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民间剪纸是民间美术的一种,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的产物,与民俗具有紧密的关系。[1]广东剪纸主要流传于佛山、潮汕一带,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广东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随之而来的是农耕文化的嬗变,广东剪纸赖以生存的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风易俗、现代科技以及流行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民间剪纸的品类和数量不同程度地下降,部分甚至濒临消失。广东剪纸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更需要接应当代生活与环境进行现代转化。过去的经验在当代的活化需要生态条件——与特定文化传承相关的群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以及由这两个条件整合构成的环境即生态场景。[2]在此,从市场经济环境下剪纸的产业化、院校剪纸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区非遗剪纸传播活动三方面刍议广东剪纸的传承与转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不使那些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消之于无形,就必须通过商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走入市场经济社会。[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强调的非遗传承是一个生产、保护、延续、再创造的过程。作为生产性传承的典范,位于广东的佛山剪纸走在了前列,早在明代就已经成行成市。民间剪纸受其生产规律支配,并遵循市场规律。市场经济与农耕文化在接轨的过程中,剪纸中的民俗文化内涵逐渐被大众审美需求所稀释,民间剪纸艺术在创作、生产、销售等方面为迎合市场需求必然发生改变。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较长的海岸线,沿海自古是商贸往来的重地。广东剪纸走文创产业化的道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挖掘当代消费者需求,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将剪纸艺术与现代产品相结合,生产民众喜闻乐见的实用产品。作为剪纸文创产品,针对细分市场,在产品质量和包装上下功夫,提升产品形象,彰显产品的艺术价值。例如,针对收藏家,做出自大家之手的限量高端艺术品;针对高品位的消费者,做纯手工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工艺品;针对大众消费,设计和制作窗花、剪纸装饰物以及剪纸风格的邮票、贺卡、书签、挂历、台历、书籍、灯具、餐具等多种多样的衍生产品,实现广东剪纸的转化,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剪纸带来的愉悦和美感。剪纸艺术转化为文创产品,也将承载文化艺术、经济效益的多重职能。
以现代企业的品牌管理理念,结合非遗文化传承的需要,对其进行企业理念、行动准则、视觉形象的立体打造。注册具有地域识别性、族群识别性等特征的老字号商标,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宝莲剪纸”“田氏剪纸”等品牌。以区域民俗文化特色的力量来聚拢消费人群,产生人情味,从而更容易赢得民众的信任。工艺制作上严把质量关,追求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服务方面以亲切的讲解、详细的剪纸技艺展示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讲好剪纸的故事:讲述剪纸艺术家的故事,录制剪纸制作的故事,挖掘相关民俗民风故事,宣传相关友好往来的故事。例如,利用非遗日、传统节假日定期开展剪纸展演和培训活动等;广泛开展海内外交流活动,积极利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民俗文化节、国际剪纸艺术节、广交会等国内外文化交流平台,不断在国内以及国际展出优秀作品,提高剪纸艺术的知名度等。用品牌理念全方位打造广东剪纸文化品牌,做出特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购用户规模达7.1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互联网、新媒体的运用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利用移动终端查看信息、购买商品、在线学习已广泛被民众所接受。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能够加速剪纸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推广和发展。利用新媒体,如淘宝电商、抖音、微视、小红书等,开发和运用垂直类App,已成为商家营销的必选途径。网络新媒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各平台,特别是新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剪纸艺术,将网页、短视频、微信、微博、头条等新媒体作为宣传平台,能够扩大剪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剪纸艺术介绍、民俗民风介绍以及地方特色介绍等,组织相关学习培训和体验活动,及时回应受众要求和读者反馈,能够提高用户黏度,培养忠实消费群体。
广东省是旅游大省,据广东省旅游数据中心统计,2018年上半年广东全省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37亿人次。尽管剪纸本身并不是为旅游而生,但是民俗风情是乡村旅游的亮点,民间剪纸又是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也就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地因为有了非遗活动而更显特色与生机。作为地域特色旅游资源,广东剪纸被开发成为纪念品、手信等,成为游客青睐的抢手货。剪纸艺人在旅游地现场的创作表演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景观。旅游区的非遗剪纸活动也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增强了游客对剪纸的认知。通过旅游,剪纸从业者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从而使剪纸艺术得到“活态”传承和转化。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提出,鼓励在传统工艺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4]具备剪纸文化基因的地区,例如广东的佛山、潮阳、潮州、揭阳、饶平等地区,将剪纸艺术和当地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方便游客购买剪纸艺术品作为纪念,吸引游客参与民俗剪纸活动,甚至在一些旅游团建活动会安排专门的剪纸手作体验课程,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剪纸品牌资产的构建与增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趋于庸俗化,其商品独特性可能受到破坏,所生存的文化环境也会遭到削弱,商业化气息太浓重,有可能使剪纸艺术失去本来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剪纸手信产品需要注重剪纸文化内涵的传递,保持地域特色,寻求一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提出,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设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切实加强成果转化。[5]在高职院校建立广东剪纸艺术研究与传承基地,收集、整理、研究剪纸,能够为剪纸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广东剪纸民俗文化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精髓、民俗精神,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艺术创作、设计制作能力。传统剪纸中蕴藏着本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基因”,在理论上阐释与研究广东剪纸的文化渊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继承广东剪纸精髓。在传承基地进行材料、工艺等的大胆改革,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数字媒体运用相结合,探索广东剪纸的现代转化,将提高广东剪纸的生产力、传承力。
建设相关剪纸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兼具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剪纸传承人才,扩展传承人基数,从而缓解当前剪纸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不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或工作室进行非遗剪纸教学,以人才培养推进非遗剪纸“活态”传承,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人才培养新范式。以“非遗+设计+创业”的思路,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实践传承“文化基因”。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剪纸专业课程,面向有一定美术与设计基础的工作室学员,为剪纸艺术输送后备传承人。专业课程以剪纸造型设计为本,在传承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开发剪纸衍生产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思路开展教学,培养学员的审美判断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等。教学立足广东传统文化,了解本地域民俗信仰,知晓本地域剪纸脉络及风格。教学注重实际操作,必须掌握构图、剪、刻、装裱等的技术技能。同时培养了解时尚、了解市场、知晓品牌传播理念等能力。具备这些素养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剪纸工作者和传承人才的要求,实现良好的就业与创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他们继承了该项目手口相传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能等,是剪纸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当代社会对非遗传承人的要求较高,要求非遗传承人对所从事的技艺有足够的认识,建立足够的地域文化自信,能守住创作的寂寞,又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剪纸传承和发展的旗手,是非遗剪纸传承和发展的一张尊贵名片,应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广东剪纸传承人让我们看到和触摸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原生态剪纸艺术,为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教学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利用高校工作室、众创空间等,产学研一体,进行生产性师徒传承,高校教师承担理论、审美及衍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任务,聘请剪纸工艺美术大师、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学校客座教授、高层次技能剪纸教师等,承担技能传授任务,从而对接实际岗位需求和相关技术标准,从理论到实践培养订单式人才。实习期还可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相关企业拜师学艺,师徒制“活态”传承剪纸,在实习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民间剪纸的文化持有,首先是社区传统纹样谱系的掌握,这也是社区整体民俗实践的经验积累。[6]民间剪纸艺术家、传承人等的文化持有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性问题,是所在地域内部文化实践的结果,因而应扎根社区、返归乡土、反哺社区。同时,工业化的设计、学院派的雅致构图也会让大众产生视觉疲劳。相对而言,那些隐藏在乡村的原生态的剪纸造型稚拙,保留着古老和神秘的信仰,流露出对生命本真的朴素认知,让人耳目一新。乡村相对封闭、守旧的环境恰好能更好地保留原汁原味的非遗剪纸文化与技能。
在社区开展非遗教育,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剪纸,其目的是做广东剪纸艺术的普及、传承工作,提高学员对剪纸的理性认识,培养学员广博的艺术修养、敏感的审美意识等。其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制作影视纪录片、短视频等记录非遗技艺,在社区进行传承;利用微信公众号、H5、抖音等在社区传播非遗剪纸知识、技艺等;在社区开展“中国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传播剪纸艺术等。通过在社区民众中的非遗教育工作,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认可,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让非遗剪纸“活”在千家万户。社区的广大民众是承载非遗文化源远流长的永不枯竭的源头。
广东剪纸,是广东地区劳动人民在漫长的民俗生活中创作和使用的民间艺术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广东剪纸赖以生存的农耕民俗文化土壤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广东剪纸的形式、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广东剪纸需要紧跟时代,服务生活,进行现代转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