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志清 刘梅梅
(榆林市第二医院(1.肿瘤科放疗科;(2.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陕西 榆林 719000)
非小细胞肺癌主要是指来自于支气管黏膜、支气管腺体以及肺泡上皮的一类肺恶性肿瘤,其在显微镜下呈现核异形、细胞较大以及胞浆丰富特点。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是最为常见的肿瘤类型,而腺癌及鳞癌则是主要病理类型[1]。在疾病早期,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咳嗽表现,多为刺激性干咳,但由于吸烟者通常伴有咳嗽情况,因此该症状无特异性,极易导致患者忽视,进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期。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疾病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导致其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因此化疗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2]。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过程中采取常规化疗的方式,由于其较差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3]。因此,作为一种表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靶向方式的治疗临床应用受到人们的关注。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3.28±4.51)岁;体质量指数(23.24±0.38)kg/m2;腺癌32例,鳞癌18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63.36±4.43)岁;体质量指数(23.32±0.45)kg/m2;腺癌35例,鳞癌15例。纳入标准: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可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自愿作为受试者对象,承诺完成全部研究;经CT、X线或MRI等影像学检测,并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排除标准:哺乳期、妊娠妇女;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无法完成本次实验,中途退出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给予吉非替尼(批准文号:Kagamiishi Plant,Nipro Pharma Corporation,国药准字J20180014)治疗,每日上午或下午固定给药,1次/d,250 mg/次。对照组给予厄洛替尼(生产企业:意大利Schwarz Pharma Manufacturing Inc,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103)治疗,口服给药,餐前1 h或餐后2 h固定给药,1次/d,150 mg/次。两组治疗均3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治疗标准[4],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并维持在4周以上时间,且未出现新病灶。部分缓解(PR):病灶消退1/2以上,并维持4周时间,且未产生新病灶。疾病稳定(SD):病灶消退1/2或增大小于1/4。疾病进展(PD):病灶增大大于1/4,且产生新病灶。有效率=(CR+PR+SD)/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CYRAF21-1)、糖类抗原125(CAl25)、血清癌胚抗原(CEA)指标变化,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离心5 min,取其上清液,选择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该指标实施检测。
2.1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CR 26例、PR 11例、SD 9例、PD 4例,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后CR 13例、PR 10例、SD 12例、PD 15例,总有效率为7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862,P<0.05)。
2.2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CYRAF21-1、CAl25、CE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1.875、8.799、24.35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非小细胞肺癌同环境因素与基因长期相互作用相关,其中相关因素包含个体自身因素、遗传、营养状况、年龄、免疫以及吸烟等。而环境因素多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始动因素[5]。机体内致癌物质若未能及时被代谢酶溶解而出现机体内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又无法及时由DNA修复系统进行修复,进而导致凋亡信号的下降和增殖信号的异常增强,促使非小细胞肺癌发生[6]。非小细胞肺癌属于恶性肿瘤,因此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肿瘤,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就医,一经发现普遍已经到了中晚期,不符合手术切除适应症,主要采用化疗与放疗等方案进行治疗[7]。但采用顺铂等药物进行化疗时,患者常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耐受能力受影响,无法顺利开展化疗[8]。随着靶向技术的成熟,分子靶向药物抗肿瘤逐渐推广应用,吉非替尼属于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给药方式为口服,可通过ATP结合位点的阻断,屏蔽信号传递,实现对肿瘤生长进程的有效抑制[9]。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CYRAF21-1、CAl25、CE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吉非替尼进入人体时可在作用表皮生长因子的前提下,和受体ATP予以整合,再抑制络氨酸激酶的同时,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状况,以此起到抗癌的效果,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吉非替尼的药代动力学为口服后吸收速度缓慢,3~7 h后才可以达到血药峰值,即使进食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且平均生物利用度高达60.0%。作为小分子化合物,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0.0%,48 h是其清除半衰期[11]。吉非替尼的抗肿瘤活性与肿瘤细胞跨膜糖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关联,而是与跨膜糖蛋白的突变相关。吉非替尼通过对跨膜糖蛋白酪氨酸激酶胞内磷酸化阻断下游信号的传导途径,使细胞诱导停止在G1期,阻止表达跨膜糖蛋白的肿瘤细胞生长。
综上所述,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清标志物水平,促进临床症状缓解,疗效确切,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