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樊淑贞
新时代,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科发展的探索,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均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同时,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以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各学科教学都应该积极进行创新与变革,确立育人目标,规划课程设计,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实践活动为主、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也应该积极进行德育的渗透。笔者拥有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经验,下面将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谈基于立德树人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 年版)》中,明确要求课程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于生活情境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的问题内容,创设相应的活动主题,让学生经过体验、探究、观察、实践、反思、总结等一系列过程,实现对问题的深度认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跨学科知识运动,实现思维的提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面向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具有相当大的实践特征与开放特征,并且其评价方式以多维评价和综合考察为主。
基于此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学科授课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方式,在组织和实施层面进行合理建构,为学生实践探究提供恰当的支架,以促进学生多维度的发展。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性突出,借助任务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实践活动可以融入大量不同的元素,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综合,但这种综合并非是肤浅的、表现上的复杂化,而是借助主题的深入,使活动在形式上达成多项的复合,进而容纳更多的内容,最终实现较好的综合实践教育目的。
在西方一些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涵盖面较广,既有学校、社区的参与,也有民间组织的介入,可以在多方的协作下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组建。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国内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教材、实践基地以及校本课程等方式推动课程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目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这两个方面,而在实践性的课程、科学技术内容的教学上,各地中小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外教育,其课程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模式也能够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经验和技能的积累。
不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因为其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在组织开展上条件比较苛刻,因而要比学科教学困难得多。很多学校受限于教材、经费等原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较为艰难,最终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由此,学生和大自然、社会的联系不足,学生的课余生活乏善可陈,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做人的根本是道德,成才的根本也是道德。”可见,教育发展,应以“德”为先,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德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以及各种活动中进行有机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多种教育意义,其综合性的特征、跨学科的内容,以及贴合生活和社会的现实性,使其具有很多进行德育的契机。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加入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品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握德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都有明显的主题,教师可以以“德育”为主题,设计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我校自主研发了“赞冬奥 树家风 传美德”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策划了一份充满趣味和实践性的寒假德育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敬老孝亲、劳动实践、观看冬奥赛事等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寒假活动,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德育最怕空洞的说教,最怕陷入形式主义。而综合实践活动,拥有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活动参与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大大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能够避免形式主义的德育渗透。借助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体验,丰富认知和情感,提高道德觉悟。这种依靠实践和体验得来的道德认识将更加深刻,也更能引导学生的言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从当前的环境出发,通过形式优化、主题和内容创新等方式,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以及立德树人的要求。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变得更好,才能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要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过区级教研活动、学科培训、学会年会活动,典型案例展示和点评、专家讲座,教师竞赛和交流研讨等,对广大教师进行示范、引领、指导和帮扶,使教师充分认识、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大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教育价值,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二,自学和团队学习相结合,协同钻研,共同成长。广大教师在学校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县(区)教研部门的带领下,学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钻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策略,为学校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立德树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开展数字化学习。在互联网中,教师可以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借助互联网的数字化学习,教师可以不断充实自己,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四,通过综合实践立德树人案例的专题学习,让教师从这些案例中学习经验和做法,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具体环节和思路,进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坚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材对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为了使立德树人能够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完美融合,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明显的德育特征,进而实现活动育人的最终目的,使中小学生在综合能力和个人品德上获得同步的发展。
例如,学校开发了以德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校本教材,密切结合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劳动生活,将德育教育活动的时空从学校拓展到社区、拓展到家庭之中。借助这一课程资源,学生将在家庭生活和社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职责。
如在教师的安排下分组进行活动,一组的志愿者配备好志愿服务卫生工具,为社区进行一次环境卫生清洁。二组的志愿者手拿宣传倡议书,为社区的居民发放宣传倡议书,并作为一名文明劝导员积极劝导社区居民文明用语、文明出行、不乱扔垃圾,做文明市民。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实现以劳育德。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通过一系列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其可以是户外的活动,也可以是课内的探索,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活动,从某个角度来说都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德育缺乏了情境会沦为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探究和学习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德育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在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交通方式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安全事故等,借助图文和视频的形式,将情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深刻体会科技创新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关注安全、高效、环保等问题。并在逐步探究、创新、设计新型交通工具,解决现存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保护环境守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把课程与学生生活深度捆绑,多途径拓展学生的活动内容,多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让德育开花结果。
例如,“手工制作我能行”活动,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手工制作、剪纸、面点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兴趣中制作精美的作品,增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热爱。
在“防控疫情,大连加油”主题活动中,通过手抄报比赛,学生了解了新冠病毒的危害,掌握了自我防护的方法,成了“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宣传者,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生不可缺失的一种教育,在劳动中也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家务劳动小能手”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衣服、走进厨房当小厨师等,让学生转变成居家小主人,减轻父母的负担,体验生活,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怀,实现全面育人。
当下,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瓶颈的紧迫任务是构建适合立德树人内在规律的评价模式,只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正面反馈,促进学生成长。
在设计评价标准时,应该更多纳入德育的考量,使评价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最高目标。首先,应检查主题和方案中立德树人的元素是否清晰可辨,是否位于中心位置,活动方式和策略对品德和价值观教育是否有效,活动过程能否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至于评价形式,目前普遍采用的档案袋评价、小组互评、成果展览或汇报等均基本适切,关键在于评价时应凸显立德树人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吾日三省吾身,在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及结束后,及时、深刻地反思自己。教师的成长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自我提升的最好方式。通过反思,寻找不足,着力改进,自我内在的素养就能够得到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组织和开展才能够更加有保证。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不断完善、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实现于活动中育人,于实践中育人的目的,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