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医派的肇始:以南京地区世医研究为中心

2022-11-30 03:53沈劼陈仁寿
关键词:医派梁氏名医

沈劼,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南京是“六朝古都”,其地山川灵秀,龙盘虎踞,素来文化昌盛,人物俊彦。从三国时期名医葛玄立观于南京方山,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从明代李时珍采药于栖霞,中医药传世巨著《本草纲目》首刊于金陵,到民国时期“首席名医”张简斋成为金陵医派奠基人,无不说明南京医药源远流长。形成于清末、民国时期的金陵医派,其肇启更是与之不无关系。

有学者认为金陵医派始于明朝[1],一方面是明朝建都南京并创建太医院,对金陵医派的形成或多或少会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当时南京地区的民间中医,尤其与随氏世医关系最为密切。还有学者认为“南京医学之特点为多世医”[2],这可能与明朝的世医制度相关。世医制度是明朝沿袭元朝分定职业的户籍管理制度而成,要求医生子承父业,不能随便改业[3]。据郭海[4]统计,南京地方志共记载古代名医277位,其中世代家传的有101位,占36.46%。梳理《中医人名大辞典》[5],南京地区(按现代行政区划)医家(含寄寓)308位,其中以世医传承的有123位,占39.94%。由此可见,南京地区的世医传承对金陵医派的形成与发展确实举足轻重,不可忽视。今依据《中医人名大辞典》《中医人物词典》[6]、《江苏历代医人志》[7]和南京地区地方志[8-13]、相关古医籍文献等资料,梳理南京地区世医家族,探析其特征及对金陵医派形成的影响,以丰富中医流派研究的内容,为中医学术传承和文化研究提供基础。

1 南京地区代表性世医家族

1.1 南京随氏

随氏祖籍山东,迄今已有370年以上的历史。随氏先祖原本姓隋,在军中为官,又喜钻研医学,日久便积累了许多医药知识及治疗跌打损伤和时病的验方。后清军入关,隋家与溃兵流民一起南迁至南京,弃军从医,并改姓随[14]。随氏家族业医有十余代,开始以治疗外伤、时病及瘟疫为主,因后代尤以诊治小儿疾患见长,故又称作“随氏儿科”。

随氏到南京后虽医名渐盛,但清以前的行医情况已无法查证,有记载的是从第五代随霖开始。随霖,字万宁,1793年南京羊毛瘟流行,除他与南城周魁治而有效外,无人能医,一时有“南周北随”之誉,随霖并撰《羊毛瘟证论》一书,医名远扬。第六代随霖之子随钺,字中发,曾参校父书,事迹未详。其后一段时间的随氏传人已不可考证。后代随鸿模生于太平天国起事之前,继承家学,擅长治疗瘟疫及内、妇科疾病,尤善用清热解毒之法,在当时亦颇具影响。鸿模之子随仲卿生于1850年,长于内、儿科杂病,求医者众多,为清末民初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任南京医药联合会会长。其子随翰英生于1885年,字勤武,擅长内、儿科,尤精于儿科,他也是1929年3月17 日“废除旧医案”抗争活动中赴京请愿的5个代表之一,曾任南京医药联合会会长、中医师公会会长,与张简斋等人创办南京国医传习所,并任副所长兼教务主任。随翰英之子随建屏生于1923年,幼承父学,毕业于国医传习所,善治儿科、内科疾病,曾任南京市中医药学会副主任委员,并获南京市名老中医、江苏省名老中医称号,他与随氏门人中的濮青宇、徐来青、江龙柏、毕寿人、杨心武、鲁少云等均为金陵医派之名医。可见,南京随氏实是金陵医派的中坚力量。

1.2 梁氏接骨

中医骨伤科世家梁氏接骨是中国回族医学重要代表,相传至今已有二十九代。其祖先是居于敦煌以西的回族[15],来自中东阿拉伯国家。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第一代先祖定居河南开封经营接骨伤科,因技术精湛,得任宫廷骨科御医,并被宋神宗赐姓梁,名柱,赐其长子名爰,次子名婴。据传,其后裔曾任职于元代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元明鼎革之时,梁氏骨科第九代传人梁季六、梁秀六由开封迁到南京城西上浮桥柳叶街口开业,因擅长接骨理伤,技艺娴熟,被百姓称为“梁接骨”。清朝中后期,梁氏伤科的各代医师还兼任南京江宁、上元二县的官医,类似于现代的法医[16]。梁氏接骨在南京久负盛名,可惜梁氏家谱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现在所知的后人有第二十四代梁耀亭,第二十五代梁瑞亭,第二十六代梁筱亭(1879-1942),第二十七代梁重亭、梁继亭、梁炫亭。如今梁氏接骨已传至第二十八代梁琛、梁楷,第二十九代梁弘宇。2008年1月,“梁氏接骨”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此外,梁氏接骨至第十三代时,部分分支传入安徽,移居亳州、芜湖。目前,南京和亳州均有梁氏接骨传承人,但开封和芜湖已无行医者。

1.3 江浦丁氏

“江浦石碛”里丁氏世医始于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是南京地区亦文亦医的士人家族,科第繁盛,世代精医,传承延续明清两朝共十余代[17](见图1)。其中医名颇著者有丁仲宝、丁毅、丁胜、丁凤、丁明登和丁雄飞。

图1 江浦丁氏谱系图

丁仲宝是江浦丁氏世医第一代,仲宝为其字,其名已佚,为洪武间江浦名医,承京兆委署本县事,“耆德硕望,乡评推重”[18]。丁氏第二代丁毅为丁仲宝之子,字德刚,为成化间(1465-1487)名医,曾任江浦县医学训科,并代理县事,后迁升江宁县医学正科,不仅医术精湛,且操守廉慎,德俭而清,弘治年间(1488-1505)入祀乡贤祠。第三代丁胜为丁毅长子,字味泉,精医术,重医德,知名于时。第六代丁凤为丁胜曾孙,字文瑞,号竹溪,临证尤善治痘症,投药辄效,全活婴幼甚众,名满乡里,著有《痘科玉函》八卷、《医方集宜》十卷,均存。第八代丁明登为丁凤之孙,字剑虹,号莲侣居士,早年习儒,兼通医理,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由武学国学博士授福建泉州府推官,平生好藏书而著述丰富,涉及医学、养生者有《兰阁秘方》《疴言》《春气录》《小康济》《苏意方》等,除第一种尚存明刻本外,余未见刊行。第九代丁雄飞为丁明登之子,字菡生,官至户部主事,精通医理,亦好藏书,为明末清初金陵著名藏书家,著述98种,惜多散佚,今存《行医八事图》。

这里需略提及的是《兰阁秘方》一书。《江宁府志》记载为丁毅所著[10]434,丹波元胤《医籍考》因未见此书[19],故仍属之丁毅。丁雄飞《行医八事图》序曰:“后传曾祖竹溪公艺益精,名益噪,著《医方集汇》《兰阁秘方》《痘科玉函》诸书,家户奉为指南,至今子姓相习,未之或改。”[20]《江浦埤乘》据此将之属之丁凤[11]。但笔者查阅国家图书馆所藏《兰阁秘方》明秣陵丁明登刻本学凤楼藏板,书题古愚公秘授,金陵丁莲侣纂辑,丁明登自序中言及年轻时薄游乌江途中,遇一村中古愚公而获授此书[21]。由此可知,《兰阁秘方》应属之丁明登。

1.4 上元谢氏

上元谢氏世医其名亦著于明清时期。第一代谢儒为郡廪生,精通医术,遇奇难之证,他医不能辨识者,多应手即愈,曾治徐文敏幼子之腮疡,因获奇效,文徵明为文赠之。第三代谢世泰,字约斋,亦精于医术,更存心济世,治病不求酬报,世人皆称赞之。第五代谢与辉,字宾旸,邑庠生,绍承家学,著有《妙凝集》行世,惜已散佚。第七代谢煃早年习儒,为诸生,兼通医术,著有《外科或问》若干卷,未见刊行。

1.5 王氏世医

王氏家族祖上为外科疡医,以黑虎丹知名,号黑虎王家。至南宋王继先传承家学,精通医术,时称王医师,曾任昭庆军承宣使、奉宁军承宣使等职,因奸佞狡黠而遭贬谪。后王氏一族从开封迁至苏州,又随明代王兰畹至南京。王兰畹,号兰畹,其名已佚,王继先十五世孙,精于医术,以名医征入太医院而入南京籍。其子王彦英精通医理而有医名。王彦英长子王文胜、次子王拱辰均传承家学,亦通医术。王文胜初为南京太医院医士,后迁北京太医院,其妻为惠民局大使范子深之女,女儿为英宗靖安和惠妃,以此得授锦衣卫百户。王拱辰之子王经,字伯常,号艾坡,13岁时尊祖父命为伯父嗣子,袭任锦衣卫百户,后伯父有子又复归生父,并迎养于京师。王经善承家学,医术精湛,名满京城,又刚介好义,诊疾之外,足不入官府。王经长子王轩、次子王辂、幼子王轼均继承家业,通于医术。

1.6 六合田氏

第一代田淑江,清代南京六合县人,附贡生,长于医学,著有《灵素集解》一书,未见刊行。其子田杜、侄田椿、侄孙田肇墉,皆承继家业,精于医术。田杜,字树芳,曾任医学训科,著有《伤寒论辨》,其子本德、本良、本泰,皆知医。田椿,字锡龄,职监生,任医学训科,著有《灵素校注》若干卷。田肇镛,字心华,佾生,摄理医学训科,著有《灵素类述》《验方杂志》等,以上医书均未见流传。

除以上所述外,在文献资料中尚可追溯到不少南京地区世医家族的身影。如宋代朱杰精眼科,其十五世孙朱鼎遥承祖业;明代江宁名医李尚元善治伤寒,其子李言曾,孙李钟懋、李时遇俱有医名;上元县谌修瑕为太医院医官,曾孙谌光国甚有医名,谌光国之子谌元、谌超,孙谌命夔均传承其术;江浦县薛昆及其子薛轮、孙薛芳、曾孙薛璨均以医术有名于时;清代溧水曹正邦、子曹毓谱、孙曹家馨以外科著称;高淳县吴汝静、子吴闻野、孙吴圣功以眼科闻名;江浦县名医蒋泰及其子蒋廷钟、孙蒋之桂俱传承家学等等。又如明代南京城擅长妇科的姚侃、姚升父子,家世业医的张三锡,江宁县精于眼科的傅仁宇、傅国栋父子;清代上元县以医世家的汤灴、汤得桂父子,溧水县善治痘科的周廷典、周廷赓兄弟,六合县世代业医、以外科著称的董勋、董其升父子,江宁继承祖、父医业的徐国义等,这些传承家族医学的名医们更是不胜枚举。《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十五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更是记载了华宇范、华启堂、华理堂、华益堂父子,陈其玑、陈荣父子,谌永恕、谌昌会、谌宏德父子,张致和、张立贤父子,许鸣九、许庚父子,谈志学、谈志凤兄弟,周魁、周怀仁祖孙等十余家世医。又曰:“同邑中如濮氏口齿、管氏眼科、梁氏接骨、陆氏产科,皆世其业,别有秘传,非他人所能知也。”尽管这些文献中多数仅有二三代家族传承谱系,或一二人尚有记载,甚至于只剩下濮氏口齿、管氏眼科、陆氏产科等这样一些世医家族名称,更多具体的内容现已无从考证,但不难发现,世医家族在南京地区医学发展中,尤其是明清以后,呈现出一种十分活跃繁盛的态势。这与古代中医教育模式以师徒相授和家学相传的形式为主密不可分。尽管家学相传的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医学传承具有的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独特性也更易显现,这对于地域医学流派的形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2 金陵医派名家中的世医代表

有统计显示[22],至1951年4月,南京市祖传中医占全部中医的36%;至1959年,全市50岁以上老中医中,祖传中医占32.5%;至1962年9月,在50名学验俱丰的老中医中,祖传中医占44%。可见祖传中医在名中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形成于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金陵医派,其中代表医家更是以世医为主。

以“三卿一石”为代表的四大名医中,除武俊卿中年即过早病逝,生平不详外,随仲卿为南京随氏世医的传人;朱子卿世居南京城南,三代世医,尤精于伤寒温病学说,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王筱石生于清代同治年间,世代儒医,精于方脉,对时令病和杂病的诊治更具独到之处。民国时期“金陵四大名医”中最具盛名的“二张”,张简斋出身中医世家,三代行医,自幼承庭训,随其父张厚之习医,用药以轻清灵动见长,得“张国医”“御医”之雅号;张栋梁出身江宁儒医世家,祖辈六代行医,先祖张一峰于乾隆年间曾治愈阿富汗王子的沉疴,被任命为宫中御医,后赐其定居于南京栖霞摄山镇。另两位名医,杨伯雅师承于南京任秋甫之门,随翰英则为世医随仲卿之子。金陵医派中最具代表的8位医家中,6位出自世医家族,可见世医传承对金陵医派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金陵医派,还有诸多有名的南京地区世医传人。除上所述梁氏接骨传人梁筱亭外,还有洪氏眼科传人洪立昇,三代祖传,善治内外眼病;张仲梁出身江宁中医世家,为张氏第七代传人,擅长内妇儿科;蒋珩善治各种无名肿毒、痈疽等,为世传中医外科;濮青宇出身中医喉科世家,兼通内科及喉科,尤擅长治疗脾胃病;毛小云幼承家学,内外兼治,尤精于疮疡外科等。另外,诸多各地世医名家也都云集金陵,如出身孟河医派之马氏世医的马泽人,出身江都丁氏痔科的丁福华、丁泽民,出身无锡的祖传喉科第九代传人黄冕群,出身苏州师从祖父曹沧洲的曹鸣高,出身溧阳擅长祖传眼科的童葆麟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3 南京地区世医特征

3.1 移民而来的世医多

这与历史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明朝和民国时期建都南京密不可分。梳理文献可见,大量的外地世医迁入南京多是在这两个时期。如上文所述,南京随氏、梁氏接骨、王氏世医均是从北方迁来,民国时期也是聚集了诸多各地世医名家。其他如明代世医孟继孔,洪武初隶籍太医院,从吴县迁居江宁;蒋武生,本是江苏仪征县人,迁居句容县,后于洪武中荐入太医院;许宗升,原是浙江嘉兴县人,洪武间以富户实京师,占籍江宁,不久以名医征入太医院,任医士;严尚节,江苏苏州人,随父徙居南京,以名医召为太医院医士,其子严景,为太医院御医等等。也因此,南京地区世医中以名医征入太医院或授医官的更是不胜枚举,继而呈现出太医院医官、医士多的特点。

3.2 世医多儒医

儒医多也是南京医学的鲜明特点[2],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读书人涉足医学,且秉持“医儒一事”“医儒同道”[23]的理念;另一方面自宋代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名言之后,士人从医渐成风尚,尤其许多屡试不中的科举学子毅然弃儒从医[3]。儒医多的特征在南京世医中也多有体现,江浦丁氏就是比较典型的儒医世家代表。其他世医中也有很多儒医的代表,如元明时期孟轲的后裔孟继孔,幼习举业,从焦澹园先生学,后方习世业,其后裔孟河亦以儒精医;明代许观早年习儒,为庠生,后补太医院医士,官至太医院院判,其子许绅亦少习儒学,既成弃去而专心于祖传医术,后医名极盛,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蒋武生六岁从师习儒,戴思恭曾赞其“君儒而为医,昌吾道必矣”,三子蒋主孝以儒医知名于世,四子蒋主忠嗜于儒学,为“景泰十才子”之一;郑之彦少为诸生,屡试不第,后弃儒从医;清代谌光国为郡廪生,其孙谌命夔早年习儒,为监生;江浦名医蒋泰之子蒋廷忠早年习儒,议叙从八品等。

3.3 学术包容、实用而创新

南京是一座风格独特、文化丰富的城市,因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坎坷历史和山水,“吴头楚尾”的地理环境,而具有敦厚朴实、包容开放、儒雅淳正和敢作敢为的历史文化特性[24]。这促使南京地区世医具有学术包容、实用而创新的特征。

首先,处于南北交汇之地的南京,从六朝始就成为历代人口迁徙的中转站,这使得南京地区的医学发展亦具有移民文化的特性,即兼容并包。如梁氏接骨实为回族医学的重要代表,但在南京这片土地上,梁氏从阿拉伯带来的接骨技术和中国传统的接骨技术相融合,不仅充实完善了中医正骨的内容,又是见证中阿医药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其次,南京地区的世医十分讲求医学的实用价值。如随氏世医先祖在南京悬壶后,针对当地人的体质与疾病谱的差异因地制宜,将大剂量处方改为轻灵用药;后人又因疫病的频发而重视其防治;到随仲卿在世时南京地区较为安定,所治疾病则以内、妇、儿科居多。从随氏世医学术传承来看,其诊治疾病的范围从外伤、时病为主,到瘟疫,再到治内、儿诸科,与其生活环境、社会因素等密不可分,但也体现其讲究实用,不拘泥固执,注重临床实效的特点。

再次,南京地区世医勇于突破创新。如随霖治疗羊毛瘟时独辟蹊径,借鉴《医宗金鉴》中“羊毛疔”的证治方法,“会通其意,格以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出之处,及其病作之形,逊心推究,酌方疗治,多获生全”[25]。随氏运用内病外治理论,大胆辨证,内外兼治,使得当时疫情得以控制。又如梁氏接骨在医术传授上主要采用口授心传,同时有条坚守不变的家规,即每一代只能传授一、二个子孙,并且不传女和外人,其余子孙则分别各就他业。到第二十六代梁筱亭时,他大胆突破,不仅传给两个儿子梁重亭、梁继亭,还传给了女儿梁炫亭,这一举动造福了很多病人,也让梁氏接骨更好地得以传承。

3.4 传承谱系欠清,医著散佚严重

相较于吴门医派、孟河医派、新安医派等地域性医学流派中的世医家族,南京地区的世医传承谱系并不十分清晰。如南京随氏和梁氏接骨,虽传承至今,但家族谱系链已很不完整。江浦丁氏虽据文献可查证到十余代,但至清朝后便渐无记载;其余数家亦仅有几代记载便难再从文献找到后人踪迹。这或许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为什么金陵医派从明代始便有萌芽,但直至清末民初方才形成。从医著而言,本次整理出世医所撰写医籍共46部,尚存有《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幼幼集》《医方集宜》《痘科玉函集》《审视瑶函》《兰阁秘方》《行医八事图》《幼幼指掌集成》《瘟症羊毛论》9部,仅1/5不到,可见医著散佚的情况比较严重。医籍文献往往代表了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对于世医家族更是其学术得以良好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说医著的大量散佚是南京地区世医家族不能更好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历史上南京曾多次遭遇毁城,可能是南京地区医著散佚较多[26]及影响世医传承的另一原因。

4 小结

中医历来流派纷呈,中国医学史就是各个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27]。任何一个医学流派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如果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28]。金陵医派作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有其自身的特点,世医是其形成与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石。目前对于世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一方面可能缘于相当一部分世医家族学术传承的保守性和私密性,学术思想和家传技艺较少传播,学术影响力较弱,不易被关注;另一方面,其传承往往需要达到十几代甚至数十代才能被人瞩目,这种学术传承的自身延续性很难得到保障,也影响了相关研究资料的完整性。但是作为医学流派发展的重要形式以及医学流派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世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仍是很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医派梁氏名医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梁氏情境应激箱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诱导作用
辽代定州梁氏兴盛原因研究
孟河医派三大家及传人档案追踪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美国梁氏文化交流基金会白内障复明项目已惠及百余名患者
让名医们上线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对话中和医派暨2014三部六病医学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