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 艳,李彩福,周赞华,练正梅,蓝雪芬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经过多年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人才的重要模式[1]。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化办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我国高校办学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进优质资源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中外课程体系对接不畅,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等问题逐渐显露。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益,2018年教育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终止了229个中外合作项目和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
我院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学院(University of Gavle)自2014年合作举办“中瑞合作办学护理学本科教育项目”以来,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不断改革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中外核心课程的整合对接,突出了渐近—融合—一体化的英语教学,创新并实践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模式,初步构建了中西融合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对我院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总结,为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大健康时代[3]。立足大健康理念,对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医学教育如何转变理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与社会发展和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面对新要求新挑战,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并且还特别指出要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此,我们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引进Gavle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健康中国”建设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确定了护理学教育理念以健康为主线、以全人护理为中心,重视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拓宽护理服务的范围,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化护理人才。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塑造要求的充分体现。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目的和“健康中国”战略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在深入研究中瑞双方人才培养模式后,寻找契合点,在保持国内较为擅长的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借鉴外方优势,突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护理科研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两主体、三阶段、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两主体”是指学校(中外两校)和实践基地(医院和社区),《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2018年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均指出培养主体多元化是提高护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4]。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确定了国内与国际、学院与临床的多元教育主体,协同合作,通过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资源聚集、联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来实现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基于此,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以“生命周期模式”进行组织,以渐进式学习为原则,主张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内容由浅入深,形成“三阶段”和“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第一阶段重点学习基础健康知识,培养基本素质。第二阶段关注个人、群体健康,强调处于不同阶段人的健康,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第三阶段则强调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形成一个渐进的过程,强调护理实践中护理行为与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医护人员的沟通,实践所学,以改善人类健康,本阶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中外合作办学携带的是多元课程,而如何紧密衔接双方课程,形成合力,构建优质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充分研究,对比双方专业核心课程后,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以健康为主线,课程内容安排遵循从健康到死亡的护理原则,淡化学科界限,融基础与临床、科学与人文为一体,注重课程渗透,基础拓宽,初步构建了“多学科融合、多课程整合、多模块联动”的课程体系。
2.1.1 多学科融合 调整及优化整体课程,课程设置仍以护理专业课程为主,减少医学基础课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并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同时注重相关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的融合,教学内容突出护理特色。例如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除了学习解剖学基础知识外,还强化对护理技能有重要影响的解剖学知识。在学习病原微生物时,融入护理学中预防与控制感染的相关内容。另外,在药理学课程中并入基础护理学,使学生在学习药理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药物的管理方法。
2.1.2 多课程整合 多课程整合一方面是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另一方面则是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整合,强调课程建设的互补。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是以目标定位、能力导向为依据,构建与其相契合的课程群,各课程间借课程内容建立共同关系,仍然维持学科形态,包括平行学科和多学科。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整合是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方面,是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基础。为避免中外课程建设出现“自说自话”的简单拼凑现象,从制订课程方案开始就详细对比双方核心课程,深入分析,探索各自优势,又兼顾对方,实现中瑞各课程的有效衔接。
2.1.3 多模块联动 基于建立的课程群,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基础和应用科学、护理艺术和科学、行为和社会科学、专业发展、创新实践5个模块展开。五大模块中,护理艺术和科学模块位于核心地位,主要涉及护理专业课程,以全人护理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内容按照正常过渡到疾病、简单到复杂、从健康到死亡的护理原则设置;基础和应用科学模块是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行为和社会科学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行为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探讨研究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专业发展模块旨在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专业能力;创新实践模块除护理实践认知和毕业实习外,还包括创新创业实践内容。多模块联动课程交叉进行,但每学年又有侧重,设置上配合各学科相互之间纵向与横向的连贯性,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有效衔接。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发展其专业技能、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重要环节。合作办学的实验教学中,以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本着“问题导向、能力本位、实践创新”的教学理念,初步建立了“六位一体,分层推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护理实践分为校内实验和临床实践两部分。“六位”是指早期持续接触临床、实验分层教学、护理技能实训、临床综合技能考核、暑期社会实践和实验室开放项目6个教学环节,“一体”则指实践教学评价方法[5]。“分层推进式”则是指根据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重新细化和分配每学年教学内容,强调能力培养的阶梯性和多样性,遵循由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从简单能力到综合能力的发展规律[6]。
校内实验课程按照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创新层次设计,实施层层推进式教学。基础层次实验主要是基础护理技能的学习,其特点是与理论课内容的对应和强化,通过技能实训来提高理论认知。提高层次主要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护理技能。创新层次突出实践创新,课程设置主要是研究探索类实验,强调利用第二课堂、科研课题以及创新创业项目来实现。如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英文毕业论文等。
临床实践亦采用渐进的方式,教学时间随课程的进展逐渐增加。本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通过早期、持续、反复接触临床实现学生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临床实践时间一年级为4周,重点是使护理专业学生认识和适应临床环境,并实践学习的理论知识;二年级为6周,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护理程序于临床情境中的实践能力;三年级为8周,重点是使学生逐步学会面对不同类型的护理服务对象;四年级连续全年教学,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中都应充分体现这种理念。为保证教学质量,开课前将相关文献和资料发放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鼓励学生先预习知识,运用评判性思维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实现精准教学。授课过程中多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研讨会、小组学习与讨论等,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评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手段上,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依托网络课程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时空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临床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对保证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和招揽人才。为此,学校每年按计划派遣1~2名教师进行短期境外培训,并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引导、培养和扶持,不断强化本校教师的国际化素质培养,7年来,共派遣10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5名教师海外读博。除加大本校教师出国进修的力度外,学校还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教师。几年来,引进来自瑞典、英国、美国、波兰、菲律宾等国的30余名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建立了一支高学历、多元化的国际教师团队[7]。此外,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组织常态化的教学培训,开展中外联合教研活动、外籍教授授课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会,在吸收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
合作办学双方因为教育观念和体制的不同,难免会在教学管理中遇到矛盾,而如何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既发挥双方长处、保证教学质量,又能满足双方教学需求,探索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每个办学机构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院优化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在联合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公室,具体执行合作项目的教学管理工作。合作办学项目办公室设有合作办学项目专员(coordinator)2 名,外教课程助理教师(co-teacher)4 名,项目专员统筹负责对外的沟通协调和对内教学管理,外教课程助理教师由护理系教师兼职担任,协助瑞方教师开展课程教学[8]。合作项目专员和助理教师要求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国际通用法则。学校积极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以提高其教学管理能力。
大健康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健康中国”战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化护理人才。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已发展到总结经验、提高办学质量的阶段,希望通过对我院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对其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点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