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传染病护理学为例

2022-12-01 12:00陈玉红刘春霞张蕾周慧罗霜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护理学传染病立德

陈玉红,刘春霞,张蕾,周慧,罗霜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3]。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再次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必须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进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更应该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种好责任田,把课程思政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探索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

1 传染病护理学的课程特点

传染病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主要面向护理、助产专业大二年级学生,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课。该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治疗和预防规律以及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主要讲授各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以及对传染病实施整体护理所涉及的基本护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染病患者护理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着重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备应急报告各种传染病疫情的能力、并使其能够熟练掌握隔离和消毒等技术,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和健康宣教,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情感,为今后工作中解决临床传染性疾病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与传染病课程相融合,围绕传染病护理学典型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思政育人模式,重点从职业精神、医学人文、科学素养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并加工提炼,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思政主题合理、有机的融入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培养,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热爱传染病护理工作,不怕传染、乐于奉献,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护理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当今社会高职院校的学生竞争日趋严峻,就业压力增加,我们在提升护理人才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4]。

3 课程思政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学高职院校教师德育素养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崭新的,且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强调的重点是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高度融合,而这一理念的实施需要一支思想观念先进、教学综合素质过硬的高职教师人才队伍[5]。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职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教学本领的提升,主动接受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多渠道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关注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

作为护理专业的临床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传授,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授课内容充分挖掘与之对应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将医学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正确引导、言传身教等多方式、多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把立德树人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确保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

3.2 课程思政融入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设计 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是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医学理论知识和护理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造成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文素养等的教育和培养[6]。

因此,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讨论等方式,根据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集思广益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并加工提炼,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思政主题合理、有机的融入课程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7]。

在对结核和霍乱这两种疾病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结合科学精神主题进行挖掘。这两种疾病的病原体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都是由德国科学家科赫发现的,并且他还提出了科赫法则,并依此相继发现了几百种病原体。我们在课前推送科学家科赫发现这些病原体的相关资料,让同学们提前感知预热,课中借用这些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树立知识源于实验的科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课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查阅根据科赫法则发现的其他病原体,进一步强化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在对日本血吸虫这一疾病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结合爱国情怀主题进行挖掘。在我国阻断和防治血吸虫病的历史中,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孕育出的“余江血防精神”,目前仍是我国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原始动力[10]。借此引导学生很多传染病不是单靠个人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党和政府,依靠国家的方针政策,百姓的共同努力。借此我们又设计联系到新冠肺炎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积极行动配合,共同抗击疫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采取了对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全部进行免费治疗的政策。进一步增加和深化了学生的制度自信和爱国情怀。

在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这一疾病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结合社会责任主题进行挖掘。我国是世界上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该病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且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好发于7、8、9三个月,我们在设计时就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防蚊、灭蚊等防治知识的宣传,通过社会实践,科学预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对公众进行健康宣教的意识,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守护人民健康。

在学习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时,利用沙门氏菌、布病、结核病等疾病对公共卫生、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与影响,选用典型案例、视频以及新闻报道,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后研讨等多种方式,了解本课程与相关职业岗位的关系,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3.3 找准切入点 实施教学过程在临床授课时,为结合授课专业知识挖掘到的思政育人内容找准切入点,穿插并化合于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的科学引导,盐性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譬如以课程思政教学在疟疾先关知识讲授过程为例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依托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将思政教育由课堂内延伸至课堂以外,育德于教。

3.3.1 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放课前导学任务单、微课视频、课程思政素材(屠呦呦:一段青蒿情一颗报国心等)等资料,并提出具体任务,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查看导学任务单,完成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课前预学,初步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课前准备阶段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3.2 课中教学 (1)课前汇报:利用学习通随机抽取小组展示记载疟疾的相关中医古籍资料,分组讨论如何看待中医药文化,教师点评总结,适时引入思政素材,引导强调青蒿素研究源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屠呦呦教授的研究团队正是基于对传统古典医药典籍的崇信,在中医古籍的启发下锲而不舍从植物中提取高效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学生分组汇报记载疟疾的相关中医古籍资料,讨论中医药文化对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的巨大贡献,以此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骄傲和自信。(2)学习新知,解决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新知识,完成课中任务,教师总结点拨,注重教学过程中思政素材的有机融入。在学习疟疾流行病学时结合传染病流行的三大环节及世界和中国疟疾的流行发病情况,适时强调预防教育和健康宣教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对公众进行健康宣教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视频、图片讲解疟疾典型发作、恶性发作、并发症等知识时,引导学生体会患者的痛苦和存在的焦虑、恐惧情绪,激发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心和爱心,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在学习疟疾治疗时,结合课前推送的思政素材,小组讨论感受青蒿素的发现过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在全球的广泛推广以及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的新进展等一系列内容及其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强调在青蒿素的研究发现过程中,以屠呦呦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激励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敢于创新,使得专业课知识与科学精神、人文素质进行了有效、深入的融合。(3)总结评价,达成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评价育人效果。同时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组间、组内互评,适时评价,并将成绩纳入过程性考核,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8]。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总结育人效果,并根据教学效果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及教学进度。

3.3.3 课后拓展 课后通过布置开放性问题的话题讨论和绘制疟疾相关知识的宣传海报深入社区进行宣教,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不仅培育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还增强了学生服务民众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3.4 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 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思政素材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兴趣,培养了其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同时也将责任担当、爱伤观念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到整体教学布局,使鲜活的思政素材和专业医学知识实现无缝衔接,寓德于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也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及育人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4 课程思政实施的反思

课程思政教学的应用,刚刚起步,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和实践,这也十分考验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加工提炼,结合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再适时、有机、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专业医学知识的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9],整个教学过程应自然、潜移默化地渗透,而不是理论的说教或生搬硬套。另外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的观察、交流和考核,全面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最后还要注意课程思政素材的形式多样化,避免单一,需要通过多方面来收集资料,比如:视频、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新闻报道等,更好地切合实际进行融合。总之,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发挥其独特优势[10],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育人理念,为社会培育德业融合,德智技并进的新型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护理学传染病立德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