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策略研究

2022-11-29 13:53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院校

游 鸯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招生工作处,江苏 南京 210036)

一、引言

《易经》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不仅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是家庭、国家甚至全世界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因为它是人类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推动时代进步与发展。

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华民族逐渐壮大,在世界文化中站稳了脚跟,通过不断地交流、总结、取长补短和择善而从,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进一步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价值精髓[1]。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走进学生内心,实现从朴素的情感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一时的认同固化为持久的动力。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注重创新和作为的新教育类型,在高职扩招100万的国家战略部署下,更加凸显了自身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育人价值[2]。高职院校在推进专业教学模式变革、教师团队职业和服务能力提升、特色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改革、教考关系模式转化的同时,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筑梦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育人之间的必要关系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知识库”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不断前行、不断学习,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推动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顺利前进与延续。

作为大学,培育人才,需要崇尚思想自由的同时,也要吸收文化精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岳飞《满江红·写怀》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诠释了要争分夺秒、不断拼搏、勇敢前行的无畏精神;《孝经·圣治章》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和孔子的“仁者爱人”都强调了“人本精神”等;“言必信,行必果”蕴含了讲诚信等精神理念。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要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地进行辨析和选择,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智慧成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管理,改变学生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坚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能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不断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经过时间的积淀和时代的变革,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院校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有效思想文化资源和方法指导[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育人的“导航仪”

当前,师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有限、西方腐朽文化肆意侵入、网络低俗言论和暴力言论等对高校培育专业人才、建设校园文化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高校是传播知识、净化心灵、引导学生的神圣地,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指导和推动其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突出文化优势和文化根基,对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4]。随着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深入人心,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类的综艺节目不断涌出和崛起。中国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上新了.故宫》等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历史文化基因为出发点,采用故事传达和文化参与的模式,营造由动画、音乐、舞美等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场面。这些节目内容通过更加年轻化的视角和需求点,重新拾起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和文化之趣,真正实现精神上的洗礼,从心底里爱上文化,同时,也能够让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生活中去,改变行为规范,丰富知识储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融于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校园硬件设施与软文化建设、师生学习与互动、学生实习认知等各个方面,并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创新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全局意识,能够更准确地为高职教育提供实践指导,使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相融相通。

(三)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之一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表达了要稳固根基、不忘本的政治观点。清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只有更多的人具有廉耻之心,才能形成良好的民风和国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提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命与魂,只有本着忠诚的态度,不断地传承与弘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学生具有当代文化的青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是时代改革变迁的接力者,关乎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价值、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坚定信念,不断创造和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里,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文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逐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吸收思想文化精华,提升自身的文化精神内涵,使之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并努力用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而结合新的时代壮大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育人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必须按照新时代下的新要求、新标准,肩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与互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个进程中,不仅为其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活力,还为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指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培育成果会更贴近生活、更富有实践价值,人文教育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会更契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文化理念和目标认同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

(二)滋养青年人的灵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同时,还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等丰富的文化营养。

青年人是新时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开拓者和奋进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当前,青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最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个时期一旦走错方向,会对前进的道路带来阻碍,就像衣服的扣子一样,一旦第一颗扣错了,后面将全部错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着国家前途和每个人的幸福,是构筑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必须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能够滋养青年人的灵魂,指引他们自觉勤奋学习、注重道德修养、踏实做人。青年人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和日常的行为准则,不仅个人自觉奉行,同样还身体力行推广到其他人乃至全社会中,让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都坚持和遵守。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策略

(一)以“人”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的价值理念源远流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心、强根基;《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表达了人民的重要地位;“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的爱民护民等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充分遵循学生作为“人”这个个体时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避免话语霸权和被动受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首先要紧紧扣住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6]。第一,学校要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设置多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素质拓展,相关实践课程如岗位实践课、顶岗实习、课内实践课程、基础实践课程等教学时长不低于教学活动时长的50%,同时,针对社会专业岗位的资格认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纳入教学计划。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应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中华诗词之美》等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可采用在线和面授相结合的授课方法。第二,学校的开设专业要以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出发点,构建顶层设计,明确主要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合理制定课程方案和分配教学课时,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知识目标为账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技能目标是具备程序编写、软件文档撰写能力等;素质目标是培养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等意识,注重了学生的基础专业性和实操性。第三、教师个人的精神品格和专业涵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作为教师,要主动学习、深入学习,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摄入,发扬师德师风,多参加文化志愿活动,以个人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7]。作为学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选拔、聘任专业技能强、思想政治素质高的教师,并明确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岗位职责。建立和完善教职工定期进行思想政治培训的工作机制,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增强学校荣辱感,从而正确引导和管理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考核办法,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考核体系,与评优、晋升、绩效、年底奖励挂钩,并通过教师自我评价、院(系)考核、学校考核、学生评议等进行多方位考核,提升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四、依托学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建设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PU平台,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丰富人文素养,如举办竞赛与作品展、开设专业主题大讲堂、开展讲座和主题交流会、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技能大赛和科研训练、参观调研相关行业企业等等。

(二)以“德”育人

《礼记·大学》指出:“德者,本也”。以“德”育人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更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具有了鲜明的新时代价值。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国家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载体,自学生踏入学校开始,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不仅包含校内活动,还要包含校外活动;不仅包含学习,还必须渗透到学生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资源,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为主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易于在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8]。

首先,学校党委领导具有坚持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义务和职责。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坚定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校团委、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组织部、各党总支部、党支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党务工作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第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和学院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将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通过讨论互动、课程考核、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引导教育。第三,在教室、图书馆、宿舍、道路、学校入口等建筑物和场所的突出位置添加关于道德修养的相关元素,如公益宣传广告牌、图片展板、文化名人雕像、植物文字和图案、黑板报等,以立体与平面相结合、文字与趣味图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吸收道德精神的内涵。第四、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类社团,如京剧文化团、武术馆、诗词社、朗读社团、书法协会等,积极鼓励学生加入,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依托国家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等,举办丰富的艺术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和缝香囊、举办元旦文艺汇演和分享座谈会、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知识竞赛等等。第四,通过党团的一些专题学习活动,对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讲解、培训和考核。依托“青马工程”培训班,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习的有效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积累,养小德才能成大德。青年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中华儿女的一分子,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品格,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三)以“法”育人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法律文化具有自身的突出优势,是新时代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精神支撑。《经法·君正》里的“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也明确了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

当前,“校园贷”、香港动乱游行、网络诈骗等不法行为都有着大学生的身影,法律意识薄弱、不懂法正一步步将他们摧毁。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法治理念教育,推进和完善学校相关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建设法治高校。

首先,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学生管理章程,章程即为学校的“宪法”,学校一切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必须以章程为依据,人人遵守,违法必究。在学校人行道的广告栏、教室的讲台区域、宿舍入口张贴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在学校的官方主网页、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页面添加悬浮的警示语;在班级群、专业群、短信群定期发送关于法律方面的最新条例和典型案例;加强网络、新媒体、小程序与短视频app使用的引导和监管。第二、与社区、派出所、红色基地、消防单位等形成合作育人机制,如通过暑假社会实践,给社区学生讲趣味课,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邀请消防应急救援大队为学生作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约请派出所民警开展关于禁毒、防诈骗、防盗等安全教育宣讲。第三、与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合作力和联动力,实行校内外的实时监督与管控。对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不纵容、不包庇、不手软。当学生遇到非法侵害时,要接地气、讲方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正确抉择,勇敢自信面对险恶。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面对信息多元的时代,学生在学习、情感、职业等方面会遇到多方面的诱惑和挫折。作为青年人,一定要知法懂法用法,明是非、清方向、辨真假,不要坐享其成,乱做白日梦。

(四)以“行”育人

《礼记》中说:“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知识不能空谈,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要真正落实于行动,在实处用力,知行合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并不能充分满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高职院校需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和教学科研成果展示,激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教学设计的完善,自觉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专业建设上,要与区域经济相对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相关行业、企业、本科院校等校外资源,建设高质量的课程群,如开设嵌入式计算机类专业,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开展校企人才共育。第二,要推进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构建有利于师生全面发展的实践平台,一方面让师生与师傅学习企业新型的技术才能,从书本走进车间,从理论走向实践;一方面,让师傅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如与星巴克建设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带领学生赴苏宁进行认知学习、学院聘任有经验的车间师傅担任课程教师等等。第三,依托现代职教集团,推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共建办学、人才衔接培养,实现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历的对接,让学生能够拥有知识更充足、实践更多样化的育人平台。第四,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去磨练。学生在校期间,学校需建设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业岗位,并举办创业校友分享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项目运营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地摊的设置和管理,定期举办校内地摊营销会,拓宽创业渠道,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在暑期实践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们要下基层、勤走访,以所学专业知识,为困难老人们和贫困家庭做志愿服务。

每个青年都要热爱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打牢基础知识,刻苦钻研理论研究。同样,也要不断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加强社会实践,实践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本领的重要途径。所学知识只有用到实处,能够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发挥价值。青年人必须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的进步,坚持学以致用,坚定实现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