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

2022-02-16 05:34高静郑晓红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评价

高静,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社会资源处,江苏 南京 210023)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医药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指挥棒”的教育评价能否引导中医药大学培养出中医药创新人才从而高水平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支撑和引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医药原始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这是急需审视和回答的问题。本文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期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1 高等教育评价历程

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历史久远,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安排,则兴起于20世纪初欧美等主要国家,是现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产物[2]。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政府简政放权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的背景下,作为政府对高等教育问责的一种手段而出现的[3],综合运用评估、督导、通报、挂钩和问责等举措,推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治理效能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对教育评价做了相应规定。国家历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如199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2011年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到近三年相继出台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则是对教育评价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各领域各方面做出的更为详细的要求。经过近四十年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教情学情,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多形态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和质量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3]。

2 高等教育评价内容

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价,既有国家政府主导的,也有社会机构开展的,还有高校内部的自主评估。

2.1 国家层面

国家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价主要有“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学位点评估、本科教学评估等,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不同角度评价高校建设成效,引导高校找准坐标方位和发展方向,提升办学水平,旨在引导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推动原始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走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

2.2 社会层面

社会机构开展的高等教育评价分为国际和国内两部分,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英国高等教育咨询公司世界大学排名(QS)、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这也是中国高校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方式之一。四大排行榜在世界大学发展进程中历经长时间积淀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虽有不同评价维度,但总体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等指标均在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中国科教评价网本科院校竞争力排名、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等[4],指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如软科大学排名和校友会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数量较多,分别设有10个和11个一级指标,并将校友资源和国际影响力纳入指标体系;武书连大学排名仅设有2个一级指标,侧重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

2.3 高校内部

高校内部的自主评估主要围绕教学质量监控进行,如本科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网上评教评学、学生学业评价等,旨在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绩效考核和资源分配等方面。

3 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目标,高等教育评价在正向引导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主要共性问题有以下方面。

3.1 重量化轻质性,办学治校功利化

当前以分数、等级或分数基础上划分等级的量化评价方式盛行,如第四轮学科评估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5]。科研评价“唯SCI至上化”,过分看重论文的数量、期刊影响因子,忽视了论文本身的质量[6]。大学教育是以知识为原材料,指向生命的活动,大学评估中可量化的事项极其有限,这些可测量的未必是大学至关重要的部分[7]。“唯量化”评价将具有活力的育人过程和富有创新的科研活动变为简单的数字,违背了教育的内在价值,抹杀了知识创新的价值。“唯量化”趋势带来的“数字陷阱”[8],催生出片面狭隘、短视功利等背离教育本真的行为。

3.2 重指标轻特色,高校发展同质化

过度关注“大学排名”,而现行的大学排名普遍以外显性的公共量化指标为评价标准,如US News排名中“论文总数”“国际合作论文数”“论文总被引数”“高被引论文数”,THE排名中“被引论文数”,ARWU排名中“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被SCIE和SSCI收录的论文数”等指标。不同大学有各自的办学传统和发展历史,如简单对照统一评价标准和办学模式,则难以显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的高校为获取更多办学资源、获得更高社会声誉,过度“唯指标”“唯排名”,为在“双一流”评选、学科评估、大学排行中争先进位,评价指标有什么就重视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不惜淡化自身办学历史和特色。有学者认为,大学正用一种“新的一致性取代原本的创造力和独特性”,从长远来看,这是在不断传递和强化一个观念,即要想快速地成为所谓的主流大学,必须突破学校原本的发展规律和学术坚持,转而遵循标准的结构模式[9]。大学如果单纯抓指标,忽视打造办学特色,那么大学发展方向就会发生偏离[10],陷入办学模式“千校一面”的困境。

3.3 重科研轻育人,教师发展异化

职称评聘、导师遴选、项目评选等事关教师切身重大利益的评审,其评价指标多以论文、课题、奖项等科研指标为主要依据,科研育人评价体系尚不健全,教学评价往往满足于承担基本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指导、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的贡献度等指标较少体现或尚未体现。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为了自身发展,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申项目、发论文、出成果、迎考核,而用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生指导的时间一再压缩,脱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

3.4 重分数轻素质,学生成长单一化

学生评价以竞争性、选拔性、等级性的结果评价为主,集中表现为追求分数、升学率等[11],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等多元成长要素。学生中还存在应试能力强、科研能力弱,考研分数高、实验技能差,抗压能力弱、难以胜任岗位工作或适应社会竞争等问题。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形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未来高度引领支撑行业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拔尖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4 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学是我国原创学科的代表,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如重传承、重经典、重临床、重实践,而这些特点是经过学科长期以来的发展自然形成的,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至关重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12]。2021年中国科学院《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中的医学、生物学领域期刊占比超过50%,医药领域成为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的高风险地带,这一系列问题深刻反映出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

4.1 中医药特质评价指标缺乏,中医药院校特色发展不显著

中医药大学具有强烈的行业主导特征,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然而由于“一刀切”的统一量化评价方式在全国众多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如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中医药领域国家级人才以及附属医院支撑中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临床型高级医师等,这些能够反映中医药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师资力量尚未纳入“双一流”评选、学科评估等人才指标体系。中医药大学这一类极具行业特色的院校分类建设、特色发展、差异化竞争亟待加大引导和探索。

4.2 科研评价方式单一,中医药原始创新的内生力不足

中医药科研创新有其自身特点,要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当前中医药科研普遍存在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临床应用脱节等问题。“一把尺”的单一量化科研评价方式亟待改革,长周期评价、团队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亟待探索。中医药科研评价要引导出技术、出方案、出新药,引导在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升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人民生命健康的能力。

4.3 多元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中医药各类人才活力亟待激发

“唯论文”“唯项目”的人才评价导向在人才遴选、职称评聘等各类评选中盛行,滋生了重科研轻育人、重论文轻传承的浮躁学术氛围,削弱了临床型、教学型中医药教师对临床服务、教书育人的热情和追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承担育人、临床和科研三重任务的附属医院成为论文撤稿、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频发的高风险地带。引导教学、科研、临床等中医药各类教师回归学术本心和育人初心,激发各类人才活力的多元分类的人才评价机制亟待建立完善。

4.4 学生学业评价同质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还不相适应

中医药学生学业评价尚未全面涵盖中医原创思维、诊疗技能和临床服务能力等关键特色指标,未能深度凸显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和重经验传承、重实践应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和特色。评价指标亟待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胜任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培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科学素养的中医药创新人才,高度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需求,未来能够高度支撑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5 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径与实践

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中医药高等教育担负着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使命[13]。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应坚持立德树人正确评价方向和评价导向[14],立足中医药“人的培养和发展”,紧扣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5.1 强化特色引领,提升内涵发展新境界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坚持特色一流”列为五大原则之一,指出“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

中医药大学坚持特色一流,就是要扎根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办学历史、办学底蕴和办学格局,不将国际排名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突出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加强学科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以绩效为杠杆,建立学科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引导优质资源集聚,强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一流学科、高峰学科特色,带动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凸显差异化竞争优势。

5.2 激发教师活力,开创各类人才成长发展新局面

完善职称分类评聘机制,健全涵盖品德、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等要素的多元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其一,将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放在人才评价首位,实施“一票否决制”。其二,破“重科研轻教学”,将“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编写”“创新创业指导”等作为关键指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其三,破“一把尺子量”,根据中医学、中药学等不同学科特点,教学型、科研型、临床型等不同岗位类型,在聘期考核评价中设立“重大理论创新”“经典名方和名医经验方开发”“中药创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中医临床诊疗服务”等多元评价指标,以多元多维考核评价推动形成出干劲、出业绩、出人才的学术生态和育人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5.3 突出质量和贡献,提升科技创新和科研育人新高度

科技奖励由传统“产出导向”转向新时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着重评价人才的原始创新性和学术贡献力,突出评价其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引导营造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恪守诚信的良好学术生态。根据不同科研类型,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着重评价其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学术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影响力;对于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成果转化运用和对行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探索建立科研育人评价体系,深化科教产教融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将科研支撑人才培养的贡献度纳入评价指标。面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聚焦临床问题和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跨学科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长期持续的原始创新研究和技术攻关,建立个人评价、团队评价、长周期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客观考量个人贡献,科学界定团队成果,引导聚力在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上久久为功,取得从“0到1”的突破。

5.4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提高学生培养新质量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就是要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重传承、重实践、重临床”特点,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评价新标准。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推进早跟师、早临床教学模式和“三融通”的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入校即设置“全员全程导师制”,将课堂搬到诊室、病房,把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模块嵌入教学实践各环节,将中医经典考试等级纳入学生毕业审核要求,着重评价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面向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深化与科研院所、龙头药企的合作,以项目化、平台化等多形式推进实质性合作,推动科教研、产教研深度融合,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实训能力作为关键核心指标纳入学业考核。

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五育并举,以促进人的全面培养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改进完善学生培养和评价。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构建富有中医药特质的“三全育人”学科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将艺术课程、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劳动实践与科研探索相结合。将参加“挑战杯”获奖、论文发表等科研创新能力、参加“互联网+”获奖等创新创业能力、赴海外学习交流等国际交流能力等指标纳入学生评优评奖,强化学生科研探究与创新、合作与实践等综合素养、职业胜任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力,引导培养理想坚定、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面向未来高度适应和支撑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6 展望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中医药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中医药事业振兴。面向“十四五”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形势要求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顺应时代呼唤,对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无疑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为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探路,积极回应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之问,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中医药人才评价
人才云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