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适应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病毒学总论”教学设计为例

2022-12-02 23:06钱丽丽马云云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思政病毒课程

钱丽丽,马云云,张 改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191)

立德教育,自古厚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非思政课程,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模式[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国家层面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与新抓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因此,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行动上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以政治认同、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为重点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有机统一。

1 教学改革思路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也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线上教学变得异常重要。如今,病毒仍然在全球肆虐,新的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很多地区也出现变异毒株[3],线上教学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4],而疫情的出现加速了两者的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教学国际平台上线仪式发布会上说,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未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的在线教学将长期共存并深度融合[5]。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日益成为主流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也为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同向同行,建立课程思政新模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主要学习常见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感染致病及其与机体免疫之间相互作用,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医院感染与防控[6]。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期间进行课程思政具有学科优势,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最生动的元素。笔者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梳理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良好路径,打造新型思政育人医学创新课程。

2 教学改革准备

2.1 确定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文素养、医学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形成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确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内容,明确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包括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政功能,提炼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具体案例。

2.2 形成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文件

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相关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等;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搜集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有关的短视频、案例、小故事、文献资料。除知识点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外,还要注意思政元素的多源性,如社会热点问题;注意知识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免疫学本身就是一门蕴含哲学思想的学科,要深入挖掘知识点蕴含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注意失败的教训或者警示性问题,如2011年7月萧山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幼儿群体性食物中毒。反面事例更能引发学生反思,增强其责任意识。介绍学科最新进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此外,还可以录制与思政教学案例配套的微课视频等。

2.3 重构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相关思政素材进行融合,完成思政教学设计。只有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以合适的方式融合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而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课前,教师将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思政素材发布到学习平台,利用典型案例、思政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中,教师将经过设计的思政内容以画龙点睛、隐性渗透、正面教育等方式融入专业知识点,在言传身教中达到育人目的;课后,发布蕴含思政元素的分析题和讨论题,通过开放性讨论使学生与已有理论知识相联系,完善知识结构,提升道德素养。

3 课堂教学实施

现以第五章“病毒学概述”为例,介绍融入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本研究选择2020级护理学专业一个班(共40人)为教学对象,在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

3.1 学情分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大一新生思维活跃、学习态度端正、接受能力强、对线上学习感兴趣,由于没有接触过临床,因此临床思维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差。

3.2 教学目标设定

3.2.1 知识目标 掌握病毒的概念、结构组成、复制周期、致病机制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感染的方式与途径、病毒感染的类型;了解病毒标本采集和送检原则、病毒异常增殖及病毒的变异。

3.2.2 能力目标 能够选择合适的理化方法对病毒进行灭活;能够理解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的基本原理。

3.2.3 素质目标 通过播放我国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精神;通过“免疫应答只有适度才会起保护作用”,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考虑问题。

3.3 教学内容选择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等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间及空间限制。课前,教师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学习资源,统计、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勤总结,善于把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课中反馈和小组讨论检验学习效果;课后,布置任务,巩固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层层递进,达到全程育人目的。

课前,布置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通过平台观看短视频《我是一个病毒》,视频以拟人手法描述病毒如何侵入、感染以及机体的抗病毒免疫过程,内容有趣生动,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任务二:讨论病毒与细菌在结构、繁殖特性及感染途径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打分并进行总结。与细菌相比,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法自我繁殖,这就决定了其细胞内寄生的生存方式,但这也是治疗困难的重要原因。通过探究、讨论、总结,学生在课前对病毒的特性有了基本认识,并与另一类病原体细菌做对比,实现了知识的融会变通。

课中,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以恰当的方式融合,与时俱进进行思政课程。课程导入过程中,教师播放新冠病毒相关视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堂特殊而生动的课程思政实践课,我国在应对这次突发事件时的果断决策和快速响应真正体现了大国担当,以此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学好本领,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能从容应战。

病毒的大小用纳米(nm)来衡量,大多为20~100 nm,是从前被认为最小的一类微生物。2003年以后有不少大病毒出现在人类视野。2003年,科学家发现了“拟菌病毒“(Mimivirus),直径达 400~500 nm;2008 年,发现了“妈妈病毒”(Mamavirus),直径达 600 nm;2013年发现的“潘多拉病毒”(Pandoravirus)更是把大病毒的记录刷新到了1 000 nm。通过介绍最新科研发现,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探索学科前沿。

“病毒的结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可用动画演示法由内向外逐层展示病毒结构。病毒最内层是核心,其主要物质是核酸,决定遗传和变异;核心外层是衣壳,主要作用是保护核心,同时参与感染和决定抗原性;衣壳的外层是包膜,包膜上的刺突是病毒的“眼睛”,具有吸附功能,刺突是病毒自身合成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是制备疫苗的良好条件。动画演示法生动形象,清晰明了,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下一步的知识运用做准备。在知识运用环节,设置学习任务,由教师打分。

任务一:设置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成10组,4人为一组),最后派学生代表发言。问题1:说说被动免疫、主动免疫以及疫苗受限的原理。被动免疫的原理——把病毒的“眼睛”捂住,使其不能吸附;主动免疫的原理——把病毒的“眼睛”抠下来制成疫苗;疫苗受限的原理——病毒会不断变异。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问题2:联系疫情发展的实际情况,说说为何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给病毒检测和疫苗研发带来新的难题。该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病毒变异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拼搏精神。

病毒的增殖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要善于利用临床案例进行说明。例如,一个人可以单独感染乙肝病毒,但一定不会单独感染丁肝病毒。也就是说,丁肝患者一定会同时患乙肝,原因就是丁肝病毒是缺陷病毒,而乙肝病毒是其辅助病毒,能辅助其完成正常感染。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临床思维。

任务二: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课中练习,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由平台计算成绩。病毒对机体的损伤包括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损伤。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免疫应答适度,能够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对机体是有利的;免疫应答过度,就会激发强烈的炎症反应,给人体造成伤害。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应答如此,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遇到问题时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和处理。

课后,布置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完成在学习通平台布置的课后作业,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任务二: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打分并总结。提出问题,有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很容易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谈谈你对“过”与“不及”的思考,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何启发。学生回答,这些人是由于免疫应答过强激发细胞因子风暴所致,免疫应答只有适中才会起保护作用。免疫系统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师从免疫系统的两面性引申到辩证思维的两面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4 教学效果评价

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将考核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从教师教、学生学,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方面进行评价,促使教学目标达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前预学(课前视频学习、课前讨论),课中导学(课中反馈练习、课中小组讨论),课后拓学(课后作业、课后讨论)3个环节。

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发现,学生课前视频学习环节的平均成绩为9.5分(满分10分),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认为其直观、生动、有趣,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课中反馈练习及课后作业的平均成绩均超过25分(满分30分),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较好,收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前讨论及课后讨论的平均成绩为7.5分(满分10分),反映出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主动;课中小组讨论的平均成绩超过8分(满分10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喜欢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愿意合作和主动发言,自我表达意识很强。

4 结语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基本单元,课程思政作用重大,意义深远。课程思政的最大难点是课程和思政“两张皮”,如何在课堂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做到“有心而无痕”,需要教师花心思、下功夫。今后,我们还将结合本校人才培养要求、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与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和方法路径,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猜你喜欢
思政病毒课程
病毒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感冒病毒大作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