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可视化表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2022-11-27 18:17寇丹阳
关键词:仿真技术抗疫思政

寇丹阳

(哈尔滨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横行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各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构成了严峻考验。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周密部署下,全国上下一盘棋,使我国抗击疫情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世界疫情防控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延续和传承,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凝心聚力、不畏艰险投入到抗疫战斗的真实写照。抗疫精神蕴藏着宝贵的育人因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功能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时代高校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抗疫精神可视化表达是对思政课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虚拟仿真技术:抗疫精神可视化表达的技术手段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三维立体虚拟空间并通过VR头盔、操作柄、电子屏等设备对使用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产生强烈刺激和影响的现代技术。近些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已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为了军事、医疗、产品展示及销售、房屋租赁及买卖等领域重点应用的技术。随着该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了“VR+教育”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沉浸性、交互性和跨时空性的鲜明特点实现对抗疫精神的可视化表达,从而不断增强抗疫精神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一)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

第一,虚拟仿真技术具有沉浸性。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重现无限接近真实情境的场景,也可以还原无限贴近实际的真实社会关系。在场景构建方面,设计者严格遵照历史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在前期利用大量时间做好文献搜集和实景调研工作。因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具有高度的还原性和逼真性。为了增强虚拟场景带给体验者的震撼力,设计者往往还会利用地理信息、三维建模、动画、配音配乐等技术来辅助虚拟场景建设。在设计者的精巧构思下,参与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将得到充分调动,全身心地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同时,虚拟仿真技术所呈现的社会关系和情景以真实事件或材料作为基础和支撑,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会让参与者在短时间内忘记自己身处现实世界,在参与过程中收获良好的视听体验。另外,虚拟世界对参与者而言具有自由、开放、去中心化的特点,任意主体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参与到虚拟实践中并成为驾驭虚拟过程的主角和中心,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根据具体情境做出自然和本能的反应,这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参与者的使用感并调动其使用积极性。

第二,虚拟仿真技术具有交互性。虚拟仿真技术分为二维网络下的虚拟技术以及三维甚至多维网络下的虚拟技术,两种模式的虚拟仿真技术皆具有明显的交互性特征。在以二维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社区中,参与者可以通过虚拟社区自带的交流平台或者电子邮箱、微信等媒介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远程互动、经验分享及资源共享。随着时代变革和技术进步,传统模式下以键盘、鼠标为代表的图像界面交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参与者的要求,这直接催生了三维或多维网络下的虚拟仿真技术。这种技术虚拟程度更深,带给人的交互体验感也更好。在以此为基础的虚拟空间中虚拟实践的参与者既可以实现自身与虚拟环境的交互,也可以实现自身与其他实践活动参与者的交互。在虚拟世界中,人与环境的交互是双向的。即:人可以通过最自然的动作和语言作用于环境,环境也可以根据人的表现反作用于人。虚拟仿真平台还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参与者整合到一起,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参与者融入到同一个虚拟空间,互相协作、配合完成共同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彼此的陌生感将被消除,社会交往能力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第三,虚拟仿真技术具有现实超越性。虚拟仿真技术的现实超越性主要表现为超越日常生活和超越时空限制。虚拟仿真技术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虽然具有真实社会和生活的一般特征,但是虚拟世界绝对不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单重现,而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的重大突破和超越。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不仅能够再现社会情境,模拟社会关系,还能够将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用虚拟手段表现出来,使真实生活中没有交集的人在虚拟世界中发生关系、建立联系。虚拟仿真技术的时空超越性体现在它可以帮助虚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在短时间内实现时间和空间的任意转换,方便参与者操作和体验。

(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课上呈现抗疫精神的优势

第一,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性可大大增强抗疫精神的感染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辩证统一的过程。”[2]思想品德的最终形成归根结底还在于主体内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能否完成由不一致到渐趋一致的运动。抗疫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感染力和震撼力会对学生认知和情感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当前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音频、视频向学生展示伟大抗疫精神,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依旧抽离于教学内容本身,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识和感受。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根据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构建出极度逼真的虚拟场景,学生戴上VR头盔便可以即刻进入虚拟空间,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方式的长时间持续刺激能够实现学生与环境的深度融合,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良好体验。同时,在虚拟世界中,学生将成为中心和焦点,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合理诉求会得到充分关注,虚拟世界的故事走向也将因为学生的选择和举动发生变化。因此,“虽然虚拟世界中的情景和行为都是虚拟的,却给人一种清晰的临场感,让学生的生理体验和心理认知都如同在真实世界。”[3]虚拟仿真技术的强沉浸性能够大大增强抗疫精神的感染力,使学生泪如雨下的同时又能获得春风化雨的洗礼,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信、行诸要素的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二,虚拟仿真技术的交互性能够提高抗疫精神的亲和力。在VR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和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独立思想和判断力的探索者。教师则不再执着于在短时间内告诉学生抗疫精神是什么,而是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抗疫精神的内涵。虚拟仿真技术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的突出优势,它能够使学生在虚拟学习中同各种对象产生联系:首先,学生和虚拟客体的联系。虚拟仿真技术既能够根据真实情况打造虚拟场景,又能够构建虚拟人物形象。例如:VR技术工程师可以利用仿真技术重现疫情爆发之初、疫情最危急之时以及疫情平息之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情景,学生通过情景的对比能够充分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辛苦以及国家力量的强大,进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VR技术工程师还可以通过打造钟南山、张定宇、李兰娟等优秀榜样的虚拟形象来实现青年学生和榜样的近距离接触和对话。学生平时感觉遥不可及的人物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对自己寄予殷切希望能够有效拉近学生和榜样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其次,学生和其他虚拟实践参与者的联系。在分布式虚拟仿真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虚拟仿真体验者进行深度交流和对话,向他人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抗疫故事,使抗疫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增强抗疫精神的渗透力和亲和力。最后,学生和教师的联系。学生能够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将自己在虚拟体验中遇到的困惑和收获的心得及时分享给教师,教师也能够对学生思想进行实时引导和纠偏,拉近师生距离,实现虚实两极的有机统一。

第三,虚拟仿真技术的现实超越性能够提高抗疫精神的说服力。理论性是抗疫精神的基本属性,但是,抗疫精神是由无数感人事迹和艰苦实践凝聚而成的,因此,它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感悟和应用。武汉是新冠肺炎爆发之初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在那里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但是,出于经费和安全因素考虑,高校缺乏把学生带到武汉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能力,更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参与调研的机会。同时,由于时光飞逝,疫情期间发生的很多感人故事将逐渐变成回忆封存在人们的脑海中,学生只能通过影像、音频、文字等资料去体味抗疫精神,并不能成为重要时刻的见证人和重要事件的亲历者,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虚拟仿真技术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创造和派生客体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一个与真实客体并存的虚拟客体。虽然客体的形象是虚拟的,但其表现的内容却是真实存在的。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重现抗疫场景能够帮助实践教学摆脱困境,使学生产生清晰的临场感,大大增强抗疫精神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真理的力量要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和彰显。大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抗疫医疗队成员,在虚拟实践中充分感受抗疫英雄的勇敢与辛劳,从而加深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二、抗疫精神可视化表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民生命至上的思想观念

“生命至上”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仁爱思想的历史传承和生动诠释,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4]在疫情爆发之初,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以及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工作,在充分研判疫情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战略部署并制定了精准救治、科学防控的周密方案。首先,党中央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党中央果断关闭了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上最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甚至不惜按下了经济发展的暂停键。同时,为了挽救人民生命,国家承担了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全部费用,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党中央不遗余力挽救一切生命。在新冠肺炎病人救治过程中,不论是呱呱坠地的婴孩,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充分地尊重和救治。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将“生命至上”思想融入思政课的尝试,但是,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依旧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使本来应该互动、精彩的思政课堂索然无味,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这是对抗疫精神育人价值的浪费,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发挥。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教育方式的缺陷,给予学生更多体验和表达的机会,还能够有效实现抗疫精神的可视化表达。“生命至上”思想的可视化表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将抗疫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抗疫英雄当作自己的榜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民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激励学生勇担时代重任,以满腔热情和赤诚之心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敬佑生命、尊重生命,拥有“天道好生、人命关天”的历史传统。中华优秀医者也始终坚守“医者父母心”的仁爱精神,将成为悬壶济世的精诚大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生命至上”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心仁术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度融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呈现“生命至上”思想能够使学生时刻铭记医务工作者为挽救生命做出的贡献,穿越时空同优秀医务工作者展开对话,实现抗疫精神真正进课堂、进头脑,激励大学生自觉树立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职业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自身价值取向和衡量尺度。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

“举国同心”是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精神的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向来推崇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家国情怀。中国抗击疫情阻击战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参与。首先,广大青年成为了此次抗疫战斗的主力军,“90后”甚至“00后”学着前辈的样子承担起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重任,以躬亲实践书写了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其次,各行各业都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橄榄绿”“天使白”“环卫橙”,他们甘于奉献、无所畏惧,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最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湖北疫情最严重时,全国各地对湖北实行了“掏家底”式的无私援助,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奔赴湖北,各种医疗物资、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湖北。全国各地都为“热干面”加油并和武汉人民许下了来年春天共赏樱花的约定,武汉的新冠患者也毫不气馁,乐观地表示等自己痊愈了就去捐献血浆。在国内疫情严重时,海外华侨和留学生慷慨地捐款、捐防护物资回国,当国外疫情严重时,祖国又成为了海外中华儿女最温暖的港湾,竭尽全力为他们送去防护物资并提供各种帮助和关爱[6]。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凝聚成了伟大的抗疫合力。

高校思政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不仅强调科学理论内化于心,同时也注重理论知识的外化于行。这要求思政课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应用理论[7]。因此,抗疫精神的内涵需要学生回归到实践中去寻找。越是经由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去体验的道理,就越能深入学生内心并对其产生持久影响。虚拟仿真技术能够营造逼真的场景,学生戴上VR眼镜便可以穿越时空来到疫情最严重时候的武汉,切身感受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从社区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给居家隔离住户送蔬菜到重症病房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地抢救病患;从建筑工人夜以继日搭建“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到方舱医院确诊患者苦中作乐为自己开出了跳舞缓解病痛的药方;从科研人员兢兢业业进行大量科研实验到新冠疫苗志愿者以身试“苗”,每一个画面都将中国人民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的乐观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这些素材的可视化表达,帮助学生实现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转变。“灌输式”学习到“沉浸式”学习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发挥抗疫精神的价值引领功能,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加确信只要中国人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跨越不了的阻碍,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舍生忘死的顽强斗志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以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顽强斗志。中华民族历史上遭遇过很多苦难,但是,苦难并没有毁灭掉中华民族,反而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提供了契机和经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离不开那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甘愿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自己的探索者和先驱者。庚子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激活了潜藏在中华儿女身体里无所畏惧、舍我其谁的基因,在很多人闻鄂色变的时候,广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给病疫笼罩的湖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更好地抢救生命,很多年轻的女医护人员剪去了心爱的长发,脸上的勒痕成为了她们最美的战疫妆;一些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工作,腰部受损严重,索性就跪在地上为患者诊治。建筑、环卫、运输、餐饮等其他战线的英雄们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英雄本色,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

高校是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渠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并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些素材都是思政课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以往的思政课偏向于教师以第三人称方式讲述故事,而且大多采取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高校通过3D动画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立体呈现抗疫故事,能够使抗疫英雄“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面对面”听抗疫英雄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医护人员是距离死神最近的人,他们每天都要穿戴笨重的防护装备并近距离为病患静脉穿刺、吸痰给养,但凡有一丝疏漏都会增大感染风险。但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医护人员最终的选择,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思政课教师提前设计访谈提纲并通过录制访谈视频的方式将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和心路历程呈现在虚拟仿真平台上不仅能够有效拉近学生和抗疫英雄的距离,也能够使学生深入思考医护人员做出伟大抉择的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可以采访各行各业的抗疫英雄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他们的故事立体呈现出来,学生在可视化学习过程中能够切实体会和理解“舍生忘死”精神,自觉对标榜样,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将自身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勇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至上的求实精神

“科学至上”是抗疫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战洪水、御非典、抗地震,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崇尚理性、实事求是的血液。习近平曾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8]科学思维是我们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首先,领导科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便立即提出了“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9],以最快速度做出了战略决策和部署。其次,治疗科学。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国科研人员以举世震惊的速度研发出了核酸检测试剂和新冠病毒疫苗。同时,我国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采用了中西医相结合的疗法,创造性地为世界开出了“中国药方”。为了提高治疗效率,我国还发挥了“互联网+医疗”的科技优势并在治疗过程中较早应用了心理干预治疗的方法,从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双重角度医治病患。最后,是管理科学。“健康码”的研发与推广、全国分区分级差异化管理、疫情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都充分发挥了科学思维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

“科学至上”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思维和科技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激励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以自身的勤奋和钻研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将国家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治理疫情的举措用虚拟仿真技术呈现出来能够给予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性,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战胜疫情需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科学治理、防护和治疗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疫智慧和科学精神。“科学至上”思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仅在一门思政课中利用短暂的时间向学生笼统介绍该思想,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实现“科学至上”思想可视化表达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理解“科学至上”思想的内涵,并且为学生课下反复学习该思想提供契机,增强教育影响的长效性,引导大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培养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使他们在攀登科研高峰时能够始终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以自身专业为基础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命运与共的精神气度

“命运与共”作为抗疫精神的重要内容彰显着中华民族“守道义”的大国担当以及“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怀。习近平曾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10]在抗疫之初,中国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维护世界人民生命安全放在和维护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凭借面对重大损失但仍旧果断封城以阻止疫情向全球扩散的英雄举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同时,中国在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便主动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分享本国疫情防控和诊疗经验,积极同国际社会进行抗疫合作。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然竭尽所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这和其他一些国家在疫情面前无所作为,反而借疫情之机大搞政治阴谋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也充分凸显了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价值理念以及天下一家、同担风雨的精神气度。

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疫情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疫情期间,中国的责任担当以及同国际社会的守望相助、通力合作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最好教材。教师可以将各国互帮互助的新闻以链接形式放在虚拟仿真平台的3D地球仪上,学生点击链接便可以详细浏览新闻,从而理解“命运与共”思想的深刻内涵。教师还可以撰写脚本,以中国向其他遭受疫情国家捐赠医疗物资事迹为素材制作动画短片并投放到虚拟仿真平台上,学生观看短片的同时可以通过弹幕形式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引导大学生积极承担世界公民责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都离不开人类的交往与合作。“命运与共”思想可视化表达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科研成果。

三、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抗疫精神教学的具体路径

为了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性,高校要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时代召唤相呼应”作为当代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抗疫精神是引领广大中国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精神旗帜,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和抗疫故事势必会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因此,用思政小课堂讲好抗疫大故事成为了当前高校的重要课题。虚拟仿真技术是实现抗疫精神可视化表达的重要手段,它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将抽象的抗疫精神用生动、立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需要着力提升抗疫精神与思政课的融合度,积极探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呈现抗疫精神的方法,进而切实增强思政课的生命力和阐释力。

(一)加强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内容设计

创新教学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讲好抗疫故事、传播抗疫精神才是思政课的真正诉求。如今,“00后”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作为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信息内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从内容供给侧出发,实现教学内容供给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平衡。

在内容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抗疫精神和思政课不同门类课程的贴合度,结合课程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抗疫故事、呈现抗疫精神。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对疫情的认识,又通过认识来进一步指导抗疫实践的虚拟场景,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全面理解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也可以重现疫情发生之初,武汉市民主动居家隔离,海内外中华儿女情系武汉,捐钱捐物,主动报名前往抗疫一线的感人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深刻道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中、外疫情防控和治理的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两种情境对比下充分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可以原景重现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秉持人类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举措,进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胸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可以重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战疫史,通过两种情景的对比向学生展示舍生忘死、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精神的重要性并借此告诉学生只有当人们愿意主动让渡自身权利给集体,形成空前团结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时,中华民族才会迸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伟力。教师也可以利用VR技术立体呈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科学治理疫情、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成就,帮助学生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模拟疫情最严重时期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景,通过真实还原医护人员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的情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还可以为学生呈现非法造谣、阻拦执法行径对抗疫构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规范意识。

(二)加强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创新

虚拟仿真技术是实现抗疫精神可视化表达的技术手段,教师要利用该技术打造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并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突破,从而将抗疫精神灵活嵌入思政课体系,以下几个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抗疫精神育人实效性。

第一,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设计关于抗疫的完整故事情节以及一些与情节相关的人物角色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其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人物角色并随时进入虚拟情境,通过完成平台设置任务的方式充分体会抗疫英雄的艰辛与不易,获得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例如:可以以钟南山院士逆行抗疫为故事主线,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可以选择成为钟院士本人或者他的亲人、助手或病人,近距离体会钟院士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工作的紧张忙碌;还可以将目光聚焦在疫情期间默默坚守岗位的平凡工作者,学生戴上VR眼镜便可以进入以他们抗疫经历为原型打造的虚拟情境。在虚拟体验过程中,平台会不断弹出价值考验类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想法做出回答和决策。不同回答将面临不同结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价值选择对事件发展的影响,也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抗疫精神内涵并感受自己和抗疫英雄的差距,进而产生见贤思齐的想法。学生虽然是以游戏的方式参与其中,但是却始终沉浸在抗疫情境中,加深了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实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第二,零距离代入法。高校要收集抗疫英雄在疫情期间与家人往来的家书、日记、照片等承载伟大抗疫精神的物品以及他们对大学生的寄语并通过VR技术打造虚拟展览馆。视觉、听觉、触觉的多重刺激将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通过“脑”单个器官去单向接收抗疫精神,而是转变为多器官去感知抗疫精神,真正实现“具身”学习。[12]

第三,跳转答题法。教师可以设置新冠肺炎科普类问题以及思想政治类问题,学生答对即可通关成功并获得虚拟纪念章的奖励,答错则需要从头再来。新冠肺炎科普类问题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新冠病毒,提高学生疫情防范意识。思想政治类问题则能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锻炼他们的换位思考和共情能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三)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抗疫精神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虚拟仿真教学过程中可以完全放弃主导权,事实证明,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性才能得到彻底调动[12]。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就是提升教师的技术使用自信,确保技术应用不会给教师正常授课造成阻碍。这需要教师着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深谙技术使用技巧和虚拟仿真平台操作流程。同时,教师还要厘清“技术”和“教学”的关系,明确虚拟仿真技术只是实现抗疫精神可视化表达的手段,避免教学过程中“技术使用过度”现象的发生。

在虚拟仿真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全身心投入到虚拟仿真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开发中,既做到将抗疫精神整体融入到思政课理论体系中,又做到将抗疫精神有所侧重地分布到思政课的具体课程门类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重现抗疫精神并不意味着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猎奇心理可以采取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仿真形式,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期待和学习心理,将学生普遍感兴趣且具有代表性的抗疫故事用仿真形式呈现出来并结合建模技术、三维动画技术为学生带来一场非同寻常的视听盛宴。在虚拟情境的设计和呈现上,教师要事先做好考察和调研,“既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设计情境,又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内容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有选择、有改造地进行虚拟呈现,生成最富效率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3]在虚拟仿真教学过程中,为防止教学活动沦为简单的游戏环节或参观游览,教师既要保证学生获得宛若穿越时空的逼真体验,又要给予学生方向性地学习指导和价值引领。教师要将学生的虚拟仿真体验和思政课理论知识教学结合在一起,在适当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抗疫精神进行深入思考,逐步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仿真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巩固教学成果,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或交流学习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将抗疫精神应用于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同时,教师要向学生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抗疫精神虚拟仿真教学的满意程度,以学生诉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课程品质。

猜你喜欢
仿真技术抗疫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虚拟仿真技术在医用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画”说抗疫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思政课“需求侧”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