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玮婕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古民居,从字面意思可知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民居房,古民居雕刻艺术则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所使用的民族雕刻艺术。从我国历史记载资料以及现存的各种传统建筑古迹中可以发现,古民居强有力地将传统建筑与雕刻艺术融合统一。木雕、砖雕、石雕的材质不同,其刀功也不相同,创作出来的艺术成品也各不相同[1]。不同雕刻艺术的美学价值、用途、设计思路、美学特点都各不相同,以下将对这些雕刻艺术进行详细分析。
古民居大多以四梁八柱为主要结构,木料是搭建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因而木雕在古民居建筑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宽泛。木雕建筑的风格特色与其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习俗息息相关。例如,对于常年雨季多、湿气重的地区,其传统建筑大多不会贴地面而建,而是在地面上架高一层再进行搭建,如傣族的各种竹楼建筑。相比于北方传统建筑的稳重,南方的很多传统建筑屋檐大多会延伸出一段距离,以飞檐为主,其目的是为了确保雨水能够排出更远,不会溅湿门槛等。因此,不同地区的木雕建筑风格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古代工匠能够以其匠心精神、精巧的设计、娴熟的工艺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造出各种精美绝伦的木雕艺术作品,并根据不同的传统建筑需求来调整木雕设计风格。
以千年古村鹞子坡村为例,王延育大门额枋图案好似书卷一般展开,琴筝纷鸣、书香门第的雅致风流尽现。石埠头村王家院落木质天窗上的莲花瓣样式的四方连续图案、门庭与天窗横木上的木雕装饰、大门上的雀替、阑额上繁复的凸雕等都是其中的精品。在我国传统的古村落虹霓村,古民居的门匾也有着较为出色的木雕工艺,不同书体的门匾所展示出来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但不论是写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都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祈求吉祥、幸福美满、富贵安康的愿景。虹霓大院各种窗户上的雕饰以花锦、古钱棉、方格纹等带有富贵吉祥寓意的花样为主。而其村落中的各种木雕则主要出现于屋檐、牌匾等地方,用作较为直观显眼的装饰,这种直观显眼的木雕装饰对工匠的技艺要求非常严格,并且要求工匠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能够根据建筑设计出更符合其整体美感的木雕装饰。
龙溪镇大门道村王家大院的老院门匾上提着“祝三封华”的字样,其设计别出心裁。门匾上的四个字主要被区分成了三个部位,上面两侧用莲花图纹装饰,中间则换成了梅鹿,下面两侧依然是用莲花图纹装饰,首尾呼应。但就其牌匾和题字的现存情况来看,门楼的建造时间会比门垛更早。
古民居中,不论是建筑材料还是木雕材料,都离不开木料。木料的选择对其雕刻艺术以及古民居的整体呈现效果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古民居的门、窗户、庭、梁、屏风、桌椅等都是以木头为原材料,但不同结构和不同零部件由于其作用不同,对木料的要求自然也不相同。古代民间优秀的木匠能够以其精湛的技艺和艺术审美在不同地域建造出巧夺天工的建筑和木雕装饰品。
以浊漳河沿岸的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大部分是以松树、榆树、檀树木料为主。其中,松树和榆树在当地产量较多,因而用料相对而言没有那么严格的讲究,手工制作也较为普通。而楠木以及檀木在其地区则属于稀缺木料,价格昂贵,极难运输,因此这类木料在其地区的古建筑中多用于门檐、牌匾等较为显眼的地方,并且其木料上的手工雕刻技艺精湛,非常讲究[2]。
安乐村申家大院的正院里放着一方紫檀木雕的插屏,雕琢巧夺天工,四周以云龙图案点缀,饰以鎏金漆,正面呈扇形,扇形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八仙过海”图,正中书刻着“醉八仙歌”的字样,意趣雅致,寓意颇佳;而其背面则留有文人的题跋。该插屏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不论是木料使用还是雕刻工艺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美学价值。
砖雕技艺主要用于古民居的门楼、门罩以及祠庙和官邸中,而在其应用中又以八字墙最为典型。以徽州为例,徽州的许多古民居门罩上大多装饰青瓦以及飞翘的屋檐,在青瓦屋檐之下,丰富多样的砖雕装饰鲜明,图案变化多端,意趣丰厚。大部分砖雕画面以人物为主要角色,而各种亭台楼阁、花丛则为其人物做点缀。门罩之间用各种垂莲柱连接,额枋下有砖雕装饰的斗拱和飞檐,并且部分额枋用圆雕人物和各种寓意吉祥的动物图案作为装饰[3]。
砖雕艺术特色主要受汉画像砖的影响,在明朝时期,砖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朴素旷丽的美感,而延续到清朝时,又渐渐转向了细致华丽的砖雕艺术风格,因此砖雕艺术风格特色的变化与其时代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并且发展至清朝时,由于民俗以及风土人情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喜欢各种华丽复杂的图案,在砖雕中更多地采用立轴以及手卷式的章法来突出画面的端庄大气之感。砖雕以各种民间故事、戏曲以及神话传说作为主要题材,突出人物的故事感,歌颂人物的美好精神品德。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而在使用动物题材作为砖雕素材时,大多会用一些狮子图案,如狮子戏球、大小狮子互动、对舞等,活灵活现,十分讨喜[4]。
我国浊漳河古民居一带的砖雕艺术风格独特,极具美学参考价值。这一带的砖雕大多为阳雕,如申家大院里的“水壁凉亭”,其左侧是圆形的砖雕,绘制的是一只顽皮耍趣的猴子正在捅马蜂窝,而其右下角则题了两行草诗增添意趣。砖雕精美绝伦,活灵活现的画面与诗文的悠然韵味相得益彰。
三东家天地神龛是阳雕与阴雕的融合,以庙宇式结构为主。具体而言,三东家天地神龛会比普通的神龛大很多,更加高大庄严,其神龛采用的是重檐样式,屋檐下有拱凸出,神龛朱门两侧有圆柱拱起,圆柱旁边还留有侧门。重檐下有三拱堆叠起来,并且其神龛的楹联与普通神龛的楹联款式不同,其横批上写着“天高地厚”四个字,两边竖批写着“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川”。不同地方的竖批及砖雕风格各不相同[5]。
石雕常见于各种古民居的基础部位以及桥梁、牌坊上,如各种门楼上的祥瑞图案、宅院墙上的雕花镂空窗户、祠堂天井周围的石栏板往往会雕刻各种较为威严的动物图案等。石雕风格的形成原因与木雕、砖雕类似,主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地貌、风俗等有很大关系,因此这里不作细说。
很多人对石雕了解不深,因而会对其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石雕就是用石头就地取材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但实际上,石雕的选料也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例如,太行山区沿路几个院落的石雕大多以青石为原料,青石的质地坚硬,密度大,很难进行雕琢,但正是因为其材质坚硬才不容易破碎,也不容易腐蚀,能够长时间维持雕刻的清晰度和完整度,因此很多地区的石雕都会选择以青石作为原材料[6]。
太行山一带的石雕工人数量众多,正是由于能工巧匠众多,这一带留下的各种优秀石刻作品也很多,有很多作品甚至已经成了孤本。例如,实会村一带在明朝时期留下的古民居,其主房前檐上有两只柱础,上面大多呈圆鼓状,而下面则被设计成了四棱鼎形。这类柱础不论是圆钉的凸起还是弧度,又或者是其面积和光洁度都几乎一模一样,并且等分圆周。即便是以现代的审美来看,其鼎足的曲度、力度都极具美感,非常符合美学标准,在其鼎的四面,一般是用麒麟、雄狮、凤凰等寓意吉祥的动物来做造型罩面,其石雕上的麒麟一般都是喷火类的姿态,而凤凰则是眉目传情、娇羞端庄的姿态。这一带的能工巧匠所制作的石刻不论是主体神态还是画面构成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鲜有败笔。
刘家大院中的药房院门墩上点缀着石刻“穷奇”,而客房院绣楼的四个柱鼎也是精美绝伦、造价不菲。就当时的价格而言,院落中的石刻几乎是到了一斤石头一两银子的地步,院落中的石刻用了多少斤石头,主人家就要付给工匠多少两银子,从中也可看出石刻技艺的珍贵。
石雕匠人的工钱之所以如此昂贵,从其技艺中可以窥见一二。石雕比木雕和砖雕的难度要更大一些,也对匠人有着更高、更严格的技艺要求。工匠除了要具备成熟的石刻技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精准把握写意、留白的石刻雕工技巧,从而在石雕中展现出虚实结合、相生相补的视觉效果[7]。
古民居中不论是木雕还是砖雕,又或是石雕,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寓意。八仙过海寓意着人们希望能够像八仙一样在人世间的苦难中各显神通,依靠自己的能力度过苦难的生活。而各种蟠桃、仙鹤、青松的雕刻装饰则多用于老人居住的场所,寓意着希望老人健康长寿。而《果品图》中的各种红枣、荔枝、石榴等则暗示着人们希望早早得利或者是早生贵子的意思。
古民居将传统建筑结构与雕刻艺术装饰融合起来,起到了良好的平衡作用。很多建筑结构都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其中的一些木雕、砖雕、石雕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支撑、完善建筑结构的作用。在清朝以前,我国尚未将玻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而传统的建筑中窗户大多是采用各种雕刻作为支撑,再辅以皮纸遮挡风和光线。因而,雕刻艺术在很多古建筑的窗户、横栏、屏风中都起到了支撑和完善建筑结构的作用,并且其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在古民居建筑中,雕刻艺术所呈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直观而浓厚的。不论是在木雕、砖雕还是在石雕中,其取材都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吉祥图案到寄托人们美好愿景的各种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再到各种祥瑞动物、花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不难看出,古民居中雕刻艺术的美学价值是很值得人们研究的。通过研究雕刻艺术的美学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古民居建筑中的图案寓意和当时人们寄托在雕刻中的思想和情感,还能更加深入地剖析其建筑的组织结构,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同时,通过对古民居雕刻艺术美学价值的分析,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综上所述,在古民居中雕刻艺术对其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不同,其建筑中所呈现出的图案、风格、主体、技艺也各不相同。通过研究古民居雕刻艺术,我们能够更加直白而清晰地了解不同时代的历史及文化。因此,古民居雕刻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美学价值,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