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家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2-11-29 13:53肖扬伟刘金焰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书红色精神

肖扬伟,刘金焰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加认同的功能,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红色家书产生于战争年代,继承于建设年代,丰富于改革开放时代,它饱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品格、自觉的责任担当、不懈的斗争精神等红色基因。因而,红色家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把红色家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掘好、利用好,有利于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使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一、凝聚思想功能

思想上统一,行动才有聚合力。通过红色家书凝聚思想,就是要利用红色家书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干部群众,从而达到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作用。

(一)红色家书具有凝聚理想信念功能

理想信念是对未来的向往。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上就会缺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丧失斗志,导致精神萎靡、变节投敌、违法犯罪等行为。在红色家书中,可以感悟家书作者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崇高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改造社会,以期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1921年,聂荣臻赴比利时留学,在收到父亲的家信后,得知家乡军阀混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心情异常悲愤,提出“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2]他还表示,自己出国留学绝不是为解决个人的生计,而是为了使全国人民均能得到温饱。方志敏入狱后大病了一个多月,骨瘦如柴,形如骷髅,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他坚信“我们始终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竭诚的信仰者”。[3]体现了一名革命者“宁可砍头都不愿丢弃信仰”的崇高信念。通过革命先辈的家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领略到理想信念的“指明灯”作用,帮助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红色家书具有凝聚爱国力量功能

爱国体现的是个人对祖国的积极支持行为,爱国主义精神是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高度认同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核心,也是历代中华民族的先驱为拯救国家于水火、维护国家统一、驱除外国侵略者的内在动力。上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下,王稼祥给堂弟王柳华的信中指出:“我们应以国民革命的手段,联合国内的革命分子和世界上的被压迫者,去打倒帝国主义,去铲灭军阀,那我们的自由,才可恢复,我们的生活,才可安宁。”[5]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大肆烧杀淫掠,左权写给母亲的信中控诉了日本在中国的残暴行径,在民族危机空前、国家危在旦夕的危难之中,我军将士不求名利,不畏一切困难,“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6]誓死与国家共存亡。利用红色家书凝聚爱国力量,就是要充分彰显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自强不息。

(三)红色家书具有凝聚民族精神的功能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表现为比较稳定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习俗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没有溃散甚至解体,其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精神将全体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可以说,这一概括有着对近代中国苦难辉煌的感同身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革命先辈的家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稼祥写给堂弟的信中表达了想要得到幸福必须改造社会的愿望,“我们跋涉千里到外面来读书,到底为的什么?是否只想借此弄得一个饭碗,终身做个糊涂虫呢?还是想为我们前途幸福计,去改造社会呢?”[5]杜永廋的家书中充满着奋斗精神,他在牺牲前两天给临产住院的妻子遗书中写道:“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你的命运更使你不得不‘干’!只有干才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3]1940年5月,张自忠将军在作战前夕,写信勉励部下保家卫国,使国家不致于亡于倭寇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7]写完信后一个多月,张自忠在与日寇的拼杀中英勇殉国。可见,红色家书中凸显了家书作者伟大的民族精神,一旦把这种信念和感情凝聚起来,就能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二、道德示范功能

红色家书的作者是在革命、建设和开放中涌现出来的革命元勋、著名战将或牺牲烈士,这类特殊的群体具有良好的道德示范效应,在传播道德文明、激发道德力量、构建道德氛围发挥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红色家书具有艰苦奋斗示范功能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具体行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起家立身之本,是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左权出身佃农,自幼家贫,不到两岁父亲就离世,全靠母亲日夜纺纱织布维持生计,读书期间幸得叔父等亲友接济才顺利从中学毕业。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给叔父写信中既表达了“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也表达了“在持久的战争中必须能够吃苦。没有坚持的持久艰苦奋斗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的。”[5]谢觉哉是“长征四老”“延安五老”之一,在党内享有崇高的赞誉,他认为,人要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接受锻炼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1944年10月,党中央决定开辟以衡山为中心的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谢觉哉得知儿子谢放主动要求参加这支队伍并且作战勇敢时,非常欣慰。建国后,他以此事为例教育后辈,“要从艰苦的过程中,得出隽永的味道。”[2]通过红色家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感悟毛泽东“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必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中,还会面临不少“娄山关”“蜡子口”那样的挑战,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红色家书具有廉洁奉公示范功能

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奉公,秉公用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共产党员干部的基本道德操守。1937年11月,自长征之后没有家乡消息的毛泽东接到文运昌表兄的信,他通过信件了解相关情况后“快慰莫名”,同时针对表兄等人希望来延安“谋事”的要求予以了婉转回绝,在信中毛泽东告知亲友,共产党是专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官兵平等,只有党的利益而没有个人的私利,在延安即使是领导干部也无薪水可领,“但请转知他们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5]建国后陈毅在上海市工作,亲友中得知他当了“大官”之后纷纷想到上海省亲,在写给父亲的信中陈毅表示“他们来沪只能照例招待,儿为一工作人员,更不可能破格办事。”[2]通过红色家书感悟先辈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可以加强自身修养,时刻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守牢廉洁自律这条线。

(三)红色家书具有无私奉献示范功能

无私奉献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集体的荣誉和事业而努力工作、奋勇拼搏、舍弃自身利益的行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舍生取义、舍小家顾大家的优良道德传统。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千千万万党员和群众无私奉献中铸就的。在红色家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家书的作者们十分珍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平凡一面,又可以看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无私奉献的崇高一面。1937年,罗荣桓写给哥哥的信中表达了他这种为“大家”而不得不舍“小家”的高尚品格:“现随军北上抗战,以后对家庭更无法顾及,非我无情,实处此国难当前,奈何!”[2]左权在抗战前线接到叔父的来信,通过信中了解到大哥左育林已经病故,“家失柱石,使我悲痛万分”,同时表示,“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2]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利用红色家书教育干部群众,就要为党和人民事业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真诚无私地奉献青春和才智,奉献辛劳和汗水。

三、政治引导功能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红色家书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息息相关,其中很多内容,比如爱党爱国、拥护党的领导、始终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等内容,就是政治性的。因而,红色家书具有指引政治目标、增强政治意识、维护政治稳定等功能。

(一)红色家书具有指引政治奋斗目标的功能

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性目标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就是推翻“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党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期,党的奋斗目标是继续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让中国“强起来”。红色家书伴随着我们党的不同时期,家书作者既有对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崇高政治信念,又有对阶段性具体目标的必胜之心,这些政治信念犹如一盏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民众为了实现目标前赴后继、奋力前行。方志敏身陷囹圄,丝毫未考虑自身安危,在信中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坚决维护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全世界的光明,只有待共产主义的实现!”[3]杨介人在留法期间给母亲的信中描述了旧中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欺凌,“你的儿子在外国亲眼看见洋人带着钢盔、刺刀和大炮、洋枪,到咱们中国去了。你的儿子,要大大的与洋人做个对头。”[8]因此,建立一个像俄国这样的国家,“没贫没富,男女上学,男女都做工”这样平等而自由的国度,就成为那一代中国人的梦想,指引着革命先辈为了实现目标而持续奋斗、砥砺前行。利用红色家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指引全体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红色家书具有强化政治意识的功能

政治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政治思想、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执行力等的集合体。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学政治、要讲政治,是基于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无产阶级性质而提出的要求。有没有政治意识、讲不讲政治,是判断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格和成熟的重要标志。罗荣桓被毛泽东称为“最守纪律”的“党内圣人”,他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纪律性强,在信中他叮嘱侄女“你学专业要与学政治相结合,否则迷失方向”,[2]学专业和学政治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最终目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红色专家”。刘少奇在给女儿的信中要求女儿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继承前辈的光荣事业,做一个雷锋式的进步青年。拥护党的领导,努力为党工作,“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永远听党的话”。[2]利用红色家书中蕴含的政治意识进行教育,就是要做到政治信仰不褪色,政治方向不偏移、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纪律不松懈。

(三)红色家书具有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

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稳定体现在政治秩序的有序性和民众对政府的高度认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政治稳定,而红色家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良好的媒介和手段,为维护政治稳定、增进社会认同、统一社会思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解放后,刘少奇任国家副主席,对于姐姐抵制土地改革、不愿退租的想法,他在信中指出了姐姐想法的错误性,从维护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对姐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二五减租及三七五限租,是人民政府的法令要办的,你们必须老老实实照办”,[9]并告知姐姐,如果不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还在靠收租吃饭,是让他蒙羞。全国解放后,年仅18岁的李骝先主动要求赴四川省的乡镇参加征粮剿匪斗争,在写给父亲的家信中,他希望父亲要“换脑筋”,使思想不落后,同时希望父亲“站在革命军人家属的立场上,一切为穷苦的劳苦大众着想,服从与拥护政府法令、措施,并向邻友和各界人民进行宣传解释工作”。[10]通过红色家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遵守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四、情感激励功能

红色家书的激励功能,是通过开展有关红色家书的系列活动,引起被教育者的心理和感情变化,进而使其道德行为往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做出改变的过程。

(一)红色家书具有激发责任意识功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任务”而来的。这种“使命”“任务”,就是通常所说的责任。换言之,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人作为群体生活的个体,应当尽对社会、集体、家庭和其他个体的责任。1921年春,任弼时即将从上海赴莫斯科留学之际,接到父亲来信,“捧读之余,泪随之下”,作为儿子,他因未能很好履行家庭责任,家境日益窘迫,对双亲充满愧疚之情,“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在信中,他把这种对于家庭的责任上升为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认为只有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实现天下同乐,人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5]关向应出身于辽宁金县一个贫困的满族农家,从小就饱尝战火滋扰和侵略者凌辱,在写给叔父的信中,他表达了一个人在“国将不国,民将不民”的环境下,没办法做到“慰父母之暮年,而享天伦之乐,”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心扛起一个青年人应该扛的责任,那就是牺牲个人的利益,不畏强敌,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5]利用红色家书教育干部群众,就要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红色家书具有激励坚定为民信念功能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其他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11]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人民的选择,积极汲取人民的智慧,认真回应人民的呼声,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始终站稳人民的立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共产党人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上世纪20年代初,余秀松参加军队后,看到身边很多同僚参军的目的都是为了升官发财,他在信中表达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参军目的,那就是让民众摆脱军阀的统治与压迫,而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不能不首先打倒劳苦群众的仇敌——其实是全中国人的仇敌——便是军阀。”[2]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写信告诫在四川省富顺县任县长的侄子林宇要站稳人民立场,做事要通盘考虑,“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随时注意人民疾苦,使人民各得其所,发挥人民的智慧,以兄弟般的情谊对待人民,教育人民。”[9]利用红色家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干部牢固树立为民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意识,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三)红色家书具有激励斗争精神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当中,党一成立便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和挑战,正是依靠斗争党得以生存、成长、壮大。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惊涛骇浪和应对重大风险考验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体现在党的“三大法宝”之中,融入进伟大的建党精神当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党所独具的政治优势。1921年,高君宇在写给女友石评梅的信中认为“虚伪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人“说不出的悲哀”的烦闷心理,青年人应当“负改造世界的责任”,他指出:“因悲哀而失望,便走了消极不抗拒的路了,被悲哀而激起,来担当破灭悲哀原因的事业,就成了奋斗的人了你还是受制度于命运之神吗?还是诉诸你自己的‘力’呢?”[6]很显然,他是鼓励女友奋起斗争,改变旧社会。1949年3月,解放军战士郭天栋写给父母的家信中表达了战斗到底的决心:“今日站在革命队伍里,一定非把敌人消灭完,牺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10]可见,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时,革命先辈发扬斗争精神,将斗争视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有不少的风险考验。利用红色家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方法,锤炼斗争本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总之,红色家书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光辉发展史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充分发挥红色家书的教育功能,能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共识,涵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增进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激发建设强大国家的力量。

猜你喜欢
家书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清晨忆家书
一封家书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重读“红色家书”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