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痛点及契机

2022-11-27 18:17邢世凯
关键词:等级证书课程内容证书

李 杰, 邢世凯

(河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试图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利器,重新界定了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探索课程改革,遴选出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育人模式。在产业结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大规模转型的背景下,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把课程改革放到了首要地位,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促使职业教育重新审视自己的育人标准: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本身就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项创新举措,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这项创新,实现从创新上进行创新,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径,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发展为“活”的体系。

一、1+X证书制度

(一)1+X证书内涵

1+X 证书制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元化且具有发展性的概念,它反映了社会、市场、企业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满足与扩张的演变[2]。对于1+X证书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1+X”证书中的“1”可表示为“受教育的水平”,“X”表示为“从事生产的能力”,在本质上可体现产教融合育人的结果[3]。也有的学者认为1+X 证书是指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结合[4]。1+X证书中,“1”是指学生通过完成国家或学校规定的相关课程而获得的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自主参加相关培训及考核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学生从事生产性工作所具备的各种技术技能,“+”是代表“X”对“1”的辅助与延伸。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共同评价学习者的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水平,学习者通过考级认证及时更新填充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企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水平。

“1”与“X”无所谓先后,“1”是整个1+X证书的基石,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学历保障,“X”证书打破了以往企业岗位所需的单一技术技能的局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促使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X证书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模型,视教育为一项投资活动,“X”证书是学生付出一定时间、精力及经费而获取的,获得的不仅仅是证书本身,还包括证书背后所代表的知识与能力。学生要懂得权衡“X”证书的重要性,舍得为之投资,“X”证书是一项长效性的投资,可以为学习者带来长足的效益。同时学校要平衡“1”与“X”之间的融合关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资源,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把1+X证书制度真正落实落地。

(二)对于1+X符号意蕴解读

1+X证书中“+”不是指“1”与“X”的简单线性叠加,“+”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辅助的意思。在“1”的基础上融入“X”,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得可以辅助学习者在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学习者获得学历证书相当于有了进入市场的入场券,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时,“X”证书能够辅助学习者更好地调适应用市场所需的技术技能。其次,“+”是延伸的意思。“1”就像树的根基,具有基础性,为学习者提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X”证书延伸了学习者的学习领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考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了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更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后,“+”具有贯通的意思,1+X证书打破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及学校与企业的围墙,打通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为学习者出校门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融合了终身性,这是应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学习者的本质需求。“1”体现了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X”体现了市场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1+X证书打通了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的边缘界限,使两者相互贯通交融,共同设置育人新标准,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二、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重构课程目标:从模糊到清晰

课程目标决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等,1+X证书对重构课程目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并对其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专业能力多样,还要综合素质过硬、职业素养超群。1+X证书制度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关键的核心技能,而且要有面对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应变能力,X证书的多样性潜移默化地迁移到学生身上,外显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且具有多样化。1+X证书制度所倡导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在知识、技能及素质上有新的突破,面对社会产业结构变化时,能够迅速调整学习内容,用发展的眼光和独特的思维看待自己的岗位,相对传统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更加具有竞争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从松散到整合

课程结构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来组织课程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最终都必须通过课程结构体现出来[5]。1+X证书制度提出之前,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相对松散,不尽合理,基本仿照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进行设置,忽视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使得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趋同。在此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往往不占优势。市场及岗位的需求是动态的,整个课程体系要跟随市场及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1+X证书试点工作开展后,各职业院校开始调整自己的课程结构,根据市场及X证书反馈给学校所需的必备关键能力,规划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的比例,课程结构实现了从松散到整合,更具有系统性。

(三)盘活课程内容:从孤立到耦合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培养目标来设定,1+X证书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间接地使课程内容也更加清晰。职业教育侧重实践、实操及实训,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模仿普通教育的形式,不仅是体现在教学方式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与普通教育也极其相似,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脱节。1+X证书的提出催生了职业教育要进行课程改革,把课程内容作为改革重点,使理论与实践做到耦合。课程内容在设置与组织时,不再单一地复制之前的样本,而是根据1+X证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整合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跨领域学习,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

1+X证书全方位梳理了学历证书的相关课程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课程,使整个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横向上选择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纵向上可以选择更高一级学历证书或更高一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知识。总体来说,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加具有交叉性、前瞻性。

(四)鞭策课程实施:从单一到多元

课程实施是整个教书育人的关键一步,课程实施愈好,育人效果愈佳。当下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总体特点是单一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单一及实施过程单一。1+X证书制度启发了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要实现多主体共同育人,改变以往学校单一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一词虽早已提出,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形式化与表面化仍是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掣肘。1+X证书彰显了政府、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重要性,明确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最终的育人目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个体的个性化及岗位的个性化特点,不能按照传统的“一刀切”模式进行教学,要根据岗位及学生的需要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多主体的育人模式。

三、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及改革中存在的痛点

(一)课程设置与产业企业脱节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产教融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6]。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产业企业发展呈现不确定性、复杂化和差异化特征[7]。产业企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同样需要“新”,但是当前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往往与市场脱节,发展止步不前。首先,课程设置模仿性太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平行的一种类型教育,最大的特点自然是实践性及操作性,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的设置应该侧重于实践与实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来制定。但是当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借鉴的是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的甚至直接挪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只是简单地在其基础上加上了形式化的实习实训,已有的实习实训课程也过于陈旧,与新业态下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严重脱节。其次,部分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过于偏理论轻实践,专业的设置也与市场脱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与新岗位要求不匹配。实习、实训只是流于形式,在真正的办学过程中往往被简化,学校内及企业内并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场地或岗位来实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要求,步入社会后很快会被淘汰。

(二)课程评价与育人标准偏离

课程评价是衡量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一环,以职业教育育人的长远目标为立足点,深入剖析课程评价的各个元素,找到课程评价与实际目标偏离的症结所在,根据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等探索课程评价的新模式。

1.评价标准偏于结果化与理论化

“升学率”“高分”不仅是普通教育的追求目标,也是当下职业教育的追求目标,只看最后的结果,忽视了中间的学习过程,这似乎是一条“弯路”。实践性、操作性是职业教育的独特特点,教师教学、课程及教学评价要以实践性及操作性为主线展开,但是现实情况是职业院校盲目追求“好成绩”,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把知识传输给学生,对于技术技能需要实操的部分也以理论的方式输出,而走向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弯路,使整个课程评价体系有失偏颇。

2.评价主体趋于传统化与单一化

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多数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还停留在传统的“卷面”上。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主体主力是教师、岗位专家及企业专家,学生是接受课程内容的主体,最了解该课程的真正实施情况。教师、岗位专家、企业专家及学生应共同参与课程评价,多数职业院校虽认识到这一点,但由于产教对接的不畅通、校企合作的不深化等,执行起来有困难,所以现在仍然维持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模式,过于传统化与单一化。

3.评价内容缺乏均衡性与时效性

首先,评价内容缺乏均衡性,职业院校的评价内容多数趋于理论性知识,实践性技能虽被纳入其中,但是不够深入、不够具体,而像心理素质、人文素养等指标完全被拒于门外,考核指标选择上失衡;其次,评价内容缺乏时效性,职业教育的最终诉求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适应社会,具有谋生的能力,换言之,学习者要具有能适应新经济、新业态下的各种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要把学习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超群的职业素养以及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当下学生对市场的动态变化关注度还达不到,欠缺根据市场的变化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及技术技能的能力,产业企业随着“新”的潮涌发展,而评价学生的指标裹足不前。

(三)教材教师教法与社会需求不匹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8],课证融通是两者统一的契合点,课证融通的实施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而教材是载体,教法是手段,因此必须保证教材、教师及教法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轭联动关系。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教师与教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首先,书证不衔接,教材过于“古老”,没有跟随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对于新兴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存在盲区,基于工作任务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不足,教材涉及到的技术技能与“X”证书涉及到的技术技能不匹;其次,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对1+X证书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面对新职业、新岗位出现的情况时,不能精准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最后,教法是整个职业教育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手段,当下职业院校教师多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技术技能脱离,缺乏理实一体化的理念。

四、基于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契机

1+X证书制度带给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契机的核心思路是课证融通,课程改革是实现课证融通的主要途径,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以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为目标,精准找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着力点、突破点及落脚点。

(一)出发点:以1+X证书制度为基准,课程改革要融入课证融通

课证融通是指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通[9]。将“X”证书对人才的标准要求与课程和教学目标相融合,保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根据当前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实际情况,做好学历证书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衔接贯通,设立学分互认原则,以日益崛起的信息化平台为转接口,建设发展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的存储、认定、积累与转换[10]。首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技能、工艺部分要及时补充到课程内容中,以便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及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做到常规课程考试与培训考核过程同步化,课程考试与证书考核时间基本一致,提高学生考证信心、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后,课程考试标准与证书考核标准相互贯通,获得跟本专业相符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申请免修相关课程,为学生节省下时间、精力等可以学习更多的技术技能,真正发展为合格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着力点: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构建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场所、资源[11],构建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程改革要以校企合作为转接口,实现课证融通。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与产业企业密切联系,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重构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1+X证书制度视域下,模块化课程设置是融合分析了岗位划分的工作任务特点和学科课程的内容特点,具体来讲,企业要根据当下的市场要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实训岗位,把岗位及“X”证书所需的一些关键技术技能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反馈信息整合该岗位涉及到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按照某一工作任务的程序顺序,进行模块化教学。同时设立相应的培训课程,企业派遣技术专家为职校生进行岗前、岗中及岗后培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单元,采用模块化培训方式,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证书需求的融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高度合作。

(三)突破点:以课证融通为导向,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大批量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2]。因此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深化校企合作时要注意严控师资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育人标准的同时也要对教师提出要求,给予教师有效的培训。首先,各院校开展关于1+X证书制度政策的解读及周边知识的培训,继而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理念中,保证课程内容与证书标准的衔接,鞭策课证融通的实现;其次,与产业企业动态关联,为教师提供去企业岗位一线的研修机会,及时掌握一线的生产工作流程,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最后,教学策略上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予教师“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相关内容的必要指导,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通过对教师各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具备关注产业企业变化的敏锐性,同时提高其教学及研究能力,帮助教师快速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四)落脚点:以学生为本位,建立课证融通的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改革要回归教育改革,教育的本质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标,所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社会变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学生能否紧跟社会的发展最终要看其个人能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做为现实目标,以培养超高的职业素养为理想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实践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与现有水平设置新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设置1+X证书相关知识的课程,明确“X”证书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以证促学、以证促终身发展,充分让1+X证书为学生服务[13]。课程改革要回归学生,是应时代的要求,也是有效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要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等是否真正是从学生入手设置的。

以学生为本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机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整个课程评价要回归“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标准要以学生为基准,评价主体要融入学生。课程实施的好不好最终要以学生能否适应社会产业来评判。首先,课程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现有发展组织实施,根据岗位反馈给学校的技能要求以及学科的内在逻辑整合编排,保证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技能等具有时效性、前瞻性;其次,评价主体要注意多主体共同育人,充分利用学生作为课程被实施的主体功能,联合教师、企业专家及岗位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评价。整个课程评价体系要紧紧围绕学生为主干,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基准,能够满足学生最直接的谋生诉求,同时把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评价标准,设置一定的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结语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关键举措,改变了校企脱节现象,加大了职业院校与市场的沟通力度。校企协同创建独具特色且符合当下产业结构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时代要充分把握理解1+X证书的价值意蕴,对职业教育进行精准定位,以1+X证书制度为跳板,发展紧随时代的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上都要有所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以学生为中心,以课证融通为主要渠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依托,以“X”证书为载体,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学习者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同时要提高“X”证书含金量,彰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点,实现“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1+X证书制度这项创新举措,构建更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充分考虑能提高学生技能的各种因素,注重教师、教材与教法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毕业前能获得社会所需的各种技能,纳入“X”证书作为课程评价的指标。同时,国家及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大1+X证书制度的落实力度,在现有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重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发展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课程内容证书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WJCI 收录证书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1+X”证书企业需求与认可度调研分析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