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娜娜 李丽霞 孟 雨 房晓庆 刘 娜 刘雅鑫 丁雪梅 张晓丽
1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64003 山东 烟台; 2 山东省乐陵市人民医院,253600 山东 乐陵;3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64000 山东 烟台; 4 滨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264003 山东 烟台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1]。当前,受年龄、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冲击、内在能力与外在要求的差距等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普遍存在[2]。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社会适应不良会影响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间接影响其睡眠[3],也会引起网络成瘾等社交网络过度使用行为[4],从而导致其产生无力感、挫败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5],最终影响其身心健康。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医学生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培养人群、未来的卫生技术人才,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我国健康事业的未来[6],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其顺利就业及就业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能力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还关乎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以往研究学者们多聚焦于医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针对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某医学院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采用分层抽样法,按年级和专业分层,随机抽样构成调查样本,对山东省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麻醉学、影像学3个专业大一至大五年级的医学生进行调查。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是否曾担任班干部、是否参与过社团活动、母亲文化水平、父亲文化水平及每日手机使用时长10个条目。
1.2.2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由方从慧[7]编制,量表分学习适应、环境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5个维度,共23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其中有7个题目采用反向计分法。量表总评分为23个条目分之和,范围为23~115分。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范围为1~5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适应力越强。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9,各维度信效度分别为0.74、0.74、0.67、0.65和0.63。
1.2.3 资料收集
通过问卷星软件生成电子问卷,在征得学校同意后,将电子问卷链接发送至抽样班级的微信群。问卷首页设置统一指导语,充分告知本调查的目的、方法及填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并请医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电子问卷。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 558份,回收有效问卷1 388份,有效回收率89.09%。
1 388名医学生中,女性891人(64.19%),男性497人(35.8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538人(38.76%),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505人(36.38%),麻醉学专业学生345人(24.86%)。
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总分为(72.04±10.67)分,总均分为(3.13±0.46)分。各维度总分和平均分见表1。
表1 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得分
经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年级,是否参与过社团活动,是否曾担任班干部及每日手机使用时长不同的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的单因素分析(n=1 388)
以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纳入变量标准为0.05,剔除变量标准为0.1,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参与过社团活动、是否曾担任班干部及每日使用手机时长是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P<0.001)。见表4。
表3 自变量赋值表
表4 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多因素回归分析
由于国内目前尚无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常模,因此本次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状况拟从得分均值情况做出判断。调查结果显示,1 388名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得分为(3.13±0.46)分,低于林倩倩等[8]所做天津市两所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3.76±0.46)分及刘艳等[9]研究湖南、湖北、江西三省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3.25±0.48)分,说明1 388名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医学专业学习较其他非医学专业学习具有学制时间更长、学习内容更多、学历要求更高等特点[10],医学生需要在学业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自我支配的时间有限,社交事件减少,造成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影响。从具体维度上来说,各维度因子平均分从大到小排序为未来适应>学习适应>心理适应>环境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的平均得分低于理论中值“3”,表明医学生在这两个维度方面发展不好。这可能是由于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方面学习,忽略了其人文素质教育,导致较多的学生出现人际沟通能力差,环境适应不良。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将面临的是医患、护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医疗环境以及不同存在身心问题的人群,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医学生与病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改善医疗环境的重要途径[11]。因此,医学院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给予医学生帮助和指导。
3.2.1 是否参加过社团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社团活动的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没有参加社团活动者,表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与常巍等[12]和杨艺超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医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接触不同性格的人群,使自己的社交范围更广泛,有助于自身信心的树立,同时通过完成社团任务能提高自身处理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适应能力。这提示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院校及社团活动,如学术讲座、科研活动、演讲、技能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等,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使学生在人际关系、知识学习以及奖励证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针对医学生自身,应积极参加院校或社团活动,更多的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通过多途径充实自身内在素养,提高个人自信心,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
3.2.2 是否曾担任班干部
调查结果显示,曾担任过班干部的医学生相对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医学生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更强,这与贾殿臻[14]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干部除了完成自身的专业课学习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班级中的管理工作,接触到了更多的人才培养事务,在处理学习、人际关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提示学校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可以采用班干部竞选轮换制,鼓励学生担任班级职务,增加其与人交流和工作实践的机会,在日常学习、学校工作中提升自我规划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研究指出,学生干部工作有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15]。另一方面增加班干部岗位数量,可采用刚性数量与弹性数量相结合,也可根据具体任务来设置或撤销班干部岗位,同时规范班干部的选拔,使选拔公平公正[16]。针对医学生自身,要积极主动参加班干部选举,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了解、关心、帮助他人,努力锻炼自己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
3.2.3 每日手机使用时长
调查结果显示,每日手机使用时间越长,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越低,这与此前贾月亮等[4]和查圣祥[17]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医学生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占用了大量的社会交往及学习时间,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或者学习退步等,从而降低社会适应能力。提示学校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增加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走入医学实践一线,提前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所认识、了解,同时设计好实践环节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工作,从而提升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处理各类问题的经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度开展拓展训练课程。通过设置针对性强的拓展训练项目(个人或团体),能帮助学生加强自身抗挫能力,又能锻炼其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18-19]。而针对医学生自身,要合理正确利用手机,自我控制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多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同时应该重视社会实践工作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努力为今后更好融入社会丰富自身能力。
综上所述,该医学院校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较低,其影响因素包括是否参加社团活动、是否曾担任班干部、每日使用手机时长等。建议高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可采取开展各类学校或社团活动、进行班干部竞选轮换、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减少医学生手机使用时间等策略从多方面提升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