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认知体系的完善.
虽然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大多数数学知识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原型.数学虽源于生活,但其经历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已高于生活本身.教师在引入生活情境时若只关注生活化而忽视数学味,学生短时间内很难在生活中抽象出与本节课契合的内容,这样容易使教学偏离主题,不利于知识的生成.为此,教师在引入生活情境时需要进行一些加工,去掉一些干扰,多一些数学味.
例如,在进行“导数的意义”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8月20日最高气温为34℃,前两天(18号)的最高气温是23℃,气温陡增了11℃,大家抱怨天气热得太快了;但是两个月前温度是10℃,与之比较,18号的温度相比增加了13℃,20号则更是增加了24℃,为什么大家并没有感觉热得快呢?这样在生活中提炼出与新知相对应的内容,通过将“快”“慢”对比引出导数模型,情境简单却意义深远.
经历了无数次教材的改编,数学课本的情境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很多经典情境一直得以延续,历久而弥新.这些经典的情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本宣科地照抄照搬,因为相同的情境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为此,教师需要在情境中注入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使情境更贴近本班学情,更具人情味,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为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创设符合班级学情,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情境.不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就显得有些花里胡哨,喧宾夺主,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敢于创新又不能脱离学情,只有精心设计,仔细雕琢,才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价值,进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发展学生学力,促进教学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