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 英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该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累探索经验,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可见,材料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适宜的材料,为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大班“吹泡泡”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三次操作材料。在第一次操作中,幼儿探索运用不同材料吹泡泡。教师提供了纽扣、钥匙、窗纱、电线、树叶5 种操作材料。其中,纽扣、钥匙、窗纱都是能吹出泡泡的,而电线、树叶是不能吹出泡泡的。幼儿通过对比能吹出泡泡和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后发现:带有洞洞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没有洞洞的材料吹不出泡泡;在第二次操作中,幼儿探索让电线、树叶吹出泡泡。教师仅提供第一次操作时未能吹出泡泡的电线和树叶,让幼儿探索是否能让这两种材料吹出泡泡。这一次的材料提供,带给幼儿挑战。面对挑战,有的幼儿将树叶卷成一个小喇叭状,有的幼儿将电线圈成圆形,有的将电线卷成眼镜状……幼儿动手动脑,通过卷、折、圈等,将树叶、电线变成有洞的材料;在第三次操作中,幼儿探索时借助工具,让电线、树叶吹出更多泡泡。教师提供了铅笔、剪刀、打孔机等辅助工具。幼儿借助辅助材料,通过卷、压、剪,使树叶、电线呈现多个洞洞,从而同时吹出多个泡泡。教师精心准备了操作材料,使幼儿在一次次操作中不断面对挑战,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积累了操作经验。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幼儿对事物的兴趣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的兴趣往往是比较短暂的。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用心设置提问环节,引导、推动幼儿不断探究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例如,在大班“有趣的影子”科学活动中,教师在第一环节和幼儿进行有关影子的经验交流。
师: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特点?
幼儿:我走到哪里,影子就跟我走到哪里。
师:哦,影子会跟着我们做动作。我们做什么,它也做什么。
幼儿:我跳一跳,影子也跳一跳。我跑,它也跑。
师:影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幼儿:有太阳的时候会出现。
师:除了有太阳的时候会出现,还有什么时候也会出现?
幼儿:晚上开灯时也有影子。
师:原来要有光照着才会出现影子,没有光就没有影子。
幼儿:电筒光照着时也会有影子。
在第一环节,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提问、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对影子的经验,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在第二环节,教师出示了两张有眼睛的兔子影子图片,启发幼儿猜想。
师:仔细观察,这两只兔子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幼儿:一个影子上兔子的眼睛是白色的,另一个没有白色的影子。
师:刚才,我们看到影子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只兔子影子的眼睛是白色的呢?
在第三环节,教师进行了实验验证。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贴眼睛后无法在影子上看到眼睛,给头饰剪个小洞后就能看见呢?
幼儿:“因为剪了小洞以后,光从洞里钻过去,所以会有影子。”
在三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如比较式提问、推论式提问、追问等,不断将问题抛给幼儿,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幼儿有时会因为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原因,在探究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致使探究活动无法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大班“吹泡泡”科学活动第二环节,一名幼儿将树叶的一头放进肥皂水中,拿出来吹,一会儿又拿着电线蘸了一下水,吹一下,也没有成功。他嘟囔着:“吹不出来啊!”说罢,他放弃了探究。这时,教师捕捉到这一情况,问这名幼儿:“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接着,教师和幼儿回忆第一次探索时的经验:“我们刚才做实验时,为什么纽扣、窗纱都能吹出泡泡?”这名幼儿答道:“因为纽扣和窗纱上有洞洞。”“是啊,有洞洞的东西才能吹出泡泡,那你有什么办法让铁丝变成洞吗?”经过教师再次提醒,这名幼儿说:“那我试试吧。”他将铁丝圈成了一个圈,终于获得了成功。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幼儿,又尝试将树叶卷成了“望远镜”。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支持;在第二个环节,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提示,帮助幼儿回忆经验,分析材料吹出泡泡的必要条件,从而支持幼儿继续探究;在第三个环节,当幼儿不会使用打洞机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动作,让幼儿通过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交流可以使幼儿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梳理,以此强化自己获得的新经验。同时,同伴经验会和幼儿自身获得的经验产生碰撞,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例如,在大班“吹泡泡”科学活动第三次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让什么材料吹出了泡泡?想了什么方法?”通过实践操作,许多幼儿获得了成功。有的幼儿说:“我把铁丝弯成三个圈,它有三个洞洞,就能同时吹出三个泡泡。”有的幼儿说:“我吹出的泡泡比你多,我把铁丝绕在笔上,绕出了很多洞洞,就一下子能吹出很多的泡泡。”有的幼儿说:“我用剪刀在树叶上剪了许多洞洞,也能吹出泡泡。”有的幼儿说:“我用打洞机轻轻一压,树叶上一下子就有一个洞。我压了很多洞,就吹出了很多泡泡。”幼儿在交流中知道了借助工具可以变出更多圆,了解了吹出更多泡泡的方法。又如,在大班“有趣的影子”科学活动开始前,教师组织幼儿对兔子影子上有白色眼睛的原因进行猜测。幼儿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在兔子图片上贴了白色的眼睛。”“在兔子头像上画了眼睛”。“将兔子头像上的眼睛剪掉。”……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幼儿尝试剪掉兔子图片的眼睛,终于发现了影子中白色眼睛的秘密。可见,幼儿通过交流,能够在观点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中,构建新的经验。同时,同伴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解决方式促使幼儿进一步思考,不断获取经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