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媛
井冈山大学医学部,江西 吉安 343000
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教育,还应重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创新思维,并提升其创新能力。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性使其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医学院校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创新教育工作,通过提高对创新教育的重视,优化教育体系及教学评价机制,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完善和发展[1]。
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我国教育模式一直呈现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教育的现状。学生长期遵循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知识的获取高度依赖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在自主学习中一旦与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脱节,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问题。加上学校长期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及欲望。与此同时,受到医学学科的限制,医学院校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导致学校普遍缺乏创新氛围,难以通过创新氛围培养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院校都纷纷开展了如科技创新竞赛等创新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科研能力只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这种单一形式的创新活动难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创新能力。此外,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的影响力极其有限,其吸引力只局限于少部分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并不会参与此类创新活动,导致其无法对大多数学生产生教育效果,无法通过此类活动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2]。
医学院校学生的考核制度一般是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综合能力评价,其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出勤率和各科目考试成绩。学校的综合考核制度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压力,督促学生积极学习知识以提升学习成绩。但与之对应的,高校往往缺乏创新教育的考核机制,导致学校难以通过考核评价体系为学生带来适当压力,导致学生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往往将重心置于专业课内容的学习,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展开。
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开展理论知识教育,还需要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这就要求创新教育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经验。但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大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教材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实践及思维、眼界等核心素养,教师专业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难以为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创新教育工作,学生缺乏有价值的专业性指导,会对其创新教育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价值。首先,新时期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和岗位基本已经明确,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会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选择性。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其传统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应该进行改革和优化,原因就是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在医学院教学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能力型人才,需要发挥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作用,坚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的实验技能平台明显增强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又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全面培养,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许多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和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而且相关能力和精神也不是天赋的,还需要学生的后天努力。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都可以创造潜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挥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诱导学生创造潜能。在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探究和多方面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完善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其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会在搭建医学形态学实验模块的基础上,加强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充分整合实验内容,构成完善且独立的实验课体系。从而真正促进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当前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可以将医学自身优势发挥出来,通过完善的办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促进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渗透,不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形成临床诊断全过程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最后,为了有效适应和满足新医改之后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学校需要构建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进而通过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实用性医学创新人才。提高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总体效果,真正缓解当前医学行业发展中缺少创新型人才的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对医学领域和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总之,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帮助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必然方式。
科技水平的发展推动了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缩短了医学领域前沿知识的更新迭代周期。据相关资料显示,现代医学每4-6年就会进行一次更新,即便学生完全掌握学校所提供的前沿知识,在短短几年后,这些知识也会落后于学科发展。这也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因此,为培养医学领域的尖端人才,学校必须提高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通过创新能力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被动学习的课堂生态,通过小组学习、问题导学等教育方法,通过构建主动学习的课堂生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可以将创新活动纳入学分制度中,予以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等创新活动的学生学分奖励,通过学分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养成。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专属的创新教育团队,通过对多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以专项化管理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创新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各专业的教育内容,建立具有学科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创新教育的专业化培养学生的学科内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应采取“共性+个性”结合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参与学科内的科研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动机、兴趣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会对学生的创新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使其形成创新动机、维持创新热情并强化创新意识,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可以将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在实践教育中渗透创新理念,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根据团队的侧重方向,可以将学生团队分为科研创新、创业创新等多种团队类型,并根据团队需求及思维特定制定创新教育方案,每个团队设立导师,与创新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建立产学研用的综合化教育体系。其中,科研创新型团队应更多开展医学知识方面的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而创业创新团队则应着眼于社会与产业环境,根据学生兴趣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并提供项目孵化保护制度,实现想法到盈利的转型[4]。
高校应定期组织内容丰富的创新活动,从而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活动的设计中,可以邀请国内外医学专家人士,通过面向全体师生的学术论坛讲座等形式,构建重视科研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通过科研工作者交流会,能够让学生了解医学界前沿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通过邀请企业家来校讲座,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并通过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产生激发创新创业兴趣;通过科技创新竞赛,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校内网、公众号、官微等渠道可以发布医学界前沿时讯、创新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消息,通过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
适当的压力能够给予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学生之所以会努力进行专业课学习,是因为有涉及到挂补考、重修甚至毕业等问题在内的考核制度。而在创新教育领域内,创新教育考核制度的匮乏是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积极性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应以专业课考核机制做参考,结合创新教育建立量化的考核机制,以直观数据的方式展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其成果,通过予以学分奖励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教育水平的目的。
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展开依赖于学科实验中心,但由于实验中心受到教研室的管辖,且在行政制度上通常没有专任教师,导致实验中心只有在开课后,才能够临时抽调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医学院校各专业教研室需要对实验中心予以高度支持,并构建稳定的带教教师制度,从而通过近似于专任教师的形式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深刻、全面地掌握,提高围绕着学科实验中心的创新教育力度。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教育内容会涉及到多个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需要带教教师对多学科知识有足够的理解。这也就要求带教教师至少需要具备多学科的基本操作能力,同时至少能将三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围绕着教学科实验中心建立教师培训中心,由中老年骨干教师为核心,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技术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经验、理论知识、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水平,提升对各项器材的使用能力和实验的设计能力,进而构建拥有跨学科教育能力的优质教师队伍[5]。
创新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设计性实验教学法较强的趣味性,能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供重要支持作用。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中涉及到的关系较多,可能会出现学生人数过多、课题冗杂、试验周期长、消耗大量实验器材等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开展启发式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时间自由设定学习计划,从而穿插式地开展设计型实验教学,避免因同时进行学习而导致人数过多等问题。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会明显向上,无论是对学生实验方案的审核、实验过程的监督还是实验结果的审批,都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校可以建立对应的激励制度,提高创新教育教师的薪资待遇,从而弥补因工作压力上升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当前医学院校创新教育主要存在着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不足的问题,表明现有的创新教育活动实效性不强,加上考核机制的欠缺和教师队伍的不足,影响了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优化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团队专项化的管理模式,改革现有的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对应的考核机制和教师队伍,开展设计性实验创新教育,进而从多角度提升学校的创新教育水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