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雯静,刘永涛,王 宁,康红钰,杨艳杰,谢尧臣,任 亮,刘春灵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提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新要求、新方向[1]。这充分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已彻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大数据时代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内外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撑与引领下取得跨越式发展。为不断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督导作用,进而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有了制度保障和基本遵循。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3]。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与引领。以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的飞速发展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教育信息化影响着教与学的理念、文化与生态的转变,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教学督导工作的转变,赋予了教学督导工作新的特征:智慧性、整体性和动态性[4]。教学督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无论对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还是对课程乃至专业建设都有重大指导意义和作用[5]。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6-8],本文主要探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以及师生乃至督导人员缺乏对教学督导工作的高度重视,认为教学督导工作只是听课和评课,传统工作模式能充分满足实际工作需求[9],因此没有必要开展信息化建设。这种思想理念的偏差会影响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学督导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引导性。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具体落实需要学校综合设计时的积极引领。新时代要将数字技术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创新等各项工作高度融合。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整个信息化建设蓝图中举足轻重的板块,用好信息化,才能在评价、协调教育教学工作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引导学校各个部门科学、有序进行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整体的发展水平。
另外,在实施教学质量督导过程中,存在督导范围狭窄,督导反馈渠道有限,监督管理难以量化,教学反馈、评价、分析、回溯等系列整改工作难落实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改革,不断创新教学督导的监督与评价方式,完善监测与分析模型,以信息化带动教学督导现代化,实现教学督导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10]。让被督导对象在教学督导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抵触变为积极配合,离不开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在于能避免督导的个人主观判断、一时判断、单一判断,结合大数据,用数据说话,给出动态的、全面的、精准的发展性评价,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信息流,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步调一致。
新时代教学督导人员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敢于跳出舒适区,创新思路,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发挥好评估职能、指导职能,为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尚未结合教学督导工作现状制定科学、健全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在建设内容、规模以及进度方面也尚未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未达成一定的共识。尽管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教学督导网站,但往往只是发布督导简报、信息公告。另外,对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导致网站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使得网站流于形式,影响到教学督导工作的整体水平。
高职院校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统筹利用信息化技术,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是质量管理部门的重难点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寻找并树立学习标杆,厘清思路,明确建设目标,自上而下布局谋篇。笔者认为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建设科学的、多维的、综合的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管理部门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收集不同的信息数据。科研处云平台汇总的是教师的论文、著作、课题、教育成果奖、专利等信息,人事处统计的是教师进修、培训等信息,教务处收集的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课题、学生评教结果、教师教学效果等信息,各个二级系部收集的是教师的教学日历、同行评价等信息。学校信息化1.0时代主要建设工作是针对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考虑,局部或区域化进行信息平台搭建,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缺乏统一规划和全盘考虑。在各自建立的信息系统中,数据收集没有统一标准,使用的软件相对低端简易,不够成熟,信息数据得不到共享,另外平台的可维护性以及安全性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各部门信息维护人员需要在多套系统中对相同的数据进行重复管理,浪费了人力。同时,各信息系统之间缺乏共享互通,“信息孤岛”和数据不一致情况突出。由于数据收集牵涉多个管理部门,权责没有明确,容易造成数据混乱和错误,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要进行数据校对和整理工作,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对科学决策的支持也不够精准。
教学督导人员在实际督导工作中,往往在对被督导对象知之甚少、对其所讲授课程不太了解、对授课班级学生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直接听其讲一节课,然后给出评价,分出等级,课后再简短交流沟通和反馈。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全面准确、科学客观、公平公正。教与学是双向的信息流动,即使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对于难度系数不同的课程,同一个教师在讲授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通过2 ~3次的督导听课很难客观评价教师的真实水平[11]。即使给出了关于一节课教学能力的合理评价,但下一步引导教师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才是根本目的。督导与被督导对象之间的信息流动不是1∶1,而是N>1,督导人员掌握的关于被督导对象的信息数据越全面越准确,给出的评价与指导越有说服力和参考性,被督导对象才能从内心接受、认可督导所评价的内容和提出的要求,进而提升教学能力。
要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做好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建设,就要求教学督导人员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人员多由退休人员担任,年龄较大,信息素养较低,无法高效、精准地获取、分析与利用信息资料。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选择使用传统模式从纸质材料中对需要的信息资料进行查找,导致信息存在很强的滞后性,影响到督导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效率,严重影响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1.1 统一理念,达成共识 学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整体信息化建设,设计出建设规划蓝图,按部门和年度对建设任务进行分工,分清主次,有理、有力、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如何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多元多维、及时有效的挖掘与分析,透过数据看本质,真正满足学校决策层的需求。加强信息化统筹工作,建设信息化共同体,发挥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先完成教学相关业务系统的建设,打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通道,尽早为教学督导系统提供数据支撑[8]。
2.1.2 建立健全科学的督导信息化工作制度 学校层面打通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共同搭建共生、共治、共享的数据池。教学督导部门一方面要转变评价理念,教育信息化是对教学督导工作的重塑,需要从思想认识层面紧跟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展规划,从理念、方法和态度上进行改变;另一方面要健全科学的督导信息化工作制度,从制度上约束和要求,建立“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和创新”的管理机制。
2.2.1 调整教学督导组织结构 为提升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就要充分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学校要进一步对督导人员的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引进更多优秀人才,特别是吸收擅长信息化教学的骨干教师加入教学督导队伍,全面提升队伍的信息化水平。
2.2.2 提升督导人员的信息化素养 一是加强校内的优势互补。经验丰富的资深督导要加强对年轻督导的指导,使年轻督导积累更多的教学评价经验。年轻督导也要发挥个人的作用,积极接触新事物、新理念,协助资深督导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二者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从而提升督导队伍整体水平。二是加强校外学习培训。学校管理层要给予经费支持,每一位督导人员都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多到信息化建设成效好的高校学习。督导人员不仅是新知识的学习者,更要成为信息化理念的传播者。通过学习、总结、积极实践和及时反思整改,不断提升督导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复杂,小数据“个体化、分散化”的特征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整体特征,而大数据“海量性、相关性”的特征则能够为理智的督导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将大数据引入教学督导工作能够改变原本依赖经验的评价思维[12]。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提高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对学生、教师、教育资源等数据的全程、动态追踪,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准确评估教学效果,精准监控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精准开展因材施教与个体辅导,使教学更加科学、精准。利用大数据改革评价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多维度、全过程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准确。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基于平台收集信息、公布信息,让信息流动起来,实现对学生个人学习与教师个人发展的动态评价和激励。具体如下。
2.3.1 被督导对象个人信息采集模块 需要学校层面打通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真正搭建共治、共理、共享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建立教学督导信息化新模式,让信息真正流动起来。教学督导人员通过听课前对被督导对象的信息资料查询,充分了解授课教师的背景资料,比如教师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双师”资历、教科研资料、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情况以及以往评教信息等,在听课时全面分析,课后和教师交流沟通,这样引导提升时更有针对性、亲和力、时效性。最后通过连续的追踪观察绘制教师成长轨迹图,评价教师的发展潜能,引导教师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
2.3.2 课程信息采集模块 重视课程建设,狠抓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让各个系部的课程设置更加透明。其中涉及多种相关的信息,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日历、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等,教学督导通过全盘审视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要求。
2.3.3 教研室信息采集模块 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形成学习型团队。近几年的教学能力比赛考查的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更是教学团队成员的整体教学能力。各个教学系部收集、统计、上传教研室开设课程情况,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文件,以往教研室评价信息,线上和线下课程建设情况,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情况,试题库的建设等信息数据,教学督导可以站在一定高度指导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
2.3.4 班级信息采集模块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督导的督学工作要更细、更广、更深入。该模块除学生填写的课后评教表外,还包括学生辅导员情况、班主任资料、以往成绩统计、授课教师填写的班级学习情况评价表等。通过各部门上传的数据,绘制出学生和班级成长曲线,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资料,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3.5 督导信息采集模块 该模块包括两部分,一是校级督导的信息反馈板块,二是院系二级督导信息反馈板块。具体内容包括3方面:一是线下课堂情况反馈。督导小组成员在平台输入课堂教学信息的观察数据,通过对信息的研究与分析,最终建立图表分析,提出评价意见,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研究与探讨。二是线上平台情况反馈。在教学督导工作中不仅要进行线下课堂听课评价,更要进行线上平台的浏览,收集线上辅导和学习统计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综合了解教学效果。三是信息发布。发布督导简报、示范课、奖励表彰文件、座谈会资料、专项调研资料、行政通知公告文件等,主要起到预警和激励作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督导作为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结合国家出台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无论是工作制度、工作场景还是工作方法等都要融入教育信息化变革洪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整理,进而帮助学校管理人员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行使教学督导的监督、评估、协调、指导职能时,始终牢记“育人”,把师德师风建设有机融入信息化建设,牢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
但由于大数据的海量性、复杂性和异质性等特点,其作为信息资源使用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特别是在教育这样高度关注“人的本质”的领域,要想更好地表征教学督导工作,就必须将数据处理结果纳入高校“特定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不同的文化内涵”之中,对其进行系统解读与诠释,以防我国本科教学督导模式转型陷入“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泥沼[12]。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教学督导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工具性,切不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沉溺于数据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