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综述

2022-11-30 06:39陈选华左登婷
关键词:思政育人政治

陈选华,左登婷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战略的迫切需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使每门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做好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调整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格局。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要以专业知识传授带动德育培养,着力补齐思政教育的短板,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概念的研究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育人理念的更新。刘营军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新时代、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李凤指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经[3]。学科课程的知识传授和德育培养结合的理念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项波等指出,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在不影响专业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贯通[4]。杨祥全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了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5]。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学科课程建设的系统化方案。闵辉认为课程思政是将育人工作从思政课程范围扩展到其他各门专业课程中,形成全员育人格局,把各门学科课程都规划进育人体系中,构建课程系统下的育人大格局[6]。齐砚奎指出,课程思政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专业课、通识课相互贯通,形成整体育人的“大思政”环境[7]。

(二)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延展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门学科教学工作中的课程思政,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8]章忠民等从人的生存、人与教育的关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必要性[9]。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摆脱想象的泡沫,做到有据可依、有根可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陈锡喜认为,这是由未来中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承担更大国际责任所需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10]。徐蓉进一步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优先于专业知识的教授[11]。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相联系又有区别。陈斌认为二者同为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肩负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相比于思政课程的直接灌输教育,课程思政则是一种隐性教育[12]。杨守金等认为两者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方向,思政课程是主要的教育方式,课程思政是衍生出来的、从侧面来进一步补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3]。

二、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作用的研究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1]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刘承功指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识和能力锻炼是非常重要的[14]。教师是与学生直接密切联系的,理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为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和效果,邱伟光提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也要保持所教课程的特点,不能为了完成课程思政建设而僵硬地插入各种思政元素[15]。

教师的教书与育人职能是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许瑞芳指出,教师的工作是教书,教书的目标是培养人才[16]。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是教师职责之本,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如何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许瑞芳提出教师要加强育人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不断改良教学方法[16]。

赵光等根据教师具体职责的差异将教师队伍分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三大类,并进一步分析各类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做法[17]。杨守金等指出,要在结构上建造立体化的教师队伍,优先搞好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积累出一定的方法后推而广之,以“优干带动后干”之举建设出覆盖全面、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13]。

三、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方法的研究

根据课程设置的差异性以及《纲要》的指导,不同学者分别从三类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来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不同类型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涉及宽度广、内容维度多,因此,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靳诺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构筑课程思政建设“主心骨”,内容教学才能广而不散[18]。张大良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在思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的方向不能丢,不能为了建设课程思政而忽略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19]。其次是扩展公共基础课的广度。陈雪贞从最优化视角指出,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兼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在准备维度上就要将课程与思政相结合[20]。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吴倬认为,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三观、意识思维的教育,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进行熏陶教育[21]。最后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张驰等提出“理”与“情”相结合的话语教学方法,寓“情”于“理”,“情”中带“理”,并进一步强调了经验教学与数据教学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22]。

2.专业教育课程

针对教育内容各异的专业课程,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子,有效解决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问题。首先是把握不同专业的特点。赵志伟认为,社科类专业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特定社会、阶级的意识理念[23]。杨昆等认为,理工类专业客观性强,精准度高,容易缺乏人文色彩[24]。其他专业也都各有特点,要因事而化,具体专业具体分析。其次是完善教材体系。闵辉强调,要加大对专业教材的审查,加强教材所含意识形态观的审查,推进教材体系的建设以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6]。杨晓东等人也对教材的编订提出五大原则[25]。最后要紧跟时代潮流。韩宪洲认为要把握国内外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顺势而为,因时而化[26]。杨金才认为,可以适当融入新时代中国故事元素,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而不仅仅是游离于书本的“死知识”[27]。

3.实践类课程

实践类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点且更加注重应用性。首先应综合设计课程体系。王海威等认为,要对授课对象进行立体化安排,分层教学[28]。根据教育对象、学习内容的差异因时因地施教。课程体系的建构不能忽视课堂外的拓展,丰富第二课堂、线上教学等同样重要。其次是在理论和实践中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大亮认为,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故事讲授、热点探讨进行价值情操的熏陶培养[29]。余江涛等人认为,要注重学能所用,从理论教学和实际体验两方面来加强思政教育的融入[30]。最后是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吴月齐认为教师要自觉加强个人的学习,提高德育意识和育人能力,增强理论自信[31]。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成桂英认为,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价值分析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潮言论[32]。

(二)有关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非一日之功,课程思政的实施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机制。首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建超指出,中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统领建设的大学,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才能为党的事业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长远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33]。焦扬认为要加强各级党委的工作,强调课程思政进校园、进课堂的建设实际,深入实践,以所看所听所闻推动建设[34]。其次是持续推进统筹布局。王学俭等人认为,国家教育部门要不断细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遵循[35]。沈壮海认为,需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化建设,将“一盘散沙”的制度凝练成有准则、有依据的体系[36]。最后是完善考核评价。张宏认为,要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价中增加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类目,督促院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37]。张弛等人认为在考核基础上增加激励机制,失责必究,有功则奖[22]。

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简评与展望

目前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理论逻辑、具体路径、保障机制等相关学术研究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参考。但现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不足。

第一,缺乏对学生的研究。现有的对建设主体研究主要侧重于教育主体即教师层面,对教育客体即学生层面的研究比较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包含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38]。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要通过学生的反映才能判断是否得当,建设的过程也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才能判断是否顺利,建设的效果更要通过学生进行评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教育客体的研究。

第二,缺乏对实施途径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提出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主要是针对教材等,而几乎没有涉及教材之外的可供借鉴的素材。课程思政的建设终究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和实施方法来传输一定的价值观念,只有通过一定的实施路径作为纽带,才能将社会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载体有很多,通过不同载体实施的途径也很多。实施路径的载体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以语言文字为纽带,可以施行讲授法、谈话法、材料分析法等;以活动为载体,可以开展课堂活动、课外活动、主题活动等。

第三,对课程思政组织领导建设研究的文献少。在提及组织领导建设的文献里,主要针对总体组织布局、党委统一领导方面进行概述,对各部门间的配合联动工作、院系落实方案的研究不多。此外,各部门内部既有的工作和新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之间的时间分配问题、工作重心问题也都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建设,这些都可以做进一步研究。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扩展研究的主体。除了教师外,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个体。首先要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状况等,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各门课程都要始终以学生为核心,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其次是要和学生保持密切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及时了解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根据学生在隐性教育中获得的感受反馈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调整以不断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第二,扩展研究的实施路径。要继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学生熟悉的资源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以传统文化、时政要闻等为基本载体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以职业发展为载体来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等。创新运用特色路径,使实施路径具有中国风情特色、区域地理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等。

第三,扩展对组织建设的研究。在教育部《纲要》的指导下,加大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的研究。加强对课程思政实施的组织架构及考核、监督等研究,以切实保障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