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吕海荣 李思扬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1.妇产六病区;(2.护理部;(3.产前病区,陕西 西安 710005)
侧卧位是一种相对新型的分娩体位,研究[1]指出该体位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的质量,有助于改善分娩结局。盆底肌锻炼针对的是盆底功能障碍进行的锻炼,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是改善盆底肌张力的重要手段[2]。本文旨在探究盆底肌锻炼护理对初产妇第二产程侧卧位接产的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肌张力恢复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自然分娩初产妇300例,第二产程时均取侧卧位接产,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年龄21~37岁,平均(27.84±1.21)岁;孕周37~41周,平均(38.52±1.37)周;体质量55~79 kg,平均(62.31±3.26)kg。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27.61±1.20)岁;孕周37~41周,平均(38.65±1.38)周;体质量54~77 kg,平均(62.23±3.25)kg。纳入标准:初产妇,无流产史;单胎妊娠;精神和认知正常,依从性高;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齐全。排除标准:合并妊娠期严重并发症;生殖道畸形、营养状态差;盆腔手术史、阴道前后壁脱垂史;不符自然分娩条件,需行剖宫产助分娩。本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1)通过一对一指导、健康讲座、微信公众号、健康小手册等,向产妇宣教盆底肌锻炼,包括其内容、形式和作用等,让产妇能够真正明白盆底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让产妇掌握盆底肌锻炼的方法,提升锻炼的依从性。(2)调整体位至平卧位,将双腿屈曲并且分开30°。先指导产妇缓慢收紧盆底肌肛门周围肌肉,强调类似于排尿、排便,使产妇更好地执行;随后再缓慢放松,吸气时收缩盆底及肛门周围肌肉3~5 s,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5 min/次,3次/d,随着产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可适当逐渐增加锻炼次数及收缩时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第二产程、总产程所需时间,以及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记录分娩结局情况,重点观察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评估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张力,深Ⅰ表示深层盆底肌Ⅰ类,浅Ⅰ表示浅层盆底肌Ⅰ类,深Ⅱ、浅Ⅱ依次类推,评分越高说明盆底肌张力越好。
2.1两组产程和会阴侧切、裂伤率的比较 观察组第二产程(1.19±0.60)h、总产程(8.32±2.04)h、会阴侧切率6.67%(10/150)、会阴裂伤率4.00%(6/150),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的(1.40±0.68)h、(9.14±2.31)h、18.67%(28/150)、13.33%(20/150)(t/χ2=2.836、3.259、9.763、8.254,P<0.05)。
2.2两组分娩结局的比较 观察组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67%(4/150)、3.33%(5/150)、0.67%(1/150)、2.00%(3/150)、1.33%(2/150),均低于对照组的8.00%(12/150)、9.33%(14/150)、6.67%(10/150)、7.33%(11/150)、6.00%(9/150)(χ2=4.225、4.551、7.644、4.795、4.624,P<0.05)。
2.3两组产后盆底肌张力的比较 临产时,两组盆底肌张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两组盆底肌张力评分均低于临产时,但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盆底肌张力的比较
侧卧位接产是通过调整产妇体位至侧卧位的分娩方式,有利于产妇用力,促进胎头下降,缩短第二产程,同时产妇也可利用宫缩间歇恢复体力,有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3]。研究[4]表明,加强对女性盆底肌锻炼,能够使盆底肌在分娩时逐渐松弛,减少宫颈及阴道扩张对周围肌肉、筋膜的牵拉作用,可缩短第二产程,减少并减轻会阴侧切、撕裂。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第二产程、总产程和会阴侧切率、裂伤率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盆底肌锻炼的应用,对产程的缩短和会阴的保护均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提高初产妇第二产程侧卧位接产分娩的质量。盆底肌锻炼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提高盆底肌肉收缩能力,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善产妇产妇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在此基础上,有助于缩短产程,促进产妇顺利分娩,因此也有利于改善分娩结局[5]。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受时间、地点和体位限制较小,但是因为动作较为单调,也缺乏固定的练习,导致产妇产后可能无法坚持,通过产科护理人员的宣教和指导,能够让产妇意识到盆底肌锻炼的重要性,必要的随访和监督,能够督促产妇积极锻炼,这对增强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意义重大。盆底肌锻炼的实施,可以通过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的肌肉,从而增加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有利于促进产后盆底肌张力的恢复[6]。本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产后6周的盆底肌张力低于临产时,但要明显高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提示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够改善盆底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盆底肌张力的恢复,可有效预防或减轻因妊娠、分娩等引起的盆底肌张力减退所致的张力性溢尿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可改善初产妇第二产程侧卧位接产的分娩结局,有利于加速产后盆底肌张力的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