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梅 毛小龙
江西师范大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互相渗透,迎来了大交汇、大融合的趋势。我国目前对古陶瓷的研究十分充分,有大量有价值的相关资料,但大多是探讨现存物件的相关信息,比如朝代、釉色、工艺手段、材料等,客观地揭示了古陶瓷的发展过程,所以本文认为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为当下的数字文创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提出了古陶瓷数字文创研究的价值与方法。
由于战争环境、存放条件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我国许多古陶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古陶瓷的现状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等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模型、数据库、虚拟现实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等技术为基础的古陶瓷数字化研究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革新,数字文创的出现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使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增添了新的传承方式。
数字文创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化内容进行创作,形成符合当今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并且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要求。与传统的手工陶瓷文创设计方法相比,依据量化法数据库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可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和成本。曾经需要无数次打磨修改的工作现在可以在数据库中设计完成,并形成模型以供批量化生产,大大降低工艺成本,通过技术手段可以预先看到最终效果,这种低试错成本也更符合市场体系,同时也符合现代人对把玩和设计创意相关文化产品的需求。针对大量的古陶瓷造型信息以及当下陶瓷文创产品的需求和发展,计算机的优势就是能够处理大量繁杂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可以使设计更加便捷,有利于数据共享,查询古陶瓷器型结构,方便地输入或输出所需要的陶瓷造型,从而使数字文创的设计者可以快速设计出与器型结构、种类、釉色、朝代等方面相对应的造型样式。
针对古陶瓷文创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本文提出将古陶瓷采样进行量化法统计形成数据库,使设计更加便捷,造型更加准确,更符合后工业时代的数字文创开发与大工业生产。本课题将基于古陶瓷进行采样,用量化法抽象地揭示样器的造型,并整合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更好地创建数字陶瓷文创产品,投入工艺品市场中去。
量化法是对大量的古陶瓷样本进行造型信息采集,再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测量,并将同类古陶瓷样品进行分类,得到某一类瓷器的常用造型变化的区间值。最终得出基于量化法的陶瓷样本造型的范围值。在此研究中可能存在着古陶瓷量化法的对象复杂、数据规模化、应用设计需求等问题。得到区间值后将分类的古陶瓷器数据基于软件平台建立数据库,并开发相关系统,此系统已录入由量化法所得到区间值,从而使设计者可以在此系统中选取某一类器物进行自由调节设置。并且此系统能够为设计者提供直观的界面,方便设计者更便捷地进行需求化设计。使用此系统设计陶瓷文创产品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克服,用实践来摸索。基于量化法的陶瓷数字文创为我国数字文创、陶瓷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创设计有利于数字化生产,数字文创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更快、更好地完成设计工作。陶瓷数字文创设计有以下优势:一是基于陶瓷量化法而开发的系统平台可以使设计者设计出符合朝代特征的造型,并在设计中实时观察、修改。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现代设计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给数字文创设计带来了诸多好处,包括:设计操作精准快捷;提高文创产品的设计水平;缩短文创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创新能力等。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使文创产品具有数字化特征,更加符合当代发展,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文创产品更加适应数字化生产。二是古陶瓷数字文创的设计过程具有独特的技术特性,在产品推广展示中可以更准确、更高效地呈现出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减少了部分推广成本,可以使推广与传播的效果更进一步,并且增强文创产品在展示中的活泼性,从而更好地促进陶瓷文创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三是陶瓷文创产品设计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大众。运用基于古陶瓷量化法研究而开发出的此系统可以使用户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产品,用户在详细的系统页面中只需要选择相应的器型,在系统提供的区间进行适当调节,再加入其他设计元素就可以设计出符合古陶瓷造型文化的文创产品。用户对自我设计的文创产品是拥有特殊感情的,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更有利于系统平台的使用和传播。设计者还可以上传作品,当自己设计的产品被生产方看到并采用时,设计者会主动使用产品并成为老用户,这时他会自发成为一个主动的产品宣传媒介,会向自身的社交圈宣传,最终达到数字陶瓷的大力传播。陶瓷的数字文创设计借助相当一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创设计中,可以对古陶瓷信息反向了解,增加设计者对陶瓷文化的互动交流,对陶瓷文化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当前,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古陶瓷进行文创研究已经得到大力发展,不管是在技术的成熟度上还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上都如此。但利用数字技术也会存在弊端,计算机对古陶瓷的展示还是比较局限的,人们只能客观、表面地看到陶瓷造型等相关信息,而对一些陶瓷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彻底。如在非专业人员进行设计时,虽能依照量化法统计后的规范进行造型设计,但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无法充分表现其文化内涵。仅靠有限的文字描述和虚拟模型展示来了解古陶瓷仍然不够直观。人们需要对古陶瓷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并获取背后的相关信息。在技术上,运用量化法结合数据库开发设计平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二是技术实现的问题。具体如何实现大量古陶瓷的造型采集研究并进行分类录入系统的问题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有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意义,它的造型变化、图像符号、着色等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每个陶瓷器型都是一种文化价值理念的映射。影青瓷,也叫青白瓷,起源于五代,因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青白瓷作为宋代景德镇窑最负盛名的瓷种,其研究价值是极高的。宋代的瓷碗造型独具特色,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而且审美理念也是很独特的。斗笠碗杯源自宋代,蕴藏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宋代文人眼中的地位是极高的。因为文人的精神世界比较丰富,他们不仅要求器物实用而且也会赋予其精神意义,在文人眼中,斗笠碗更有一种文人书生气。斗笠碗杯造型更像是凭江独钓的老者所戴的帽子,有着悠然自得的气息。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创建陶瓷数字文创开发平台,可设计科学与审美相结合的陶瓷虚拟产品,本课题以宋代青白瓷斗笠碗为例,运用数字化保护手段,促进青白瓷文物的传播,在此系统平台中借助录入的青白瓷斗笠碗采集数据,进行数据调节和数字化设计,从而实现斗笠碗器物的虚拟化信息成品展示。从技术层面加强对宋代青白瓷斗笠碗的保护力度,并为实现陶瓷的数字化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首先,使用量化法对宋代青白瓷斗笠碗造型进行测量,并进一步收集数据做出归纳和概括。第一步根据斗笠碗的多个样本分别进行分析,提取斗笠碗的剖面曲线,其剖面曲线是沿中心对称线截取的对称形,取其一侧为轮廓曲线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根据造型数据组得到斗笠碗的曲线轮廓的中间值,设置为基本线,并将斗笠碗造型的最大曲线轮廓值和最小曲线轮廓值设置为两个极值。第二步将斗笠碗的高度和口径进行测量,分别得到中间值和两个极值。其次,基于某软件平台建立数据库,将斗笠碗的造型数据录入开发系统,并设计清晰的页面供设计者进行操作设计。设计页面中不仅应有实时显示窗口提供观察,还应有工具栏提供设计,其中包括器型、通用尺寸(包括轮廓、高度、口径)、通用釉色、通用图案、自定义设计等。每个模块相应的菜单栏中附有详细的区间值可供设计者参考,从而进行调节设计。为促进古陶瓷的开发与保护,此系统软件在设计斗笠碗器型时应附带造型、审美、文化等背景信息,为设计者提供基础依据以及反向了解古陶瓷文化。再次,此系统拥有设计端和应用端,设计者可将设计的青白瓷斗笠碗文创产品上传至云端,供生产应用方进行选择合作,更快地进入数字化生产,形成设计者、生产者的高效对接。宋代青白瓷斗笠碗的文创设计是为了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符合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以及对传统优秀古陶瓷艺术的保护与传播。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而言,这样的大批量生产也是对青白瓷文化的开发与传播,符合当下社会趋势。在有限空间内高效展现了青白瓷斗笠碗的开发价值。最后,通过传统方式生产的斗笠碗的展示推广与数字化方式生产的斗笠碗的展示推广相比有着较大的局限。比如效率低下、与消费者之间交互体验不足,投入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等资源消耗大,成本较高。而作为数字技术手段下开发的斗笠碗文创产品有着天然的优势,在设计时,数字斗笠碗具备技术性、科学性及文化性,它在产品推广与展示中,可以降低产品宣化制作视频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因为使用了数字技术设计,所以后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适当操作进行虚拟展示,可以大大提高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解决了传统方式生产的青白瓷斗笠碗在宣传推广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问题。斗笠碗文创产品设计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大众,使用此系统设计斗笠碗时,设计者在相关信息指导下加入自己理解的产品。当设计者自我设计的产品被使用时,设计者会自发成为一个主动的产品宣传媒介,为陶瓷文化传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这也从侧面加快了古陶瓷数字文创的影响力,推动了陶瓷文化的传播和陶瓷数字文创的发展。
如今,互联网成为人们了解古陶瓷艺术的重要途径。设计建立古陶瓷文创设计系统平台,收集大量的古陶瓷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多类型地分析录入古陶瓷设计平台,可以使人们进行古陶瓷文创设计,并将古陶瓷造型美学及其文化意义换成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传播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吸引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认知和理解,最大限度地突出陶瓷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受众体验式设计是如今文创设计的重要趋势,也是文创产品在数字技术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的数字文创设计借助社会力量使公众广泛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增强了陶瓷文化宣传的效果,更符合当下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