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固安县第一中学 王春艳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不论是教学活动化,还是活动教学化,都是以激趣为出发点,以具体的教学任务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活动包括游戏、问答、角色扮演、访谈等形式,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践与表达的机会,拉近师生、生生距离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飞速发展.
然而,活动再好,都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伴有思维升华的活动才是有深度的教学.笔者以一节复习课教学为例,浅谈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活动化的实施过程与思考,共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论课堂教学内容是什么,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复习课具有知识点多、杂、综合性强等特点,该怎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呢?如何利用活动来梳理、巩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例1已知a+b=1,且a>0,b>0.根据这个条件,说一说自己第一反应的结论,并思考如何添加待求解的问题.
本题虽然题干简短,但开放性问题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勇敢的表达中,获得自信;又在板演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增强自信.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思考、探索,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目的.
思维的发展遵循由浅入深的特征,而教学活动化的主旨就是从浅显、有趣的活动中,探寻知识的内涵,获得思维的成长[2].为了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以上教学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展开追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发散性.
此过程可看出猜想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良好的猜想、预估不仅体现了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还凸显了学生认知的生长点.
追问2:a2+b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此追问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关注变量间存在的约束关系,同时再次肯定第一个提出a=1-b,b=1-a这个想法的学生,揭示该结论中所蕴含的消元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变量间的约束关系,对挖掘问题中所存在的隐含条件产生的影响.此追问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函数定义域的认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追问3:对于本题的条件,还能从哪些角度去解读?
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思考问题,是教学活动化秉承的宗旨.此问鼓励学生换个角度看待并思考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发展,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良好途径.
针对此问,有学生提出:根据a+b=1联想到直线,那么所约束的范围则对应的是一条线段,a2+b2即可解读为距离的平方.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此问.连续的追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各个分支之间联系的认识,起到融会贯通、提高思维品质的成效.
深入探究是实现教学活动化的关键因素.从解一道题中发现解一类题的方法,让无序的问题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与规律性的有序模式,是教学深入探究的目的,更是培养学生形成深刻性思维的重要途径[3].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抽象出它们的共性特征,为形成良好的解题技巧作铺垫.
要求学生带着如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①思考本题所提供条件的知识背景,有哪些与之相关的重要方法与结论?②从题设条件中,你发现了哪些表示量与量关系的词语?③根据结论,你联想到哪些问题?
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回答出:本题有向量背景,与之相关的有向量共线条件、加减运算、坐标表示、重心、数量积等,由此联系到坐标法、基向量、几何意义及特殊化方法等.
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会“向量→几何→代数”互相转化的关系,并获得用变量来表达其转化过程的方法.把条件、方法与结论三者放在一起分析时,可用文字、图象、符号语言进行相互转化,这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拓展主要是通过题设条件的改变,让问题变得更为深入、发散.教师可将问题中具有相关性的元素,从不同角度进行改变,让各个元素凸显出不同的功能,让学生能更加立体化、多维度地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如例2,在问题探究结束后,笔者则提出新的变式,引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
到此处,学生的思维出现了障碍.笔者让学生思考:到现在为止,出现了几个变量?应从什么角度去考虑?
随着教师的点拨,有学生立即想到两个变量,从它们的相关性着手,通过消元法即可突破这个障碍.由0≤μ≤1,得0≤μ≤2μ-λμ≤2μ≤2.
从以上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变式的应用,将学生的思维从无序问题过渡到有序问题的思考中,第一种方法凸显了函数思想,第二种则突出了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优势.此过程,学生充分体会到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乐趣.
总之,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不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索与交流,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职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学活动化带来的乐趣,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