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2-11-30 06:39戴少刚
关键词:工作部门三全育人高校学生

姚 敏,戴少刚

(1.安徽工业大学 工会,安徽 马鞍山 243002;2.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213)

学生工作是高校“三全育人”的“主阵地”之一,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是开展“三全育人”的重要力量。目前,学术界对学生工作和“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模式路径、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三全育人”实施路径等的研究有待深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综合改革,优化和创新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三全育人”路径,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办学治校水平和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在“三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工作部门在“三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给予了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此背景下,从上到下、从国家到社会,对高校学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学生工作部门及学生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

(一)学生工作是开展“三全育人”的主阵地

在高校内部,“三全育人”的实施者主要是包括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人员在内的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对象是全体学生,手段则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归根结底,育人就是做学生的工作,就是在做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全面教育,从而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更多能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实践层面看,学生工作一直就是与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等紧密联系、无缝对接的高校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和管理育人的主要抓手。学生工作抓得实、做得好,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到位,也会带动其他工作取得成效。反之,则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一损俱损”,收效甚微。

当前,推进“三全育人”仍然需要我们坚持全局思维、系统思维,牵住学生工作这个“牛鼻子”,守稳站好这个“主阵地”,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核心使命,发扬“钉钉子”精神,善作善成,持续用力。

(二)学生工作人员是开展“三全育人”的主力军

按照“三全育人”理念,高校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员都是育人的重要力量,甚至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学校组织的每一场活动、宿舍张贴的每一张宣传海报等,都能够在恰当的时间与学生产生心灵契合和思想情感共鸣,都能够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可以说,“三全育人”是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的。这是“三全育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和应然状态。而且,“三全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仅凭国家和高校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和学工部门、教务部门等个别部门“单打独斗”就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动员各方力量,突出重点,加强战略协同,才能取得成效。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职员工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而且,与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学工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理所当然地成为其中的“主力军”。他们是组织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践行者,是文化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的推进者,是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的协助者,在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亲其师则信其道”,学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与大学生经常接触,深度融入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更容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并随时随地对学生开展教育。

(三)学生工作质量是检验“三全育人”成效的重要标尺

检验“三全育人”成效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看一看学生的收获和评价,看一看他们是否在“三全育人”中成人成才、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除了要重视智育、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之外,更要关注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其实现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加受到重视,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并被纳入对高校办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中。在我国,学生工作直接面向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承担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重任,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影响育人目标达成。而且,学生工作中的学生管理、评奖评优、学生资助等工作与“三全育人”紧密联系,便于进行量化考核,已经成为检验“三全育人”成效的“标尺”,被纳入相关评价体系之中。

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培养时代新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思想理念、方法手段、载体平台、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国家、学校、社会、家庭的期待与要求。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是部分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及学生工作人员政治站位不高,不能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去认识“三全育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对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作用,简单地认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自己处于辅助地位、次要位置,把学生管好、不出事,让他们顺利毕业就行了。二是思想观念陈旧,未能及时更新育人理念,存在路径依赖和因循守旧,放松了理论学习和对自身的要求,错误地认为“三全育人”只是在过去“三育人”基础上“旧瓶装新酒”产生的新提法,是“一阵风”,只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三是缺乏合作意识和“大德育”格局,认为育人只是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领导的工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当“办事员”、不做“德育员”,只“单打独斗”、不“团队作战”,只关注于“本职”、不关心“分外事”,甚至加以推脱、阻碍,从而导致全员育人合力难以快速增强、全过程育人难以h紧密衔接、全方位育人难以有机联动。

(二)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一是受知识结构、时间精力、动机激励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学习动力不足,满足于用老办法、旧经验从事学生工作,缺乏对学生工作、“三全育人”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二是部分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存在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与继续教育,对学生工作融入“三全育人”的理论学习与创新不够、实践指导与模式推广不够。三是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三全育人”理论研究和模式创新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有顾虑,求稳定,顶层设计引导与大胆改革创新不够,鼓励支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工作、研究“三全育人”的氛围不浓。这进一步造成学生工作人员本领恐慌、能力不足,造成学生工作部门畏手畏脚、安于现状。

(三)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对照教育部2018年提出的“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1]等要求,不难发现,目前一些高校在“三全育人”的内容标准、组织建设、体系构建、运行保障、考核奖惩、整改落实、制度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薄弱环节和短板,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有的高校学生工作“三全育人”的内容不够完整、标准定得过高;学生工作部门机构庞大,“兼职”过多,难以聚焦“主业”;学工干部、辅导员等人员编制不足、年龄老化;学生工作经费保障不足,经费使用手续繁琐、掣肘较多;“三全育人”平台、品牌缺乏,示范引领效果不明显;制度“废、改、立”滞后,约束力不强。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降低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影响“三全育人”工作实施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三全育人”的路径优化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和工作创新,建设学习型、科研型组织,同时积极争取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的支持,建立组织内提升、组织外协同的“大德育”格局和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一)提高学生工作人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

一是要坚持学生工作的政治性、引领性,加强对学生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认同感、紧迫感、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学生工作人员应该肩负的重担,做“三全育人”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二是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成为让学校放心、师生满意、社会认可的“三全育人”的先锋队、主力军。三是要努力转变和更新学生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提升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自觉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等要求,正己修身、开拓创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上来。

(二)建设学习型、科研型学生工作部门

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他们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工作规律,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在学生工作一线培养选树一批专家、学者。二是要建设思政工作室、研究中心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坊),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和项目,加强同校内思想政治类、管理类等教师专家的交流与科研合作,共同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三全育人”理论和实践模式,争取以科学研究反哺学生工作。三是要积极争取学校加大对学生工作融入“三全育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支持力度,加强与校内教学、科研、后勤等部门以及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究和改革创新“试点”,营造良好的支持研究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并不断总结经验,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补齐短板,提升弱项。

(三)建立健全学生工作“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一是要争取学校党委行政与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健全“党委全面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生工作部门牵头,各学院(系)、各部门协同配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分工协作”的学生工作格局,做到分工明确、权责统一、运行有序,实现“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3]。 二是要完善协同保障机制,围绕落实“三全育人”和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争取学校强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加强对学生工作的政策支持和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保障。如选优配强学工干部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建立健全鼓励学生工作人员学习研究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等。三是要全面加强学生工作部门内部以及与校内教务部门、各学院(系)、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保卫部门、后勤部门等的协同配合,增强育人合力;主动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各界的联系,用好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育人共同体,消除阻碍学生工作健康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有效落实。四是要完善监督评价与整改反馈机制,推进制度供给,加强学生工作相关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责任清单、工作推进、监督考核、反馈整改等制度;争取学校支持,组建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代表参与的学生工作督导组,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督促检查与考核力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建立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的整改机制,发现问题要求及时改正,并及时向教职工和社会反馈。

四、结语

学生工作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定位和实际情况,从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完善学生工作体制机制,提升育人能力和竞争力入手,苦练“内功”,争取“外援”,加强协同,补齐短板,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与学校育人工作,有力推进“三全育人”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工作部门三全育人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促进大学生就业可行性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机构改革后县政府哪些工作部门的局长(主任)需要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
臃肿机构需要改革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