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周欢,郑珉
1.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心身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370;2.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物质依赖科,广东 广州 510370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属于一种不想结束生命,但做出故意伤害自身的行为,如切割手腕、撞击头部等,最终目的为释放不良情绪[1]。据了解,NSSI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情绪障碍,如极度抑郁、焦虑等,甚至可能产生自杀念头[2]。NSSI一般不被大众认可,极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为此,寻求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近些年,心理干预治疗广泛兴起,对于NSSI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可减少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3]。其中移情焦点疗法(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TFP)是指通过识别和修通移情情景中的原始成分,让患者逐渐整合,形成正常的身份认同。目前将TFP应用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4]。情绪调节团体可通过干预患者的认知能力及情绪调节方式,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控情绪,改善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提高处理困扰的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在NSSI青少年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2021年1月25日-2021年8月26日在精神科住院的92例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以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患者男16例,女30例;年龄12~18岁,平均(15.36±2.14)岁;病程1~6年,平均(3.65±1.02)年;自伤方式为割伤24例,过量服药12例,咬伤7例,烫伤3例。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29例;年龄11~18岁,平均(15.02±1.86)岁;病程1~5年,平均(3.41±0.75)年;自伤方式为割伤21例,过量服药16例,咬伤5例,烫伤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自伤方式等资料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NSSI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5];②年龄12~18岁;③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躁狂发作、儿童孤独症等严重精神疾病;②智力障碍者;③有反复自杀未遂行为。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安全评估与管理,发现自伤行为立即给予限制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支持性心理治疗,促使其改善不良情绪,恢复心理正常。
试验组给予移情焦点及情绪调节团体干预方法。移情焦点治疗,1周两次:①治疗策略,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耐心体验移情中呈现的患者混乱的内心世界,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识别主要的客体关系,患者与治疗师移情配对分别是被控制的小孩-控制性的父母或有缺陷的小孩-看不起人的父母等,交谈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解释患者角色的逆转、相互对立的客体关系配对的联系,最后整合分裂出去的部分客体,提高患者体验不同关系的能力。通过不断重复治疗干预达到目标。②治疗战术:每次会面时,根据经济、动力、结构原则解释谈话主题,保护治疗框架,治疗师始终作为中立的观察者,而当患者出现辅助行为时需要采取限制性措施,与患者详细阐述歪曲的观点,然后对自伤事件中的共同要素进行干预,分析正性移情及负性移情、原始性防御机制,并利用反移情。③治疗技术:对话过程中解释付诸行动和原始防御如何被患者用来避免觉知到内在体验,审视各个渠道间的矛盾性,评价解释的效果。情绪调节团体干预方法:每周2次,40min/次。a.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介绍常见的情绪特点、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良后果,并提供常见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b.放松训练,依照Benson提出的引导放松理论[6],集体教授患者具体的放松方法,达到2~3min全身肌肉放松的状态,并维持松弛状态15min左右,每日睡前自我训练。c.情绪体验训练,所有患者分为3~5人的小组,每次提供一个情境,由患者分别扮演其中的人物,通过对人物情绪的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联系曾经发生的类似事件进行思考,互相讨论。干预者解释说明情绪表现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引导患者获得正确的认知方式。两组均干预3周。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7]:以ASLEC量表评分,评估心理干预前及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应对生活事件发生的应激强度,其中包括27个条目、6个因子,即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受到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反映可能造成青少年心理反应的负性事件,每条目由无影响、轻到极重度分别计1~5分。
(2)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8]:记录干预前及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情况,SDS有20个自我感受的描述性项目,每项症状从无、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大多数时间分别计为1~4分,高于50分说明存在焦虑,且分值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SAS包括20项症状描述条目,每项按四级评分标准,53分以上者处于抑郁状态,分数与抑郁严重程度呈正比。
(3)自伤频次及伤害严重程度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出院3周后自伤频次及伤害严重程度情况。伤害严重程度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9]评定为轻、中、重度。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无、轻、中、重度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人际关系、学习压力评分、SAS和SDS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患者干预3周后,ASL EC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SLEC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SLEC 评分对比(,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干预3周后,试验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和SDS 评分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和SDS 评分情况对比(,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试验组在出院3周后每周自伤频次少于对照组,最严重自伤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每周自伤频次及最严重自伤程度比较(n)
青少年具有自我意识迅猛发展,情感丰富但不稳定等特点,通常表现为情感强烈、容易激动,由于青少年患者无法很好掌控、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因此易出现NSSI[10]。目前精神科在治疗中常采用药物及物理疗法,药物治疗主要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理疗法有经颅磁刺激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而随着社会发展,心理治疗逐渐成为主流方式,包括认知治疗、情绪调节治疗等。有研究表明,心理疗法安全有效,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发生NSSI[11]。
本研究表明:干预3周后,运用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的试验组ASLEC量表评分、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每周自伤频次少于对照组,最严重自伤程度轻于对照组,说明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可提高青少年NSSI患者应对不良事件的应激能力,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进一步减少NSSI。主要原因为:通过焦点移情疗法使青少年NSSI患者认同治疗师的观察能力而得到人格结构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充当客体,通过角色扮演,与患者建立移情关系,对患者的行为和言语做出假设,可解决患者的内在冲突,改变患者的病理性客体关系,改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患者通过治疗师对移情的处理,整合分裂或投射出的心理成分,从而获得康复。负性生活事件易引起患者的NSSI,焦点移情促使患者提高控制感及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负性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团体心理干预通过在团体情境中,NSSI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彼此学习,促使患者不良情绪释放,在交往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接纳自身的不足,可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患者应对问题的能力。情绪调节团体干预可帮助患者以积极的方式处理不良情绪,形成良性的情绪调节机制,从而控制NSSI的发生。
综上所述,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用于对青少年NSSI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可明显提高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改善情绪障碍,预防N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