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员意识”的路径研究
——基于“动机-行为-结果”动态性视角的分析

2022-11-29 13:53杨添富吴志锋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入党动机意识

杨添富,吴志锋,杨 红

(1.昆明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2.云南商务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1701)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要强化党员意识,牢记共产党员是第一身份,为党工作是第一职责。党员意识是党员第一身份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础和前提。增强党员意识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略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条件。大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时期,一批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优秀大学生党员是党的新鲜血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大背景下,党内外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在悄然影响深处“象牙塔”内的青年大学生党员。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党员与其他同学在校园内学习与生活的辨识度低,无法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意识不强。因此,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落实“四个服务”的方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试着引入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行为——结果”动态性视角分析如何有效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

一、关于党员意识的内涵

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主席就曾撰文《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王宏山(1992)[1]、杜以真(1994)[2]、邱耕田(1996)[3]、孟庆云(1999)[4]、李久海(2005)[5]、胡旭阳(2006)[6]、祝信勤(2006)[7]、李琼琼(2010)[8]、徐剑开(2015)[9]等学者定义的党员意识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对党的纲领、性质、宗旨、历史使命、党员权利与义务等党的各方面意志的反映。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对自身独特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等角色的认同与自我主动的严格要求是强化党员意识的重要内容,突出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

我们理解的党员意识是指党的意志在共产党员思想上的认同、行动上的自觉和价值上的共同追求。回归党员意识的独特本质属性和先进性本质,我们认为党员意识至少应当包括:政治意识、党章意识、大局意识、执政意识、旗帜意识、组织意识、群众意识和纪律意识。政治意识,一般是指党员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中的思想倾向与意识状况。[10]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突出优势。党章意识,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对科学理解和自觉践行党章的一种认识与态度。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更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11]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对党和国家的大事进行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大局意识是党员独特的身份标识和“基本功”。执政意识,我们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它是共产党人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对国家实施领导管理和建设的观念意识。[12]旗帜意识反映的是党员先进性的最基本要求,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体现。组织意识是党员组织观念在思想、政治、工作、感情上认同和服从各级党组织管理的具体体现。群众意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党员思想与行动上的固化,核心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纪律意识既是党员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自我干预或规范的意识表现,也是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信心的认知和判断,更是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意识和态度。

二、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党员意识”的特征

新时代的高校和大学生党员面对更宽广的国际视野、面临“四个自信”的斗争形势、面向一个建功立业的最好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时代、好时代。结合群体特征,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在党员意识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特点。不仅仅要求大学生党员要突破自我,融入群众,服务社会,还要求大学生党员要有开放的思维,抵御外来不良思潮的同时,通过学习、交流与借鉴,取其精华、兼收并蓄。二是成长性特点。青年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固化的初期,可塑性强,不管是入党动机还是理论学习都需要加以引导和强化。这也是进一步强化他们党员意识教育的主要原因。三是创新性特点。当代大学生党员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获取方式与开展形式已经不感兴趣,借助于互联网手段的互动式、趣味性的知识获取模式成为热衷的方向。面对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任,创新思维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强化党员意识的先导思维。

三、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行为——结果”动态性分析

高校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不仅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党的事业输送储备人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战略工程。[13]大学生入党一方面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成效,另一方面反映青年大学生追求政治抱负的信心和勇气。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内部驱动力。在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中,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化、实用化常被诟病。其实,对大学生党员个体而言,在长期的党性教育和工作实践中,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成熟与完善,他们的心理认知变化和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入党动机和党员意识的增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一旦入党后要在不断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培养中不断端正正确的入党动机,增强党员意识而成为一名合格和优秀的共产党员。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深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党员从入党动机到党员行为管理再到合格或者优秀党员的党员意识强化过程。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行为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用于研究个体行为的自我激励或自我决定程度。[14]党员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党员个体自我激励的过程。自我决定论由认知评价理论、归因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四个子理论构成。在行为动机的分析中,有机整合理论强调个体需求与环境作用相互匹配,人类有机体一直在争取能力感、自我决定感和与其他人归属感,并且要满足自主性(自主需求)、胜任感(胜任需求)和归属感(关系需求)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而这正是外部动机内化的关键所在。[15]有机整合理论把动机看作是一个从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体。无动机的大学生个体处在一种完全无目的、无意向的状态,不是党组织发展的目标。外部动机是由个体的行为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而产生并需要个体付出一定努力去实现。这类动机是大学生入党重要的外部因素。它又被区分为四种状态:一是外部调节因素,指的是个体行为与报酬或者避免惩罚相联系。大学生入党非强制性行为,没有惩罚性措施,虽然也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入党后在就业、升学、参军入伍等方面享有的优先权却成为大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二是内摄调节因素,指的是当行为与自尊或者自我价值密切相关时,个体就会在乎外部的规则和要求。优秀的大学生不一定是党员,但是党员一定是优秀的大学生。当党的纲领、宗旨、理想、目标任务与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形成耦合时,优秀的大学生就会努力去认可和接受党组织在思想、组织、行为上的各项规则和要求。三是认同调节因素,指的是个体认同所从事活动的价值。一旦大学生认同党组织发展与党员教育管理的程序与规则,就不会感受到压力和受控制,而是会享受组织内的自由和意志。而那些认为做思想汇报、上党课、听报告、学理论活动是占用和浪费时间的大学生会逐步被淘汰。四是整合调节因素,是外部动机有意识地与自我的融合。内部动机是一种高度自主和自我决定的状态。与内化的外部动机之间的差异在于,内部动机感觉到任务本身就有趣有意义,其行为是在个人意志的驱动下做出的,体现自己全心全意、优先选择和接受的价值观,而内化的外部动机只是价值内化并认可了所从事活动的价值。

(二)行为动机与大学生党员行为管理

大学生入党动机表明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入党动机意味着一个人对我们党追求的政治价值的认同,关系到青年大学生是否具有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否有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觉悟等,是党员政治标准的核心内容。我们将大学生入党动机分为:朴素的政治信仰型,如宣称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为人民服务而入党的;自我价值实现型,如入党光荣而加入的;身边党员榜样影响型,如受家庭或亲朋党员的教诲而入党的;不甘落人之后型,如随大流而提出入党的;追求实效和政治利益型,如好就业、好发展而入党的。经过大浪淘沙和严格的组织发展程序,不是各种入党动机类型的大学生都能加入党组织,但是,也会存在静态考察入党动机和政治理论素养过程中,有人浑水摸鱼而成漏网之鱼。人的行为总是由动机支配的。因此,加大行为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必须通过大学生党员在关键时期的表现和行为进行动态地考察。这里的关键时刻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的重大理论、方针和政策以及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是否认真学习和积极落实;二是在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和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下,面对学习、就业、参军、考研、创新创业、评优评先、奖助、意识形态斗争等重大考验,是否奋勇争先、勇于奉献、遵纪守法,还是个人私利至上、趋“利”避“害”;三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和社会上一些不法行为、丑恶现象,是选择挺身而出、乐于助人,还是规避风险、昧取钱财,等等。[13]通过行为引导和组织管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性修为。

(三)目标性质与行为结果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的长期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物质财富并获得心理愉悦,目标焦点是价值的外部表现,属外部目标。另一类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尊重等精神价值,与自主、归属、能力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属内部目标。[16]人们易被外部目标所控制,而更加自主地控制内部目标。在管理领域中,工作目标性质可以影响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结果。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和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积极健康的内部价值定向。高校发展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使学生个人价值取向与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更加匹配,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四个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确,在校大学生党员会不断降低对个人利益的关注,有利于促进集体学习和群体创新。为确保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行为结果,高校必须建立起大学生党员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员意识”的路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党员意识的内涵和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鲜明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行为-结果”动态性视角,新时代高校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习和教育,强化党员意识的思想哺育机制

入党动机受大学生个人动机和高校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大学生党员兼有大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属性,高校必须在组织专业学习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党的意志入脑入心。构建学生自我学习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的工作格局才能确保党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满足入党的条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明确大学生党员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从《党章》对党员行为的规定和高校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出发,应包括:有共产主义觉悟、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国际视野、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求精神;具有终身学习进取的能力与意识。[6]这是大学生外部动机内化的前提条件。二是政治理论学习。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党员意识养成的思想理论哺育之基,也是内摄调节的动力之源。在实践中,建议从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的选拔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程成绩列为先决条件,低于80分以下的学生达不到“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条件要求。三是形势与政策学习,包括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时政和国际经济与政治态势等内容。信息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互联网思维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通过中外对比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形成也是一个感性与理性交融的过程。入党的动机建立在时事新闻中对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感性认识基础。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和理性思考能力的提升,他们逐渐能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找准自我方位,将自我发展规划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实现入党动机的整合调节。四是党章党规学习。学习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公布实施的各种工作条例、规范、准则、办法等。通过党章党规学习,培养荣誉意识、责任意识和组织意识,促使优秀大学生将党员管理规范与个人日常行为规范相向而行,最终在入党后成为大学生党员的自觉行为。

对高校来说,将个人入党动机的外部因素内化为具体行动是持续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一是继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战场”功能。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内容生动而有趣味地讲授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2020年1月,《思想教育研究》刊载了四篇文章以“课堂革命”为主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方案:通过情怀培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高度[17];通过文献利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深度[18];通过视角转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广度[19];通过共情意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温度[20]。二是全面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非思政理论课教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建立在学科史和时间体验性活动中的思想政治育人教育元素更有可感性、亲切性和生动性。这些隐性知识在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更容易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更容易与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信念融合。三是全方位拓展党性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二课堂”是开展党性为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以“四个自信”为核心,高校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观;深化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增强“四个自信”的时代性;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教育,坚定“四个自信”的国际观;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坚定“四个自信”的民族意识。[21]

(二)强化服务和实践,构建党员意识的行为管理机制

党员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人民意识,其先进性只有在与群众的相互比较中得到彰明较著,在与人民的联系和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得到锤炼和升华。[22]通过考察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关键时刻显露出来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增强党员意识的行为管理机制。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一般来说,只有服务本领而无服务意识的党员是不能说其党员意识强的。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其中第五条关于党的教育方针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一决定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党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与学校的改革创新、与集体的争先创优、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将服务学校、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党员意识贯穿于个人发展的全过程。二是增强实践能力。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23]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要通过社会实践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融入社会实践,坚持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坚持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相结合。[24]三是加强组织管理。大学生党员的组织管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是强化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目的是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其次是强化组织生活管理,以规范“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为依托,培养角色行为管理意识,深化组织生活内涵建设。再次,创新工作思路,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组织管理模式,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通过“头雁效应”机制和“亮徽挂牌”等活动落脚在强化党员责任意识上。这也是党员身份和角色的内在要求。

(三)重视考核与监督,形成党员意识的结果评价机制

党员意识成效如何需要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培养结果来检验。因此,构建大学生党员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和党员履行责任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关于大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主要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考核形式。程化琴博士(2012)[25]根据党章对党员标准的规定并结合大学生的身份,从政治素质、先进性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三个部分制定了“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观测点。刘德强等(2018)[26]在分析“95后”大学生党员群体特点后,提出大学生党员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理念:坚持核心标准,保证大学生党员政治属性;量化行为标准,指导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注重成长特征,给予不合格党员提升空间。他们制定的“大学生党员量化考核表”有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两个指标体系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党员积分制考核评价的相关指标进行修正并验证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大学生党员的考核评议一般要经过党支部考核评价、党员自我评价和群众民主评议三个环节。考核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大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重在发挥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旨在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从而强化党员意识。关于党员履行责任的监督,可以理解为自我决定理论外部动机的外部调节机制。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构建,一方面,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与评议相辅相成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监督载体,畅通监督意见反馈渠道。

猜你喜欢
入党动机意识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动机比能力重要
憨娃入党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重温入党誓词
向党旗宣誓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