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铁
众所周知,《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人生百态,揭露社会腐朽。在数百个人物形象中,有一类在社会中毫不起眼——丫鬟。她们又叫婢女、丫头,是旧社会有钱人家雇佣的年轻女子。书中贾府里的丫鬟,或是从“外头”买来的,或是“家生”的,或是“转送”来的,但都小心翼翼地迎合、侍奉着各自的主子。当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已进入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然而新《课标》规定的教学课时极其有限,这时有没有必要对丫鬟形象做充分而深入的解读呢?答案是肯定的。就像不能因为时间紧迫拒绝整本书阅读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时间紧迫而放弃了对丫鬟的解读。其必要性可从如下三个角度分析。
其一,从文本来看,丫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成功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并能引发巨大的审美空间。解读丫鬟们的命运遭际,能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别是奴婢制度的罪恶。同时,这些丫鬟绝不是千人一面的类型化存在。她们个性突出,有的稳重,有的轻率;有的刚烈,有的隐忍;有的质朴,有的机巧……可谓千红万艳,各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有些丫鬟还是主人公的重要陪衬和主要情节的推动力量,如贾母的丫鬟鸳鸯、探春的丫鬟待书、林黛玉的丫鬟紫鹃、贾宝玉的丫鬟晴雯、薛宝钗的丫鬟莺儿等等。这些“仆”很好地映射了那些“主”。而小说里的比通灵、宝玉挨打、群芳开夜宴、抄检大观园等事件又大多由丫鬟引起。因此解读丫鬟是理解《红楼梦》文本的重要一环。
其二,从学科素养来看,解读丫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对培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的重大意义已毋庸多言,而这些意义可以在对丫鬟形象的解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丫鬟的吃穿用度、言谈举止、作息起居,都可以用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料。部编新教材里列出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六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其中“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欣赏人物创作的诗词”“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都与人物直接相关,也都与丫鬟相关。这些丫鬟的存在,让《红楼梦》更贴近生活,而我们的很多语文素养就是在品味生活中慢慢提高的。
其三,从读者来看,解读丫鬟有益于高中生阅读心理的引导。阅读《红楼梦》因眼光不同所见也不同,鲁迅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179那么高中生看见了什么呢?他们正值青春期,可能仅关注小说中两三个主人公,“想入非非”,潜意识里把自己想象成“宝玉”“宝钗”“黛玉”都有可能。这些“宝粉”“钗粉”“黛粉”们忽略小说的次要人物,不利于他们文本解读能力的扎实提高。正确而充分地解读丫鬟,有助于他们在阅读小说时视野更加开阔,态度更加客观,心思更加缜密。
那么,如何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解读丫鬟形象呢?
据统计,《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丫鬟有七十余个,无名无姓的更多。小说中贯穿主要情节的重要丫鬟大多都伴随着她们主人们的出场,而在小说的前八回先后亮相了。如第三回黛玉进贾府时,介绍了雪雁、紫鹃、袭人;第七回周瑞在贾府送了一圈宫花,介绍了莺儿、香菱、司棋、待书、入画等。由于主仆众多,我们阅读时,一开始可能不太在意她们的名字,然而作者下一次提到她们时,一般不会再重复她们的从属关系。直到二十九回众丫鬟和主人们一起去“祷福”时,才将她们中的大部分逐一点了个名。而人物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言行举止,为了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和形象解读的准确性,在丫鬟出场时就应弄清人物的姓名及主仆关系。
绘制主子丫鬟关系图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梳理《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辅书乃至教科书上都有现成的资料。笔者认为,在阅读之前,让学生一下子识记这些人物姓名与关系,实在艰难而枯燥。曹雪芹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一般都会先交代清楚人物关系,所以梳理人物关系应当也可以与学生自己真实的阅读相伴而行。这样做,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见到新教材上对人物关系的梳理只列任务,不供资料。主子丫鬟关系图的绘制也应当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其形式不拘一格。如
《红楼梦》主子丫鬟关系简图
这里需要留意的是,很多丫鬟不止一个名子,她们的原名以及后来改名有时给阅读带来一些障碍,而其中寄寓的意思更值得我们深思。如甄英莲被拐卖后,来到薛家,起初被薛宝钗改为“香菱”,时常被叫做“呆香菱”,后来又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些反映了她一生“真应怜”的悲惨遭遇。贾府中林红玉原是林之孝的女儿,入了大观园做丫鬟,被改名为小红,那是因为避讳宝玉、黛玉。其他丫鬟的改名也都各有原委,如珍珠改名袭人,鹦哥改名紫鹃,芸香改名蕙香再改为四儿,芳官改名耶律雄奴等等。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人物的言行与品性一表一里,息息相关。虽然丫鬟们地位不高,但在小说中也有自己的言语与行动的空间。她们的言行不但展现了各自的性格,而且还可能关联到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事件,从而汇聚到“多层面的网状复合”式的情节结构中。恩格斯说:“我觉得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2]558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红楼梦》情节性不强”的错误认识,在指导学生赏析丫鬟的性格时,把梳理小说中与她们密切相关的情节及其言行举止当作主要的途径。
小说中的丫鬟们端茶递饭、传话送信、理妆整衣、陪玩取乐,是常有的事。但每个丫鬟做的事情差别很大,她们的品性也不相同:有的呆,有的精,有的任劳任怨,有的像个“副小姐”……作者对她们的用笔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具体解读某个丫鬟时,可以先从回目中去寻找相关的情节内容,再做分析与补充。如解读晴雯时,从回目中可以发现与之相关的情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31 回)、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第51 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52 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第77回)。从晴雯的言行举止可以分析出她俊俏风流、心灵手巧、随意任性、争强好胜、倔强不屈的性格。除此之外,在第74回“抄检大观园”中,晴雯被骂、锁箱倒箱的事件,不但表现了她自己刚直锋利的性格,还与其他丫鬟形成了对照,并推动了主要情节的发展。
在理情节时,对于傻大姐、待书、坠儿等戏分不多的丫鬟,比较容易;而对于袭人、平儿、鸳鸯等起到“行动元”作用的丫鬟,就会遇到麻烦。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取舍,增强人物“角色”的意识。如袭人在小说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丫鬟,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她和贾宝玉、王夫人、晴雯等人之间的事件,分析出她“贤惠能干”“待人和善”“处事周全”的品性,而不能事无巨细地去搜罗阐释。除了作“一人多事”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作“一事多人”的比较分析。这样的情节有不少,如“坠儿被撵”“嗔莺咤燕”“抄检大观园”“群芳开夜宴”等等。
一般而言,我们阅读小说,没读到最后,是不能准确地知道人物的命运遭际的。但《红楼梦》这部小说却在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只是我们可能起初并未察觉。当我们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各类人物与四大家族的结局似乎都能在书中找到些“依据”。解读丫鬟们的形象,也应注意到这一点。一些重要丫鬟的命运在书中曾做过多次暗示,其中有两类韵文妙语内涵丰富,我们在指导学生研读文本时,可从中窥探一二。
首先,人物判词及花签。第五回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副册及又副册中,就有香菱、晴雯、袭人的判词。她们的姓名隐含其中:“一茎香”“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她们的品性及命运也有所揭示:“香魂返故乡”“寿夭”“优伶有福”。读完全书,反观开篇这几首判词,便能对号入座,深敬曹公构思用语之妙。“抽花签”出现在第六十三回中,在八个丫鬟为宝玉集资筹办的寿辰晚宴上,麝月、袭人、香菱各抽到了一支花签。花签上引用的是古人的诗句,却另有隐喻。如“武陵别景,桃红又是一年春”暗示袭人最后离开贾府。这些花签又共同呼应了第五回“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寓意。我们教学时,可让学生将所有判词及花签附诗分类汇集,纵向思考,横向比较,窥其命运。
其次,人物所作诗词。对于《红楼梦》里人物命运的暗示,蔡义江先生曾这样论断:“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外,小说人物平日风庭月榭、咏柳吟花的诗歌又如何呢?我们说,它也常常是‘诗谶式’的。”[3]7小说中宝玉和小姐们创作的诗词很多,有不少暗示其各自的命运。而香菱竟也创作了三首与其才华相合的咏月诗。第三首不但艺术精湛,而且借月写人,暗示出她的身世命运。“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名为叹月,实则悲己。此外,在小说第二十八回,蒋玉菡作了女儿行酒令,其“悲”“愁”“喜”“乐”四句与引用的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实际上隐含着袭人未来的归宿,亦可与判词相佐证。而最能概括丫鬟一生的命运的要数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它是书中所有诗词歌赋中最长的一篇,构思奇特,意象绚丽,感情充沛,是宝玉对晴雯一生的总结与哀悼。这些诗词歌赋对小说情节发展没有多少直接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初读时常常会忽略甚至直接跳过去,这也很正常。而深入研读丫鬟们的命运时,却大有揣摩品味它们的必要。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多人对《红楼梦》里的人事津津乐道。《红楼梦》阅读教学不能离开这种土壤,否则就会蜕变成阳春白雪或是先生的说讲,缺少生命力。丫鬟形象的解读固然需要从文本中挖掘,然而仅是阅读,缺少自己的思考与评论,无法领悟她们人生的悲剧意蕴,也就无法认清她们形象的典型性与时代性。阅读与表达是相辅相承的。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4]42读了之后,就要写;写不下去,再去读。我们在学生阅读了《红楼梦》之后,让学生对书中丫鬟进行评论或作小传,这既使得学生对她们的解读更进一层,也收获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些反馈,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测评激励机制。
中学生普遍怕写作文,让学生给丫鬟形象作评写传,需要合理的任务驱动与真实的情境创设这两方面的孵化。如举办以“我最喜欢的丫鬟”为主题的《红楼梦》读书交流会,编订《红楼梦》校本课程教材,组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征文活动等等。通过写丫鬟小传,学生逐渐地达到对丫鬟形象的全面把握。笔者还收来一些学生关于丫鬟形象的评论文章和文学作品,如《开在大观园的芙蓉花——晴雯:浊世的反叛者》《那场“风花雪月”的梦》《又见芙蓉》等等。通过写评论与创作,学生穿越时代,反观当下,深化了对丫鬟人生的理解,使得文学反映人生、滋养人生的目的得以真正的实现。
《红楼梦》里面的丫鬟是作者倾心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一部分,她们当中也有不少进入了大观园的“女儿国”。这些丫鬟的形象内涵丰富,对她们的解读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会形成其他人物形象解读的方法参照。有一个老问题依然值得注意:在对小说的研讨与再创作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作出了新奇甚至可能与作者本意不一致的解读,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我们不能学书中的贾政,对学生粗暴地当头棒喝。詹丹先生就提出“同情式”与“质疑式”两种阅读小说的方式,从社会的角度质疑了曹雪芹的“女性命运无常”“幸福是侥幸”的观念[5]。如果我们也能教自己的学生深入小说文本,并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辨析,那么他们阅读小说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扎实而稳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