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涛,李 娜
(中国共产党莱西市委员会党校,山东青岛 266600)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奋斗历程,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也成为了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成为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而且还将继续长期执政的现代化政党。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功实现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分不开。百年党史蕴含着党的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深入研究党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①。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础,没有基层党组织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党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也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代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是党的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理论层面对党的现代化的研究,大都从政治学意义上的政党现代化入手。如王长江认为,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1]。谢方意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就其基本含义而言,应是适应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现代性政治发展的趋势,按照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要求,对意识形态、组织形式、纲领目标、社会基础、制度规范和活动方式等政党诸要素进行调整、变革或转型,进一步提升党的主体素质和变革落后的运作机制的过程,逐步实现党的队伍素质时代化、党内生活民主化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2]10。十八大以来,对党的现代化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如程丹和刘岩岩认为,党的现代化应该包括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机制现代化、党的建设方式现代化等[3]。李艳菲认为,党的现代化进入了从思想建党到制度建党的转型阶段,应坚持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根本遵循[4]。党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且是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总之,对党的现代化主要从党的结构、功能、机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来界定。
尽管对党的现代化有了诸多研究,然而对基层党组织现代化的研究,特别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的研究尚比较缺乏,更缺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实践层面的研究。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建设,其意义在于,十九大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而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和保障,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可或缺。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事业中的战斗堡垒,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因此,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也非常重视,有力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进程。
党章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②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伴随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作为引导社会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个适应现代化要求而不断科学化、制度化的过程[5]。从内涵上看,党的基层组织现代化应当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必须适应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实现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的内涵,除了包含治理机制、人才建设、监督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执行力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还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考量。
1.要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考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阶段性任务的部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少学者将之视为“第五个现代化”[6]。乡村治理同样也存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必然要服务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要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考量
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④。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必须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工程。
3.要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战略决策来考量
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用先进的思想、不懈的价值追求、崇高的信念和执着的奋斗引领中国人民,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党最亮丽的特征和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最大区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党中央做出的适时部署,依然需要党的引领。因此,党的基层组织现代化也必然服从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大局。
“莱西经验”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莱西上下各级干部群众针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而产生的农村基层组织无所适从、农村基层治理失调等乱象,从探索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入手,重塑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在农村基层加强党的领导,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其标志是1990年8月5日中央五部委在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史称“莱西会议”。
“莱西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思路,对农村经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乡村组织建设等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始于1987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1988年6月1日起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下简称为《村组法》),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部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村民自治中党的领导如何体现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地位等问题,因此导致了村民自治中出现了种种偏差。而“莱西经验”提出的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科学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澄清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一些疑惑[7],这是“莱西经验”最为突出的贡献。从此以后,“莱西经验”在全国村级组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1998年11月4日修订通过正式施行《村组法》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了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回顾“莱西经验”的产生,莱西在全国首先明确了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莱西在全国率先规范了村民自治的程序性方法;莱西在全国率先规范了包括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内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工作制度,而且还制定了包括村民自我约束制度、干部行为约束制度和公开监督等一系列制度,并在实践中适时地进行完善改进。因此,“莱西经验”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总结提炼出的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更在于其中蕴含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回答时代疑问的党的基层组织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即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莱西会议”后,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中,莱西市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积极地进行制度建设。针对不少地方的村民自治常常被简化为村级的选举,1992年莱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使《村组法》第二条中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得以细化,从而使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内涵更加丰富,这“四个民主”也在1998年修订并正式施行的《村组法》第二条中得以纳入。针对村级民主管理中无章可循的问题,1995年莱西市总结推广了一些试点村庄吸收村民意见和建议而形成的“村规民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莱西辖区内统一规范的《村民自治章程》,1998年又制定了“民主日”制度,在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开展“民主日”活动,解决了村级事务民主活动的虚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为了解决好村民自治中村两委关系的矛盾,莱西市制定了《莱西市村级管理十项制度规范》及《关于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中有关问题的规定》等农村管理制度,对村党组织及农村党员的作用发挥制定了具体而明确的措施,特别是于2004年的两委换届选举中率先提出了“两推一选”的办法,扩大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同时,莱西市还探讨了规范约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办法,如在村务公开栏中增设了村党务公开栏,对村党组织的重大决定事项予以公开,并在“民主日”活动中将村党组织成员和村党员也交由村民进行评议,扩大了农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党员的监督范围。
党的十九大以来,莱西市勇于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莱西经验”在新时代的深化拓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不可否认的是,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变革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老龄化问题也日渐显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存在着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莱西也不例外。有调研显示,2019年莱西市两个乡镇共有农村党员8302名,其中外出党员有1372名,占全部农村党员总数的16.5%,农村党员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甚至有一些村庄党员平均年龄已达70岁以上[8]。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莱西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常驻人口规模的急速下降,是制约村级组织健康运转和农村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由于村庄规模偏小,青壮年村民大多已进城居住就业,村级组织的选人用人范围相当狭窄。如日庄镇于家泊村仅有17户村民,常驻村庄只有13户,很难选出带动力强的两委班子,还有一个村庄尽管有60余户村民,但由于历史原因全村仅有的6名党员中有5名存在父子、夫妻、兄弟关系,选举村党组织成员、发展新党员都很难越出这个大家庭范围,村中大小事务基本都由这个大家庭把持,导致村庄各项公共事业难以得到有效发展,即使村庄有能力强的人也无用武之地,只好外出发展,村民意见纷纷。其次,由于农村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速度逐渐加快,各种农业相关新业态日渐丰富,而村庄规模偏小导致了村庄内难以形成更长的农业产业链条和更多的有生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于此,2019年莱西市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为出发点,创新思维,大胆突破,多途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2019年春开始,莱西市通过优化村庄建制来增大行政村规模,构建了“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依法依规地推进村级组织的优化调整。2019年3月至6月,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将全市的行政村数量由原来的861个减少到142个,行政村的人口规模从由原来的512人增加到3728人。村庄建制调整过程中,莱西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产业相似、位置相邻等原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如日庄镇沟东新村由原沟东、徐家寨、青峰岭、南埠、玉池5个村合并而成,成立了沟东新村区域性党支部和葡萄产业、乡村旅游、社会治理、乡风文明、老年协会等5个功能型党小组,理清了村集体“三资”情况,整合了村庄的土地资源,设施栽培鲜食葡萄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并借机发展起了旅游、运输、仓储等相关产业,成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和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集体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由原来的贫困村到目前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百万元以上。
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各类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发挥各类组织的专业效能。同时,为服务乡村振兴大局,基层党组织设置突破常规,打破农村基层党组织按村庄设置的局限性,积极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组织设置方式,并理顺其与村庄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党建统领。如沽河街道办事处除了在行政村庄设置党组织之外,还在山后人家田园综合体、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大果蔬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置了产业党支部等,使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全域、全产业链覆盖,对所在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
针对农村部分村庄缺乏领头人等情况,2020年莱西市从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优秀人才和农村优秀党员干部中遴选了50多名党建工作者,选派到农村一线,担任农村社区党组织成员,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强大的主力军;同时,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了30多名农村党组织书记,推动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彻底解决了一些村庄干部无人可选、尤其是没有优秀人才可选的问题。目前,莱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中有多名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层次的领导干部,职务级别最高的有二级巡视员;除了由优秀的党政机关干部担任基层组织成员外,还有多名企业家、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农村基层担任党组织领导成员,实现了农村党组织队伍的人才优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最末端,是农村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带头人和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处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莱西市充分认识到,建立农村党组织书记激励保障机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经过调研和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2020年莱西市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专业化,以党组织书记专业化促进党组织现代化,并提高激励保障力度,对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可通过考试录用为公务员等方式进行提拔重用,在此基础上,还由市委组织部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村党组织书记薪资考核办法,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发放,保证农村党组织书记实现3000元以上的月收入,一些工作实绩突出、贡献大的党组织书记月收入能达到6000元以上。
近年来,农村基层微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大多发生在农村群众身边,直接侵害群众切身利益,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其原因在于教育、监督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为此莱西市将“四议两公开”制度进行了专门的细化,并根据当地农村社会变革,依据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专门制定了《党员议事代表制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村庄建制优化的基础上,莱西市积极探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嬗变。除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外,还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与推进乡村发展、推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服务相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全青岛范围内进行推广。莱西市的《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构建“一统领三融合”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体系》获评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并位列30个最佳案例的第一位。
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命题。“莱西经验”及其深化拓展实践,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有着宝贵的启示。
“莱西经验”及其深化拓展,贯穿始终的是制度化,以制度建设推动、规范党组织的运行,以制度约束规范党组织成员的行为。自“莱西经验”诞生后30余年中,这些制度并不是党委政府拍脑门或者照搬照抄其它地区的做法,而是发动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基层,结合莱西农村大地的实际,通过走访农村干部群众、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来的,甚至有一些制度是直接将部分村庄在实践中由基层群众发明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总结提炼,上升到县(市)党委政府决策中而推行的,这也充分体现了“莱西经验”的群众基础,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真正贯彻和落实。
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离不开人才,人才缺乏、党员素质较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不可忽视的障碍,也是当前农村的现状。离开这一现状去谈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一直是落实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力军,要以党员干部队伍现代化促进党的基层组织现代化。因此,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离不开党员干部素质的提升,要通过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激励、教育培训,塑造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乡土情怀、能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振兴实践的农村党员干部,也可以通过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范围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
“莱西经验”充分体现了群众的创造性,是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基础上产生的,是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民获得经济自主权后表达出的政治觉醒,是农村社会加强党的领导和农村社会进步的体现。乡村振兴,主体在民。2017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农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良性互动的干群关系是农村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农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与否,是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莱西经验”自诞生之日起,就根据时代变迁,逐步地系统化。如莱西市适时提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专业化这一思路,就是基于当前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基于当前农民生产经营的兼业化程度越来越深,基于当前农村社会产业形态越来越多、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越来越深的现实。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现代化也需要久久为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地推进。
①人民网—时政.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EB/OL],(2018-08-22)[2021-08-1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22/c1024-30309327.html
②《中国共产党党章》(2017年10月24日通过)第三十二条。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④《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新华社北京2019年9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