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校本化实施策略*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为例

2022-11-28 03:31朱唐林朱再枝
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乡评价生活

□ 朱唐林 朱再枝

“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在统编教材必修阶段涉及的内容是必修上册的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该任务群的学习主要依托“家乡文化生活”,重在引导学生对当代家乡文化的“认识”与“参与”,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验性、地域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但是,教材的开放性、灵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的随意性、走过场,笔者觉得这样的编排设计是统编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其目的在于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和发展的需要。上海市特级教师宋林飞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一个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意志下,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遵循课程形态转换规律与学习规律,充分关注校情、班情、学情,对课程作调适、对课堂作创生,让每个学生获得与之相适合的学习活动。”[1]本文基于笔者家乡安徽安庆的地域文化特色,以统编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单元教学为例,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探究“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校本化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践途径。

一、国家课程目标弹性落地

温儒敏教授明确指出:“新教材提倡的是学习任务群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要先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然后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2]。教师在教授“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时,应紧扣课程目标和单元核心任务,灵活安排、积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如何使该任务群的宗旨与课程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学情的基础上,聚焦家乡文化生活,灵活安排设计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整合当地教学资源,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落实本任务群的课程学习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验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崔允漷教授对“大单元教学”是这样理解的:“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3]具体到“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这就是一个“微课程”。我们应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课程理念和本单元的单元核心任务,以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来达成学习目标,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家课程目标相对比较宽泛,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分解细化,使之落地”[4],各个地区和学校应紧扣国家课程目标,同时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确保国家课程目标弹性落地。基于此,本单元的教学可安排设计三个进阶式的项目学习活动,来分步达成国家课程目标,同时彰显校本特色。

第一项学习活动是“记录家乡文化生活”。家乡文化可以视为我们每个生命个体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家乡有着许多有影响力的人、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民情风俗等,这些都已成为家乡的文化记忆与文化标签,是我们每个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根溯源,近距离走进和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内心深处激活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记忆,在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中厚植家乡文化基因。

第二项学习活动是“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通过第一项学习活动“记录家乡文化生活”,学生走进了家乡的历史,“耳濡”“目染”了家乡文化的过去。在此基础上,开展本项学习活动“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指向当下,促使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与家乡文化生活的现实情况“同频共振”,进一步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思考家乡文化生活的变化和原因,进而探究个人的成长与家乡文化生活的关系。

第三项学习活动是“我为家乡文化生活繁荣献一计”。学生在前两项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有关家乡文化生活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家乡文化生活有自己的深刻认识与独特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感知文化困境中激发现实干预意识,能思考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家乡文化生活的繁荣支招献计。

二、活动实施因地因校制宜

学者戴晓娥认为:“以学习活动为取向的课程实施,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强调其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交互以及在多元对话中的主动建构。”[5]教师要整合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灵活实施安排进阶式的项目学习活动。在设计学习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统筹规划,创设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确定活动对象,设定活动目标,创新学习(活动)方式,展示分享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要因地、因校制宜,设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让国家课程在校本化的过程中真正彰显区域、学校特色。

再以“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安排的三个项目式学习活动各有侧重,在素养目标上呈现进阶式的特点。第一项学习活动聚焦过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和物,感受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第二项学习活动指向现在,意在要求学生深入调研,感受家乡文化的时代气息,思考家乡文化对个人、社会的影响;第三项学习活动放眼未来,旨在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这三项学习活动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在实施时应该环环相扣、逐层推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杨小微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开发从总体上讲是发现和开掘更适宜的资源、探寻更合理的呈现方式,这种开发过程,与以往对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或依纲实施相比,既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也有更大的协商余地。”[6]这也启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区域特点、校情、学情,灵活设计进阶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实践活动1:记录家乡文化生活

(1)对象的确定

教师可先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了解班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家乡的人与物有哪些,理由分别是什么。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家乡文化特色进行适当的补充,然后对本次准备调查、访谈、记录的对象进行分类,整理出有代表性的、有探究价值的记录、调查对象。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结合安庆的地方文化特色,最终筛选出以下六个对象为家乡文化生活的代表对象:邓稼先、陈独秀、桐城派作家、黄梅戏、安庆名山(天柱山)、胡玉美蚕豆辣酱。全班学生对记录对象进行意愿选择,教师再优化重组,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项目学习活动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记录、调查家乡的一种文化对象。

(2)目标的设定

教师在组织这项学习活动时,要对每个小组全体参与调查的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他们拟定活动计划,设定活动目标。记录、调查的对象不同,活动目标应有差异。记录对象是历史名人,比如邓稼先、陈独秀、桐城派作家,要调查清楚人物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科学评价他们在历史上和当下对家乡乃至国家的贡献或影响,可尝试从家乡文化影响力、精神成长引领力、家乡文化建设贡献力等角度去探究。记录对象是地方传统戏曲,比如黄梅戏,要全面了解其起源、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代表性的演员、优秀剧目、保护现状、文化意义等。记录对象是家乡风景名胜,如安庆名山天柱山,要考察其地理位置、地质与地貌特征、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等。记录对象是家乡特产,比如胡玉美蚕豆辣酱,要关注其历史来源、制作工序、食品特点、发展现状、文化价值等。

(3)活动的方式

开展活动的方式要结合记录、调查的对象特点还有校情和学情,灵活设计实施,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或去本地博物馆、档案馆和地方志办公室查阅相关资料;可以选择特定的代表性的人物作为访谈对象,精心设计访谈问题,拟写访谈提纲,灵活运用一定的访谈技巧,获得有关记录、调查对象的丰富资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历史遗迹,参观家乡特产的制作车间,学习、聆听地方传统戏曲,在与家乡文化生活近距离的接触中去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依托各个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研学旅行活动或者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等途径灵活实施。笔者所在的学校,语文组老师在充分调研校情和学情的基础上开发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安庆名山与文化》等,为此,笔者在教学时试着将“记录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学习活动与本校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这也成为笔者申报的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项目编号:JK18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4)成果与交流

学生在前期调查、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整理相关材料,每个学习小组都要撰写家乡人物志或者风物志。如果是撰写人物志,要对人物的人生经历、主要事迹记叙详实,重点论述该人物在历史上对家乡的贡献和影响,尤其突出其在当下和未来对家乡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也可陈述自己在这次调查访谈过程中的思考与发现。如果是撰写风物志,要对风物的来源、历史、特色、发展与保护现状、文化与历史价值进行重点论述。在叙述过程中,要体现家乡地域特色,语言要尽量精准、简洁,在字里行间有机融入自己对家乡的认同与思考。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在班级交流此次调查访谈的收获,可以制作ppt,用幻灯片的形式在班级讲解交流,也可以采用图片配以文字介绍的形式在班级或者学校宣传栏加以展示,还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形式在班级网上空间或学校网站展示。

学习实践活动2: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

(1)调查对象

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应该结合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特点,细化为不同的主题,确定不同的调查对象。笔者在征询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安庆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以下四个主题作为调查对象:家乡图书馆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查、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方式调查、家乡文化习俗演变情况调查。全班学生对以上调查对象(主题)进行意愿选择,教师再优化重组,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活动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负责其中一个主题的调查研究。

(2)调查目标

在开展这项学习活动前,教师要对每个项目学习小组进行培训指导,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人作为本次学习活动的组长,全权负责本次的调查活动。组长要合理安排好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每个小组要确立调查重点与目标。调查对象不同,调查的目标亦不同。具体来说,调查对象是家乡图书馆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的目标可以设定为藏书数量有多少,品种是否齐全,现有藏书能否满足当地人们的借阅需求,最受欢迎的书籍和最不受欢迎的书籍分别是哪些,借阅书籍的人群对象研究、人们对家乡图书馆的藏书与借阅情况的意见等,还要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原因,思考对策。调查对象是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学生可以选择徐锡麟纪念馆的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调查(徐锡麟纪念馆坐落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安庆市第二中学校园内),调查的目标可以设定为徐锡麟纪念馆的修缮和保护情况、纪念馆内留存的珍贵资料保存情况、纪念馆的开放与接待游客情况,徐锡麟烈士的精神品格对安庆市民尤其是对安庆二中学生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3)调查方式

学生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的方法要依据调查对象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运用网上查阅、调查问卷、实地参观和考察、文献调查、专题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调查前要做好规划设计,确定重点,心中有数。调查时要认真观察思考,做好相关记录,保留好第一手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等)。调查后要对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因为调查所获取的资料比较驳杂、零散,最好采用图表的形式进行记录整理,在图表旁边加以文字进行说明总结,这样会更直观清晰。

(4)调研成果

学生以项目学习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相关调查资料,每个学习小组都要将调研成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撰写调查报告要写清楚标题、调查目标与背景、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分析与结论、调查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参与调查的人员等。最后,教师还要在班级召开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调研成果分享会,每个项目学习小组将调查成果在班级以多种形式分享交流,可以在班级集中口头交流调查感悟,也可将书面调查报告粘贴在班级“学习园地”,还可以将调查报告上传到“班级网上学习空间”,进行展示交流。

学习实践活动3:我为家乡文化生活繁荣献一计

学生所提建议要基于对区域文化生活和对家乡当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深切理解,从家乡文化生活的现状出发,旨在提倡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风尚,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要有利于家乡文化的长远发展与繁荣。

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对安庆市地方传统戏曲黄梅戏的相关记录和调查为例加以说明。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在开展“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方式调查”中发现,安庆市有很多市民的业余文化活动方式是去公园或在社区唱戏、听戏,但学生在调查中也发现经常去公园或在社区唱戏、听戏的,去戏院观戏的都是以老年人居多,有时偶尔也有一些中年人,但青年人非常少。为此,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受众对象现状调查”,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进行人数相对均衡化的调查研究,利用访谈和专题座谈等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安庆黄梅戏的保护现状、发展思路、在新时代中如何有效传承黄梅戏文化等问题的看法。学生整理调查资料,撰写了“关于安庆市地方戏曲黄梅戏艺术受众对象现状的调查报告”,在调查中,学生发现安庆市地方戏曲黄梅戏传播面临受众年龄断层、区域割裂等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新时代如何传承黄梅戏文化,尤其是如何让现在的中小学生传承家乡的传统戏曲文化。最终,学生也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要常态化组织“黄梅戏进社区”“黄梅戏进校园”等活动,经常开展“校园黄梅戏表演比赛”“社区黄梅戏选秀”等活动,将黄梅戏这张家乡文化名片植入每个家乡人的内心。

学生的建议可以是口头的建议,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建议书面化,写成建议书。建议书的对象应该是家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建议书除了要拟写《关于xxx的建议(书)》这样的醒目标题,还要写清楚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如何实施、实施的可行性等等,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规范。

在此项学习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我为家乡文化生活繁荣献一计——金点子交流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金点子”(对家乡文化生活繁荣的建议)在班级以多种方式交流,可以是口头陈述,也可以是书面展示,还可以上传到班级的网络空间进行网络展示,最后班级学生投票选出最亮的“金点子”。

三、评价考核立足校情学情

评价考核作为大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充分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评价考核是衡量“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校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活动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教师要根据区域特点、学校实际情况和本任务群学习活动的特点,制定科学客观的评价考核标准。具体到“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评价,评价考核既是对“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诊断,同时也是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科学依据,最终实现依“评”拨“教”,依“评”导“学”。在具体实施评价考核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实施语文课程的依据,同时也是检验语文课程实施效果的客观标准。针对“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安排的三项项目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品质进行全面衡量,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内在四个维度的发展和提升情况。教师还要通过评价考核引导学生善于学习,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单一的评价主体局限性太明显,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在评价考核时,教师要积极尝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参与课程的评价。考虑到本单元的学习活动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这其中有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事先制定相关标准,侧重从本次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所承担的工作量、贡献力等方面多角度评价。

(三)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想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情况,需要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合作交流、方法策略等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取得的可视化成果,如学生撰写的风物志、人物志、调查报告、有关家乡文化生活繁荣的“金点子”(建议书)、自我反思等。

评价考核要立足本校的校情学情,笔者在“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旨在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家乡文化生活”学生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其中的形成性评价采取项目学习小组成员自评、组内互评为主,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为主,学习小组成员自评,组内互评、其他小组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明白:“评价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学习的加油站,是在反思中的学习。这种具备真实性、过程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评价工具,使评价过程也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自主性,提升理性思考当代文化现象的自觉性”[7]。

李卫东认为“大单元教学是以语文学科大概念为统领的、以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单元整体教学”[8]。教师在组织实施“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教学时,要在尊重国家课程意志的前提下,从大单元教学的视域出发,重组优化教学内容与资源,设定单元教学目标,以“当代文化生活(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大概念为统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取向,以项目学习活动为载体,以情境式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把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链接起来,大胆尝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教师统筹策划进阶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中厚植家乡文化基因,在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从而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家乡评价生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夏天的家乡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