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永存
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学习基础,更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语文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现代教育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需要教师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创造矛盾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思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推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而这也正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对探究性学习加以重视,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贯彻落实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内容,相较于其他的教学科目,具备大量的意境,需要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包含的意境加以分析。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以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而另一方面,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主动学习能力。上述两个因素叠加,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很难使学生深度理解语文情境,实现探究性学习。所以,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创设语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分析,推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以此达到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而在语文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本身,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教育元素,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创设语文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情境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以荷花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播放荷花的图片或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基本形态,强化学生的画面感,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地感受荷花、荷叶的美丽姿态。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子的,那么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荷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探究,抓住文章要点,进一步突出荷花及荷叶的美。在教学初步完成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或者家庭中的花卉的美丽之处,以此来实现学生的高效自主探究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切实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来共同完成任务,以此来保证任务完成的高效性,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策略之一。教师需要科学地布置学习任务,并利用任务来驱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需要切实保障学习任务要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但又不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合理把控学习任务的难度。同时,还要切实保障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探究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任务来展开交流,实现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角色扮演,深度挖掘寓意。教师可以担任守田人的角色,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讨论完成之后在小组中派出一名学生来劝守田人,比比哪个小组能够劝动守田人。此外,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自我思考,畅所欲言,列举生活中“守株待兔”的现象,努力将探究性学习贯穿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确保探究性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问题教学模式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践策略。对于问题教学模式来说,高质量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会直接影响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探究性学习实践落实的关键。在运用问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切实保障问题的有效性。只有在高效问题的基础上,问题教学模式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好地推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正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实现自我突破。
例如,在教学《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理解,对文中的生字词加以注释,并理解其含义,然后以此为基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导出PPT,通过科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实现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来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如可以提问:“你们喜欢过节吗?我选了一些关于节日的谜语,大家可以发挥想象猜一下分别是哪些节日,在哪一天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在学生完成回答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材上,最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以问题为核心,达到落实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质疑能力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学习问题在于学生自己缺乏良好的质疑能力,过于依赖教师、依赖父母、依赖答案,在整体学习过程中显得很被动,很少会有自主思考的部分。这种错误的学习方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下降,而且也不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展开。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利用问题的双向选择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敢于质疑,敢于推翻答案,敢于突破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理解水平的提升。
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童话故事,相较于其他的学习内容来说,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这一节课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前所未有地集中,并且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那么,在这节课上,教师就应该重视后期的问题引导,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内容,并尝试利用问题的双向选择来帮助学生推翻固有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五粒豆子的另一种结局,从而感悟爱的伟大:“虽然在文中母亲不相信,但是她还是用了一根小木棍将植物支起来。在这里,母亲是真的不相信吗?”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感受到爱与幸福[2]。
矛盾是剧情的关键转折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矛盾,而这往往是整体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利用矛盾来消除疑难问题,从而实现带领学生破解全文的目标。而这首先需要学生能对矛盾加以探究性学习,理解矛盾在文章中的推动作用,并结合文章上下文内容,深刻理解矛盾背后的感情变化,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节课为例,题目充分体现了文章最主要的矛盾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那么,引发这个矛盾点的核心事件是什么呢?是文中“我”平生第一次写诗,母亲看到后惊喜地夸赞了“我”,并说这首诗精彩极了,而父亲看到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对这首诗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为什么同样一首诗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结果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效率,优化阅读质量,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对问题加以探究,进而理解“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对‘我’深深的爱”。梳理文章结构与重难点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何母亲与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感受父亲与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爱的表达形式[3]。
许多文章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而这空白并非作者没有写完,而是通过留白来引发思考,让人们产生遐想。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课文的留白,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空白内容进行探究并对空白内容产生遐想,展开随文练笔,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加以续写。
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加以分析、探讨,并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高效阅读。然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式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做到畅所欲言,对故事的走向加以想象。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并进行积极引导,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4]。
对于目前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时间相对较为充足,但是依靠教材中仅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育资源加以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并在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单元探究模式的有效应用,实现学生的群文阅读,让学生能够针对整个大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个大单元中通常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单元教学主题,例如,在《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单元教学中,“父母之爱”就是主题,在围绕该主题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体的教学内容全面融合,为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设置合适的学习问题,让学生能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始终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以此来实现探究性学习实践的有效落实。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实现长效发展。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被动,很难体现出自身的主动性,从而导致整体学习效率较低。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通过落实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做到迎难而上、突破自我,保证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养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