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邓珍序题署所见邓珍信息考

2022-11-30 03:53沈澍农
关键词:自序玉佩金匮要略

沈澍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西结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经宋代校正医书局整理定型而传世。但宋本后已失传,该书现存最早的传本,是元代邓珍刊刻的《新编金匮方论》。因而,邓珍是中医学术传承的一位功臣。《新编金匮方论》现只存孤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本中国学界早前未曾留意,1983年由日本学者真柳诚教授发掘传世。

邓珍其人,史上无载,因而难以寻求其生平事迹。邓珍自述“幼嗜医书”,可以反映出邓珍至少是中医爱好者,但是否真实业医,无从考知。所幸,在邓珍本中,有邓珍自序(该自序以行书刊刻,似为邓珍手书),通过研读该序言,特别是研讨自序末的邓珍题署和钤印,可以得到邓珍的字以及其他一些基本信息。

但是,该部分内容近年却曾被误读,因而邓珍的字以及一些相关信息未被正确认知。

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1 相关知识:字与名的一般关系

人都有名。有名,才方便相互称呼。但中国古代一直到近代,很多人还有字,有字的人,相互之间则以字相称。《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1]

名是在孩子出生后父母起的正名,字是行了冠礼(女子为笄礼)、成年走上社会时起的代用名。

1.1 字的来由

用字,是为了代替名,但是,既有名,何需字?

往深里追究,用字代替名是出于人们对名的敬畏之情。名的功能本来只是便于指称,但在古人的思维中,名与名背后对应的人是一个整体,尊重一个人首先就要尊重他的名。因而,名就有了文化意义,本来很简单的名就不简单了,不能随意称呼。活着时不能称,叫“生讳”;死了更不能称,叫“死讳”。

以字代名,就是生讳的主要方式。《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释曰: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2]字与名相表里,所以又称“表字”。

1.2 名与字的意义关联

字是名的代用品。因为不让人称名、同时又需要有类似称呼可用,才生出了字。因此,字与名必然相互呼应,有意义上的关联,即字往往是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让人们在使用时比较容易联想到字对应的名。

例如:屈平,字原;班固,字孟坚;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孙权,字仲谋;李渔,字笠翁;蔡邕之女名琰,字文姬(琰为美玉,姬为古代对女子的美称)……有些字是对名起了矫正补充关系的,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韩愈,字退之(进与退);朱熹,字元晦(明与暗);刘过,字改之……有些字和名的关系比较隐在,需要一些古汉语知识或历史知识才能理解。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水部》:“渊,回水也。”渊即回旋之水。赵云,字子龙,名、字关系缘于《易经·乾卦》中解说“九五爻”:“云从龙,风从虎。”苏轼,字子瞻,名、字关系缘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视之。”又如陶渊明,字元亮,关系明确,后更名“潜”,字却未改,以“潜”来论,与“元亮”则关系不显了。

1.3 名与字的不同用法

因为名与字前述的关系,就产生了二者用法的不同:

幼年称名,长大称字(幼年时还没有字);长辈对后辈、年长对年幼称名,后辈对长辈可称字,又多以辈分称(“五十以伯仲”);同辈之间熟悉者既可称字也可称名,一般关系则只能称字;有文化、有地位者有字,以字称,无文化的普通人无字,径称名;称他人称字,自称称名等等。

总之,敬则称字,不敬(不必敬或不想敬)则称名,虽非绝对,大体如此。

落到笔下时,大体原则与当面称呼原则一样,例如下对上、卑对尊写信,就可以称字(当然还可以称职衔、称号等),而不能称名;而落款署名,通常就只能用名而不应用字。

另外,名通常是一个人的正名、主要称名,但也有一些人长期被以字相称,名反倒不显,这叫作“以字行”。如:屈原(名平,字原);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唐伯虎(名寅,字伯虎)……

中医史上晋代著名医家王叔和,一般认为名熙,字叔和,通常称王叔和;北宋医王庞安时,字安常,通常称庞安常,二人皆以字行。

1.4 名与字同用时的排序

某些情况下需要完整介绍他人或自己的名、字信息,其顺序也有讲究。

先秦时期,字在前,名在后。如孔子之父叔梁纥(hé),叔梁是字,纥是名;百里奚之子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就通行先名后字。如曹丕《典论论文》说到建安七子:“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3]这是连言祖籍属地、姓、名、字。很多情况下明确加进字来介绍,如《三国志》人物列传中介绍人物时,一般介绍通式为:××,字××,某地人。如《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中:“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4]562“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4]568“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4]566

2 从题署钤印考见邓珍族号、里籍与“字”

前述,邓珍其人,史上无载,因而难以寻求其生平事迹。所幸在邓珍本的邓珍自序之末,有邓珍题署和钤印,可以由此得到邓珍的一些基本信息。

反映邓珍个人信息的内容主要就显现于下图框内的题署和印章中(见图1)。

图1 邓珍本中的邓珍自序末题署和印章

该题署共17字:“后至元庚辰岁七夕日樵川玉佩邓珍敬序”。其中前9字记述的是邓珍作序的时间,为元代后至元庚辰岁,即1340年;后8字为邓珍署名。

题署中提到了“樵川”“玉佩”,曾有人猜想,分别是邓珍的字与号。但“樵川”实为今福建省邵武市之曾用名,今属福建南平市下辖的县级市邵武市。

“樵川”不是邓珍之字,“玉佩”是否为邓珍的字?“玉佩”与“珍”意思相关,似乎可以为邓珍的字。但郭家兴和张承坤二人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时,对此曾作查考并与笔者交流,对“玉佩”为邓珍的字这一看法初步提出了否定意见。

结合上文所说名与字应用的一般情况,笔者做了进一步考证,确认“玉佩”非邓珍之字。

2.1 “玉佩”出现的方式不合署字常规

前述,按汉以后的常规,字与名并见时,字当署于名后。笔者查考了日本丹波元简、丹波元胤、丹波元坚父子氏编纂的《医籍考》[5]一书(元简初创,元胤草成,元坚校刊),该书载录中国清代以前医书2 280余种,不少载录记述下收有自序或他序。其中所收序言凡有落款者,绝大多数为单署名,名、字连署者检得20余条,如:《察病指南》自序落款为“永嘉施(姓)发(名)政卿(字)序”,《仁斋直指方》自序落款为“三山杨(姓)士瀛(名)登父(字)序”,《内外伤辨惑论》自序落款为“东垣老人李(姓)杲(名)明之(字)题”,《医垒元戎》自序落款为“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王(姓)好古(名)进之(字)撰”等。

凡署名连及字的,都是名在前字在后,没有出现字在名前的做法(直接单独署字的亦极少,如清代徐大椿落款偶有用其字写作“徐灵胎”的)。

据此,若“玉佩”是邓珍之字,则应署作“邓珍玉佩”,而不能将“玉佩”二字置于名前,更不能书于姓前。

还有一点,原序末“玉佩邓珍”4字中,“玉佩邓”3字为大字,“珍”为小字。书写自己的名用小字,此为谦书;既然名都用了小字谦书,若“玉佩”为邓珍之字,则更不应写作大字。由这一点看,“玉佩”也不能是邓珍的字。

2.2 “玉佩”应是族号并提示了邓珍里籍

结合一些史料,笔者考证认为,“玉佩”二字较大可能为福建邓姓一族的族号。

福建邓姓一族始于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后成为“闽王”)入闽的河南光州(今河南信阳)人邓琚,其后代久居福建光泽县(古属邵武。邵武古名昭武,因避晋讳改邵武)。元人刘将孙所著《养吾斋集》卷三十一《邓乌山墓志铭》载:“邓氏自光州随闽王入闽,有名琚者,掌兵昭武,子孙家光泽之乌佩,世不乏人。 ”[6]福建省第一部地方志、明人黄仲昭所纂《八闽通志》卷七十四《邵武府·光泽县》条记:“玉佩隐居,在(光泽)县西莲花山下。后唐光州人郑(按:当作‘邓’)琚,以仆射镇兹邑,北(按:当作‘卜’)居于此。元至正间,其玄孙良贡构隐居之所,扁(匾)曰‘玉佩’。翰林杜本为记。 ”[7]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千九十三《邵武府部汇考七》亦有类似记载。

据上述资料,笔者的推断是,邓琚后人族号“玉佩”,其族长期居住在福建省光泽县西端之莲花山。此处临近江西的旴江,居于此处的邓姓族人邓珍因而得以从“旴之丘氏”(见图1第2行)处获《金匮要略》底本并予刊刻。笔者猜想,光泽县西端莲花山一带现在应该仍有邓氏族人。可惜因为条件受限,未能实地走访。因此,“樵川”“玉佩”,都不是邓珍的字。

2.3 邓珍之字在其下钤印中,为“庭宝”

其实,在图1中,邓珍的字已署于其中。邓珍本序后附篆印3枚,从上往下分别是:第一印:“樵川邓氏”。包含了地名与姓氏。第二印:“珍”。为邓珍之名。第三印(见图2):前字为“庭”,后字不太好认,从印文字形分析,此字是由“宀”“王”和“贝”三部分组成,对应楷书当是“寶(宝)”字,只是印文字中省写了通常还应有的“缶”,而“贝”的写法也有些变化。但此字可见于《字汇补》,释谓“宝”字之“古文”。

图2 第三印

如此,前二印分别是地名与姓氏、人名,续后的“庭宝”二字与“珍”意义对应,其所在位置接于邓珍的“名”章之后,也合于上述先名后字的记写惯例,因而“庭宝”应该就是邓珍之字。学界过往的研究中,由于有“玉佩”为邓珍之字的先入之见,对“庭宝”之印的含义未予定性。但笔者以上讨论中已经否定了“玉佩”为邓珍之字,则“庭宝”当为邓珍之正字。

3 八思巴文印章与邓姓郡望

此外,在上述3枚印章之上还有两个图(见图3)。

图3 交叉书卷及鼎形图章

最上方是一个图案,似乎是交叉重叠着的两个书卷,应是一种装饰图案,意味着文化底蕴。据日本真柳诚教授告知,这样的图案应该还有一个意义,是可以支撑版面空白,以免刷印时纸张塌进过大的空白会沾染油污。笔者确实见过有线装古籍大片空白处沾染了油墨,其说有理,可信。

其次为一鼎形图章,很有元代特色,初看时对其内容全然不识。将此图章发至微信圈,得到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杨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两位研究员的指点,得知此图章印文并非汉文,而是八思巴文即元蒙文字,由此进一步查考。

图4 《蒙古字韵》例1 图5 《蒙古字韵》例2

“南阳”在中医界是常用词,因医圣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氏,医界或以“南阳”作为张仲景的代称,例如北宋朱肱所撰,用以阐释、发挥张仲景《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医著《活人书》,又名《南阳活人书》。《金匮要略》一书亦为张仲景所著,故初看此印文,似有可能用以代指张仲景。但实际应非如此,“南阳”当为邓姓郡望。

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四:“邓,出自子姓,商高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为邓侯。……子孙以国为氏,而仕楚,……汉之中世,邓况始自楚迁徙居南阳野。”[9]邓姓始祖为殷商第十四代(关于商王世系,有不同说法)君主祖丁之幼子“曼”(曼季)。祖丁去世后,商王之位几经更替,传于祖丁子小乙(曼之兄),小乙又将王位传于己子武丁,武丁则封叔父“曼”于邓国(以今河南邓州为中心),称为“邓曼”,后世以国为氏,依地为姓,即改姓“邓”,故邓姓一族公认“曼”为邓姓受姓之祖。《急就章》颜师古注云:“邓,古国名,本曼姓也,其后称邓氏焉。”[10]西汉中叶,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成为南阳邓氏开基之祖。东汉初年,南阳邓氏成为一大望族,故海内外邓姓人都认为“天下邓姓,望出南阳”。邓珍在自己的书里按元代的习惯,以八思巴文印文写下邓氏家族的郡望,是很自然的事。反之,这枚八思巴文“南阳”印章的存在,又进一步确定了邓珍与随闽王入闽的邓琚远祖之间的关联。

综上所述,邓珍名“珍”字“庭宝”,郡望“南阳”,族号“玉佩”,居于福建光泽县西莲花山,而此地古属“樵川”。

猜你喜欢
自序玉佩金匮要略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陈述古墨钟破奇案
关于“歌词文章”——《歌词写作纵横谈》自序
彰显丝路文化与爱情的绣花玉佩荷包
冰盒电池
可以听,可以读,可以弹——舒泽池自序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