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写作专题二次开发的实践探索

2022-11-28 03:31张晓勋
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演讲稿写作者身份

□ 张晓勋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现在很多学校几乎放弃作文课,只有临考前的应试作文训练,写作教学溃不成军。为改变这一状况,加强写作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地练习写作,新教材设计了相对独立的写作教学序列”[1]10。综观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写作专题贯穿了高一高二学段,覆盖了常见文体,在横向的读写结合上和纵向的写作序列上有很大的突破,值得一线教师研究、实践并进一步开发使用。

一、统编教材写作专题

教材单元写作专题论述类第一单元文学类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七单元人文主题青春激扬劳动光荣生命的诗意学习之道自然情怀中华文明之光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学写文学短评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述类文学类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单元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论述类论述类学写诗歌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探索与创新使命与抱负观察与批判文学类写演讲稿叙事要引人入胜第六单元文体类别实用类文学类

第七单元实用类论述类第八单元第一单元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第三单元第一单元论述类学写小小说尝试写驳论文深化理性思考学写申论选择性必修中册语言的锤炼审题与立意论述类文学类/论述类选择性必修下册不朽的红楼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整本书阅读责任与担当伟大的复兴百家争鸣多样的文化逻辑思维理论的价值丰富的心灵时代镜像至情至性求真务实第四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学写综述如何论证材料的积累与运用第四单元说真话,抒真情文学类文章修改文学类/论述类

整体来说,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写作专题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读写结合

每个写作专题都附录在“单元研习任务”之后,具体举例都紧扣该单元的课文和学习要点,和对应的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教材意图打通写作和阅读的壁垒,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写作、开展写作,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二)自成体系

写作专题囊括了文学类(记叙文、诗歌等)、论述类(议论文)、实用类(综述、演讲稿等)等高中常见常考文体,基本覆盖了写作全流程,可以说是相当完整,自成一体,同时也遵循了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体现学理上的梯度。

(三)言简意赅

每个写作专题篇幅短小,基本上以总分结构分几个段落,几百字,一般不超过一千字。如“叙事要引人入胜”专题,分别从“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等多个方面阐述,语言简洁,点到即止。

二、写作专题二次开发的原则

温儒敏教授指出:“多数单元后面附加有一个用仿宋体排列的写作专题知识讲解,是‘方法性知识’,配合写作课的,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老师可以借此发挥,把写作课安排好。”[1]怎样将写作专题二次开发,使写作指导更加贴近学生,更有操作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着眼于学生

指导学生写作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自主、文从字顺地完成各种情境要求下的写作任务,因此,我们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写作指导不是为了完整呈现教师在写作学上的所有知识、全部技巧,而是从学生的角度,针对学生在相应年龄层次、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对写作专题增删调补,化“要你写”为“我要写”,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引导学生突破写作瓶颈,稳步提升写作水平。

(二)着力于程序

高中生已经有多年的阅读和写作的经验,一般都清楚什么样的作文才称得上好作文,只是自己未必能够写出来而已。有效的写作指导,不能停留在讲述“陈述性知识”层面,把学生心知肚明的好文章标准重述一次,也不能止步于讲述“方法性知识”层面,方法虽有一定的指导性,但要打通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进一步上升到“程序性知识”层面,让学生建构程序性的言语能力,掌握行之有效的写作程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步一步地完成写作任务。

(三)着手于运用

写作是综合性的言语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实用的写作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始终是苍白无力的。我们不能只是罗列写作技巧或写作程序,而应该和具体的写作任务相搭配,要求学生在了解程序性知识后,落笔写作,我们再加以分析点拨,甚至捉刀修改,示范升格,再推进到下一个写作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进。

三、写作专题二次开发的具体实践

(一)合理补充调整内容,完善写作序列

按照写作流程重组还原后,教材写作专题序列可以呈现为“审题—立意—写作—修改”,这其实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前提,缺少阅读的积淀,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读写结合的编写理念下,教材有意以对应单元的文章为例,解说写作技巧,却没有设置专题,讲解阅读之于写作的价值,如展示如何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为写作服务。

于是,应在教材“审题—立意—写作—修改”写作序列之中,补充了一个写作流程在“审题”之先的专题——素材积累,方法名称从成语“量入为出”化用而来,为“量出为入”法,意思是要从写作的需要出发,想清楚自己缺乏哪些方面、领域、维度的素材,有的放矢,按图索骥,从教材文本、课外文本乃至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搭建专属于自己的素材资源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为有米之炊。如以下素材积累表格所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积累相对完备的素材。如表1所示。

表1 层面+维度

(二)创造运用四字成语,概括写作方法

从增强写作指导的操作性角度考虑,笔者给教材的写作专题编写若干份写作学案,每份学案都围绕一种最核心、最关键的写作方法来编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可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或四字短语)命名。相关理论知识太晦涩枯燥,但成语相对鲜活、简单,容易理解。在保留成语原本内涵的同时,也不排除对原意略作调整变通,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使用。如下表:

教材写作专题方法内涵“学写诗歌”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根据情感表达,提炼出核心意象,扩写为主题句,反复渲染,重章叠唱。“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唱三叹”“化敌为友”“意在笔先”“提纲挈领”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专题内容诗歌在情感、意象、韵律、语言等方面有独特的文体要求。阐述观点前,首先得把观点想清楚,“想”是“写”的前提。客观分析他人观点,适当吸收他人观点中的合理之处。通过列提纲,梳理观点。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行文结构(并列式、层进式)演讲稿要分析听众,主题要鲜明,针对听众讲究语言技巧。“量体裁衣”“设身处地”“鼎足而三”“写演讲稿”“如何论证”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画龙点睛”作文学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酝酿成熟写作主题,才开始写第一个字。找到“敌方”观点之中的可取之处,或化为己有,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敌”变为“友”。通过逆向还原范文提纲、顺向仿写作文提纲、正向拟写作文提纲三个步骤,培养列提纲的意识和能力。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三个合理、合序的分论点根据作文要求设置好写作者和受众的身份,并分析具体的活动场域、核心的议题场域。指通过知“体”、量“体”、裁“衣”、成“衣”等四个步骤,按照论点之“体”,把素材剪裁成贴身之“衣”,使之成为切合论点的论据。在论据表述之后,因势利导,“画龙点睛”,对论据进行精当的议论分析。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审题“审题与 立意”“庖丁解牛”立意“具体而微”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尝试写驳论文”“左右互搏”作文审题中,“庖丁解牛”指通过“目无全牛”、“因其固然”、“切中肯綮”等三个步骤,层层分解作文材料,解读作文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准确找出并解读任务指令。把审题所得的信息浓缩在一个较长的复句中。通过以退为进、立而破之、殊途同归等方法,使作文更加严密,更有思辨性。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学写申论”从 论点、论据、论证等角度反驳某种观点。针对给定的背景材料,归纳其观点,分析其中反映的问题,然后自选角度写文章。“纵横捭阖”从纵、横、捭、阖等四个维度搭建申论框架。

以上为实践探索的作文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成语为写作方法名称,不是作为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作为写作方法的聚焦呈现,学生记住成语的4个字,以之为切入点,顺藤摸瓜,容易记住该方法的内涵、外延,并由“知”到“会”,由“会”到“能”,进而养成程序性的写作能力。

(三)重视写作过程指导,养成写作程序

写作指导,要主动介入到学生的写作过程,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写作过程的具体若干个步骤的问题,才能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对于必修下册写作专题“写演讲稿”,笔者通过“设身处地”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文体要求,感知并实践写作程序,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写作包括演讲稿在内的实用性文章。以下简要展示“设身处地”法的教学思路:

环节一:阐释方法

1.“设身”

“设身”,指设置好写作者和受众的身份,并完成双方互动的交际任务。

(1)写作者身份

作文材料往往用具体的文字,要求写作者以情境中的某种身份行文。如2019年全国2卷,写作者的身份被设置为1919年、1949年等五个时期的青年学生当事人。我们要代入写作者身份,置身于特定情境进行写作。

(2)受众身份

受众是写作中预设的明确或潜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是读者(如一般文章、书信等),也可以是听众(如演讲稿、发言稿、辩论稿、广播稿等)。新材料作文,一般没有明确的受众身份要求,但情境任务型作文,往往要求我们有明确的“受众意识”,不能自说自话,要根据预设的受众身份,因人而异,适当调整写作内容、行文方式、叙述口吻。如2019年全国1卷,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受众是本校同学,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受众身份,联系其生活经历、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能更有说服力。

(3)交际目的

写作者身份和受众身份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写作者要通过言语表达,实现和受众之间的交际目的。2020 年全国2 卷作文题中,写作者是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受众是论坛上的其他国家青年代表,根据作文材料中“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表述可知,此特定情境的交际目的,是阐述世界各国青年,要齐心协力,共创社会美好未来的观点。

2.“处地”

“处地”,指写作者要代入情境角色,身临其境,置身具体的活动场域,并在核心的议题场域中集中开展讨论。

(1)“实地”——具体的活动场域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高中生的写作要求,是“熟悉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写作常识,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2]24。

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我们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选择恰当的语体和文体,开展情境交际活动。近年高考作文题,往往有明确的实用文体要求,如2019 年全国1 卷和2020 年全国2卷,都要求写一篇演讲稿;2020 年全国1 卷,要求写一篇发言稿;2020年全国3卷,要求写一封信……学生应该掌握常见实用文体的格式要求、文体规范:

文体演讲稿格式要求标题+日期+称谓+正文(开头、主体、结语)写作要求具有针对性、条理性、身份感、对话感、现场感

书信情感真挚,叙议结合观后感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辩论稿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倡议书称呼+问候语+正文+结束语+落款概述内容+选准角度,展开议论+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总结表明己方观点+界定论题概念+提出比较的标准+围绕若干个方面论证己方观点+从不同角度反驳对方观点+再次重申观点,升华论题标题+称呼+正文(倡议的背景、原因或目的、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结尾+落款格式规范,层次分明,有号召力

(2)“虚地”——集中的议题场域

具体的活动场域是显性的,相对容易操作;而作文情境设置的议题场域,相对抽象,考查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力、更高难度的分析能力。我们要力争先找出情境的中心议题,然后审读其外延和内涵,并保证行文内容聚焦于此。

如2020 年全国3 卷作文题,我们首先要找出中心议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然后咬文嚼字,逐个要素进行分析:“如何”要求阐述画好像的手法、途径,“为自己”指明画像的对象,“画好像”则要求把自画像画好,并指出“好”在哪些地方。总之,整篇文章要围绕“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行文,不能脱离情境范围。

环节二:实践运用

1.审读情境

我们在审读作文情境时,要“设身处地”,分析情境提供的写作者身份、受众身份、具体的活动场域、核心的议题场域,并据此拟写出中心论点句。如对于2019年全国2卷作文题,我们可以这样审读任务情境:

设身 处地作者身份受众身份交际目的文体、格式议题、内涵中心观点句五四运动青年学生集会上的学生演讲者五四运动中参加集会的青年学生们唤醒青年学生救亡图存的意识,表达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号召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爱国革命运动演讲稿格式:标题+日期+称谓+正文(开头、主体、结语);要具有针对性、条理性、鼓动性、身份感、对话感、现场感1919 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应该将时代感召、国家命运前途和自身的责任感有机结合,和祖国、民族共呼吸、共命运(示例)在民族存亡之际,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挺身而出,勇担时代责任!

2.构建情境

审读出情境要素后,在行文中该用怎样的写作技巧来构建情境,落实好“设身”、“处地”的相关要点呢?

(1)“设身”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表明写作者身份,适当强调受众身份(训练题:2020年全国2卷作文题)

②用对话、呼告的手法,和受众进行互动(训练题:2019年全国2卷作文题)

③写作者设身处地,为受众解难释疑(训练题:2020年全国3卷作文题)

(2)“处地”的写作技巧

①严格落实文体格式要求,并巧妙地将某些格式和主题表达联系起来(训练题:2019 年全国1 卷作文题)

②结构上思路清晰,内容上反复点题扣题(训练题:2020年全国1卷作文题)

(四)整合学习任务群,深化写作内容

统编教材写作专题在编排上以任务群为导向,而在18 个学习任务群中,绝大多数都有写作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写作训练和学习任务群进行整合,深化写作内容。如“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等多个论述文写作专题对应的学习任务群都是“思辨性阅读与写作”,这反映出在论述文写作中,思辨性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考查要求。因此,我们在开发论述文其他写作专题时,可以大胆整合,一以贯之,渗透“思辨性”的学习任务。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在开发“尝试写驳论文”写作专题时,就有意和“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联系起来,以下简要展示“左右互搏”法的教学思路:

环节一:阐释方法

以自己为正方,针对虚拟或现实中的反方,通过以退为进、立而破之、殊途同归等方法,使作文有思辨性。

环节二:实践运用

1.以退为进

“左右互搏”式写作,在正反方两个维度的论辩过程中,如果咄咄逼人,狂轰滥炸,一来未必客观辩证,二来激发反方的更大抵触,未必能够令人信服。因此,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以退为进,先把拳头往回收一下(“退”),继而挥拳前击(“进”),才能以更大的力量,制敌致胜。

2.立而破之

“左右互搏”,是一个出招接招、如此往复的动态过程,同理,作文也要展示思辨、论辩的言语过程,正方和反方的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恰恰是论述精华所在。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主动设想反方观点,设立好箭靶,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驳斥,驳斥其论点、论据或论证皆可,然后,还可以进一步设想反方的反驳,自己再对此进行驳斥。这样,不仅可丰富文章内容,还可扩展深化文章的主题,让论证的思维更加全面严密。

3.殊途同归

“左右互搏”,并不是要斗个你死我活,而是在攻守趋退之间,享受武学的乐趣;写作过程中,正方和反方的交锋,实则也会经历“正—反—合”三个阶段。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一切发展过程都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发展的起点,即“正题”;二、对立面的显现或分化,即“反题”;三、“正反”二者的统一,即“合题”,而合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把正反两个阶段的某些特点或积极因素在更高的层面统一起来。

情境任务型作文往往围绕富有争议的核心事件展开论述,文末一般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在经历以退为进(“正”)、立而破之(“反”)这两个阶段后,我们的观点基本阐释明确,也有了一定的胜利面,但反方的部分观点,也许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所以在最后“合”的部分,也应该根据反方的诉求,有所回应,进行调整。

总之,作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的重要性不管怎样强调也不为过。我们应该以高中统编版作文专题为抓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开发作文专题,梳理序列,补充内容,完善体系,强调写法,细化程序,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进而养成有操作性的写作程序,构建“积累—审题—立意—写作—修改”全流程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演讲稿写作者身份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怎样写好演讲稿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消失的演讲稿
写作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