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刘凯华
(1.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陕西 咸阳 712000;2.高陵区医院心内科,陕西 西安 710200)
近年来研究[1]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能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速度加快。高血压还能引发心脏损害,导致冠心病或者高血压心脏病。研究[2]表明,即使没有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也有可能会发生表明心肌缺血发作的动态心电图ST段压低的变化,这是发生高血压心脏病或者冠心病的前期表现。而大多数发作性ST段压低的患者往往会由于无症状或者症状隐匿而被临床忽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危险的增加具有正相关性[3]。本文旨在分析颈动脉IMT与冠心病缺血性改变和高血压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10例,根据患者的IMT差异,分成对照组(IMT < 1.3 mm,n=101)及研究组(IMT≥1.3 mm,n=109)。研究组男53例,女56例;年龄35~80岁,平均(63.57±14.62)岁;高血压病程11个月至10年,平均(4.37±0.65)年;高血压Ⅰ级45例,高血压Ⅱ级45例,高血压Ⅲ级19例;合并颅内段动脉狭窄39例,合并脑梗死15例,合并糖尿病12例。对照组男50例,女51例;年龄35~80岁,平均(62.75±15.19)岁;高血压病程11个月至10年,平均(4.63±0.72)年;高血压Ⅰ级40例,高血压Ⅱ级42例,高血压Ⅲ级19例;合并颅内段动脉狭窄38例,合并脑梗死14例,合并糖尿病1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2010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均遵从医嘱采取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意识清醒,可以配合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障碍;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 ST-T 改变;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脏瓣膜病;伴心室肥大;甲亢;大面积脑梗死;贫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颈动脉斑块评估:采取迈瑞DC-N2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浅表探头的频率设置为7.5~12 MHz;凸阵探头的频率设置为3.5~5 MHz;在高血压患者的颈部涂抹适量的耦合剂,对患者的颈椎动脉、总动脉、两侧锁骨下动脉以及颈内外动脉开展常规的横切检查和纵切检查,如果IMT≥1.3 mm,表明存在斑块;如果患者的1.0 mm≤IMT<1.3 mm,则表明出现异常的增厚;颈动脉的硬化程度的分级如下:Ⅰ级:患者的内膜增厚和毛糙,反射的回声增强;Ⅱ级:患者的动脉管壁局部增厚,但是IMT小于1.3 mm;Ⅲ级:患者的IMT≥1.3 mm;Ⅳ级:患者的IMT>2.0 mm。冠状动脉评估:采取经桡动脉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大于50 %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率,即表明为阳性。血管狭窄的评估:轻度狭窄:表明狭窄率小于50%;中度狭窄:表明狭窄率为50%~69%;重度狭窄:表明狭窄率大于70%。动态心电图:使用Mortara监测仪开展动态心电检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Ⅱ~Ⅲ房室传导阻滞率、心房颤动率、ST段压低总导联数、ST段偏移伴T波异常率、异常的T波总导联数、ST段易变性率、心绞痛伴ST段压低率以及U波倒置率;不同IMT分级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ST段压低总导联数、心房颤动率、ST段偏移伴T波异常率以及异常的T波总导联数。比较两组缺血性改变的发生情况:心绞痛、心电图ST-T改变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1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情况比较 研究组Ⅱ~Ⅲ房室传导阻滞率8.26%、心房颤动率26.97%、ST段压低总导联数29.54%、ST段偏移伴T波异常率33.94%、异常的T波总导联数8.49%、ST段易变性率32.11%、心绞痛伴ST段压低率6.42%以及U波倒置率7.3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9%、10.89%、23.17%、18.81%、6.13%、17.82%、0.99%、0.99%(P<0.05)。
2.2不同IMT分级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 随着IMT增加,患者ST段压低总导联数、心房颤动率、ST段偏移伴T波异常率以及异常的T波总导联数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不同IMT分级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n(%)]
2.3两组缺血性改变的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发生心绞痛24例(22.02%),心电图ST-T改变31例(28.4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9例(35.78 %);对照组发生心绞痛0例(0.00 %),心电图ST-T改变2例(1.9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1.98 %)。研究组心绞痛率、心电图ST-T改变率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及早检测颈动脉IMT能从尚未发生脑血管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及时筛选出脑血管和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患者,从而有助于预防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和心血管并发症[4]。颈动脉处在皮肤的表浅位置,且具有比较清晰的解剖结构,通过采取超声能对患者的颈动脉IMT进行无创性的检测,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和血管的狭窄程度等临床特征[5]。动脉IMT增加和斑块形成是判断机体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的主要观察指标[6]。目前,颈动脉IMT的增厚与患者血糖以及血脂的代谢紊乱、年龄的增加、长期吸烟史等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紧密相关[7]。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Ⅱ~Ⅲ房室传导阻滞率、心房颤动率、ST段压低总导联数、ST段偏移伴T波异常率、异常的T波总导联数、ST段易变性率、心绞痛伴ST段压低率以及U波倒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IMT的增加,患者ST段压低总导联数、心房颤动率、ST段偏移伴T波异常率以及异常的T波总导联数明显升高(P<0.05)。表明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值与心电图异常情况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即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越高,其异常心电图(ST段压低总导联数、心房颤动率、ST段偏移伴T波异常率以及异常的T波总导联数)的发生率越高。IMT能有效评估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8]。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加,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亦会比较严重。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心绞痛率、心电图ST-T改变率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IMT 增厚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缺血性改变,使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的发生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颈动脉IMT与冠心病缺血性改变和高血压心电图ST-T改变具有相关性,对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