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晓霞
小学阶段班级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可以给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至关重要[1]。目前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小学固有的班级管理模式饱受诟病。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导致学生个性被束缚,师生和谐关系被破坏,同时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事实证明,班主任主导下的片面强调学生服从而忽视学生需求满足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2]。小学班主任应该对既有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了解新课程改革对班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在班级管理方面主动创新,确保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班级管理的重心多放在了“管”字上面,班主任作为重要的管理主体,班级管理实践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服从而不是主动性和能动性。具体来说,管理理念的滞后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缺少师生平等理念,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对等,总是自上而下地对学生实施管理,不允许学生质疑,这样的班级管理理念不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其次是缺少民主管理的理念,学生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很多班级事务也都是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制订方案,在此过程中没有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最后是缺少公平理念,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没有做到将公平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不满,同时也影响了班级管理效果[3]。
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学校与家庭之间密切合作,尤其是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存在很大的不足,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机会少,沟通渠道不畅,导致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较大不良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很少会征求家长的意见,导致家委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家长充分理解及支持,班级管理工作遇到一定的阻力。举例来说,一些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的充分支持,如果没有与家长充分沟通,集体活动开展便会因为家长的不支持、不理解而无法顺利开展。
班主任管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有欠缺,必然会导致班级管理水平的下降。目前很多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事务繁杂且处理难度大。班主任一般既要承担教学工作,又要进行班级管理,一个班级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这对班主任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不注重总结经验教训,管理手段、管理理念落后,在班主任这一岗位上存在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导致班级管理工作质量较低。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学校缺少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的考核,没有督促班主任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就是班级活动开展较少。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提升成绩,因此班级活动的开展严重不足,而这会给班级管理水平提升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举例来说,一些能够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的班级活动缺失,将会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影响,班级管理很难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班主任基本上是唯一主体。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在班级管理方面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和管理权。这样的单一班级管理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更多的是弊端。在其他班级管理主体缺失的情况下,一方面是班主任自身精力和时间有限,疲惫不堪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到班级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是班主任“单打独斗”,无法得到其他管理主体的支持,各方主体在班级管理方面无法形成合力,班级管理工作容易陷入被动[4]。在学生不是班级管理主体的情况下,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班级管理的参与积极性,导致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受到限制。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新要求,这要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出发来阐述。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初衷来看,“素质教育”及“核心素养”是两个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从应试教育压力中解脱出来,学生除了要掌握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要求。
班级管理可以给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保驾护航。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难度很大,需要多方面配套措施的跟进,而班级管理毫无疑问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班级管理模式创新后,公平的管理程序、平等的师生地位,都有助于班级成员归属感的提升,学生会对班级更加认可,凝聚力自然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事无巨细都要管理,根本没有空闲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通过班级管理的创新,班主任可以将更多的管理任务分给不同的群体。各个管理主体各司其职,各履其责,这样可以让班主任从繁杂的事情中脱身而出,拥有较多的时间来学习和提升自己。
小学班级管理创新关键是理念的创新,班主任应通过创新班级管理理念,在先进的理念引导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实现班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体来说,小学班级管理者需要摒弃落后的班级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自觉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首先,小学班主任需要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班主任要摒弃管控理念,班级管理的本质应该是服务及引导,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味地服从,这样才能做到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小学班级管理需要树立民主管理的理念,班级事务的决策需要更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主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相信学生能够管好班级。另外,班级管理中民主理念的践行一定要落实到位,班干部的选举也好,班级重大事项的决策也好,都需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提升学生班级管理的参与度,必要的时候民主投票决定管理方案。最后,班级管理需要树立公平理念,班级管理是否公平不仅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满意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始终将公平作为考量因素之一,确保班级管理措施公平公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对待[5]。
小学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使双方能够在班级管理方面达成一致,争取到家长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家校要就班级管理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家长充分协商,这可以实现班级管理信息的充分共享,解决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赢得家长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支持。举例来说,班主任要组建好家委会,利用好家委会这个平台,征求家长对班级管理的一些建议,争取家委会的支持,减少班级管理工作的阻力。
小学班主任是最为重要的班级管理主体。鉴于新课程改革给班级管理带来的新要求,班主任要积极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做到游刃有余。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班主任能够有良好的学习意识、反思意识,能够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解班级管理新变化,主动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去提升自己外,也需要学校加强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给班主任施加一定的压力来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通过考核来发现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的不足,开展相应的专题培训,补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短板。
学校需要积极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团建活动等。班级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沟通;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例如,可以是集体踏青,也可以是趣味比赛等,通过这些班级活动让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小学班级管理主体需要多元化,除了班主任外,还需要将学科任课教师、家长、学生作为重要的管理主体,同时界定不同管理主体的重要角色,从而让不同的管理主体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要发挥好学生这一班级管理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班主任需要学会放权,注重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凡是学生能够自主管理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负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何乐而不为?除了学生外,学科任课教师及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而班主任则要充分利用这些主体的力量来支持班级管理工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新模式,实现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小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小学班主任需要对班级管理中自身应扮演的角色进行科学界定,对班级管理与教学开展内在逻辑关系有全面的把握,高度重视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通过构建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本文提出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策略,包括管理理念创新、注重家校之间的沟通、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积极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拓展班级管理主体等。虽然这些策略已经过实践检验,但小学班级管理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希望小学教师能够密切关注这一课题,了解掌握研究动态,从中汲取养分,更好地指导班级管理创新实践,同时在班级管理创新实践中做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探寻创新规律及技巧,不断开创班级管理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