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的素养结构化实施策略

2022-11-27 06:39黄集体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学科

黄集体

(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晋江 36220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时代学生培养的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着重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新时代之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问世,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各学科核心素养已渗入学科的血液之中,成为学科课程教育教学教研共同的目标、载体、抓手和路径。但怎样施策才更有效,才能更有利地服务于师生的生发,这成为一线教师急需破解的问题。笔者在参与“中学历史结构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实验与观课中,通过拆解历史学科每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内涵,梳理出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一个个小目标和途径,联结成实践的结构,促进了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落地。本文以历史学科素养中的核心方法——“史料实证”为例,简要介绍结构化实践的施策过程,与历史同仁商榷。

一、“结构化”概念提出

学科核心素养随2017 版课程标准面世后,培养途径就成为了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每个素养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其能力要求仍是一个综合系统。如“史料实证”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依概念,“史料实证”包括了态度与方法两个层面的内容,方法就包含了获取史料、辨析史料、史料建构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渗透“史料实证”教学只是课堂中一个广义的说法,要使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需要这些具体方法或态度做支撑,在这些方法与态度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关联结构,把握好这些结构特征,对核心素养落地有益。

所谓的“结构化教学策略”,是指在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或策略及其之间的关联,即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解读历史每个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从中提炼概括出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更小的目标及对应的小策略、小逻辑及关联路径。相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而言,这些“结构化”要素的落脚点更明确,立足点更精确,习得过程更加显性化。“结构化策略”即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而采取的具体的教学策略。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结构化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更为全面、个性和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除了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外,要求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要达到如下目标: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史料实证”的课程目标从史学方法到认识(态度)提出了如下学习要求:1.史料有多种呈现类型;2.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法收集史料;3.史料需要进行真伪辨析;4.史料反映了作者的认知意图;5.有效地从史料中提取信息;6.基于证据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认识;7.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8.形成实证精神,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在8 个学习要求中,前6个为史学方法,后2 个为历史认识。

三、基于“史料实证”的课堂教学结构化实践

有质量的历史课堂,必然是充满历史思维和历史味道的课堂,是综合落实各项核心素养的过程。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聚集于课堂得到综合培育的过程中,又是通过一个个更为具体方法结构化实施的过程。如果用史料研习的一般逻辑对“史料实证”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可得出如下对应的8 个结构化要素及具体内涵。

(一)认识史料类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在众多类型的史料种类中,按其与原发事件或人物间的关系,大抵可分为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两种。原始史料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能够直接反映所研究对象的史料,如实物、遗址、遗迹等,再如当事人、目击者以及其口述或记录等。非原始史料则是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史料,原始史料以外的史料都泛称为非原始史料。

认识史料类型是习得“史料实证”素养的入口。有些史料利用它的呈现方式,同时彰显了史料的份量和价值。如在学习历史部编版七上第9 课《秦统一中国》时,同时引用实物“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史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历史文学《大秦帝国》三种史料,按史料的性质、记述时间久长程度和作者创作程度,其证史的效度就有了先是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其次是《史记》,最后才是《大秦帝国》之分。

(二)获取史料的途径

按以上史料的呈现类型,间接反映了不同史料获取的途径。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口述资料、历史文学作品等可以从图书馆、博物馆等馆藏获取;包含了遗址、遗迹在内的实物资料可从历史遗存地去获取;从当事人或目击者的访谈中可获取一定的口述资料。在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形态里,网络空间也存储着海量的信息和数据,为当代人获取史料提供了全新的史料获取途径,如知网等权威资源库、百度等便捷搜索引擎、微信等社交工具、博客等社交平台。不管是哪种史料的获取途径,在获取的史料过程中都需从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出发,立足史料证据的有效性和史学逻辑的合理性进行史料甄别与选取。如在笔者观摩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8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执教者引入“微信搜一搜”的功能,在教会学生运用微信搜索收集史料的同时,引用微信平台中的史料资讯来开展关于“一战”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史料实证”学习途径,避不开史料研习、获取途径、信息表达三个问题,而其中获取途径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比以往又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微信作为当下最常用的社交软件,以微信为平台整合了诸多生活化的功能,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扫一扫”“看一看”“搜一搜”及五花八门的小程序,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资讯,同时提供了了解资讯的工具。通过微信“搜一搜”的功能,即微信搜索也可从中找到学习历史的原始素材。“一战”一课在遵守学校规定不能携带智能手机进校的现实情况下,采用手机屏幕截屏的方式,将“微信搜索”查找资料功能的步骤呈现于课堂对话之中,指导学生掌握“微信搜索”的基本流程。再通过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运用“微信搜索”功能了解“普法战争”“突尼斯问题”,练习“微信搜索”收集历史学习素材。在完成“一战”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生活化的资讯查找工具和整合思想,更为凸显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

(三)史料表达方式

史料表达方式,即历史语言的叙述方式,可分为历史叙事、历史解释、历史评价三种形式。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杜维运)的表达方式,不带任何情感与评判地叙述史事;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功能性定位的表达方式,对史事进行客观的功能性叙述;历史评价是在历史长河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价值认识的表达方式,以历史发展潮流来评判史事。三种历史语言表达形式与史料,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了解史料表达方式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历史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学会史实与史论的区别,为形成史论结合的学科思想打下基础。[1]

伴随着历史中考、省考改革日益完善,题型也日趋定型,非选择题由材料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材料论述题三种基本题型组成。在初中学段突破题型认识过程中,特别是材料辨析题和材料论述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史料表达方式,对准确答题形成正确的学科思维有一定的好处。因此,笔者经常在题型解析中,引领一线教师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区分史实和史论。史实即历史事实,包含了各类历史要素,如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内容、原因、作用、影响等,一般以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的方式进行客观表述。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论,一般带有主观认识的偏向。史论需立足于史实得出,这一过程就是“论从史出”的过程,史料实证的过程。

(四)史料真伪辨析

历史是教人“求真”的学科,然而漫长的历史岁月给历史的脸庞刻画上了太多干扰的痕迹。不管是正史的政治性,还是野史的故事性,历史文学的创作加工,还是历史遗迹的岁月风霜,写史者的主观意识、时代背景的意识形态、传播者的无意之失等都给历史蒙上了浅浅的面纱。接触史料,需要运用合理的史学推理在史学证据链中尽量建构历史的“本原”。特别是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网络信息轰炸成为常态。与以往信息闭塞相比,当下耳目充斥更多的是虚假信息、误导信息和错误信息。因此,面对形形色色的素材,需要重视对史料信息开展价值判断,基于史料证据有效性和思维逻辑合理性辨析史料本身的价值、作者叙述的意图和时代背景的反映等。

在“一战”一课实践中,为了达到训练判断史料意图并进行史料价值判断的目的,执教者引用微信公众号“摄影世界”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猫》和公众号“Vista 看天下”中《没有罐头 就不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两篇文章的素材,用“猫”“罐头”生活化的素材,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激发发散性思维,探究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一战爆发的根源等问题。此两则材料的运用,需要处理好作者撰文意图、资源选用意图和教学运用意图三方面的关系,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课堂教学资源开展基于历史学习的史料真伪辨析的过程。

(五)有效提取信息

简单地说就是“读懂”史料。能够在史料阅读中捕捉材料中的史事关键信息,概括提炼史料的中心思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就提出了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方法与途径的要求。如在进行部编版九上第15 课《文艺复兴运动》观课时,授课课堂选取了舍曼《世界文明史》的一段史料:“14-15 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部分地区趋于衰落。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欧洲社会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爆发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揭露了贵族和教会的专横、残暴,表达了他们对非教会世俗思想的推崇。一旦人文主义思想进入个人和民族的头脑,就没有什么比其更难以控制的了。这一伟大的变革,造就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驱使了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其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14-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反贵族和教会、非教会世俗思想、自然科学、开辟新航路、资本主义等关键词,围绕“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事件概括得出“批判贵族和教会”“宣传人文主义思想”“造就一批自然科学家”“推动新航路开辟”“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等影响,进而提炼得出“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发展”“先进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等结论。[2]

(六)史料意图理解和价值判断

不管哪类史料,都是著史者刻意留于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阶级价值观、作者的创作喜好和顾虑,甚至存在着有意篡改的内容。因此,研讨史料需要依据史料内容读出作者意图、史实本体、时代气息等三层含义,在史料与史料、史料与历史真实之间,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思维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史料的“意图理解”和“价值判断”是在“史料的真伪辨析”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不同史料进行不同价值判断与理解的具体表现。

仍以“一战”为例,课上选取了“摄影世界”推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猫》中了两张历史相片,分别是拍于1915 年的“一只猫坐在沙包掩体门口,期待地望向靠近的士兵”、拍于1916 年的“战场上两位士兵和他们的猫”。根据历史相片所提供的史事,只查阅了一定的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50 万只猫被派到了战场之上。立足历史时间和空间来定位公众号中的史事原型,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原因与结果”的概念范畴来引导学生解释史事的延续与变迁问题。课堂的处理逻辑如下:猫本是家庭中最常见的宠物,人与猫的和谐共处使家庭更为温馨。但猫出现在血腥的战场上,历史相片上的战士和猫相处融洽,一片祥和。人猫之祥和与战争之惨烈易产生一般认识上的冲突。再以50 万只猫被人为地“派到战场上”的刻意行为,进一步产生认识冲突,引发思考。此史料的选取本义在于承接“战争之惨”,遍地是尸体的战场环境十分恶劣,战士经常摸爬滚打于血水之中,恶臭,老鼠横行,在战场上投放大量的猫能起综合作用,如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遏制鼠疫,军队修整时给战士心灵的抚慰,等等。用此史料反衬一战之“惨”。

(七)基于证据的历史解释

这一结构化要素,指向的是前者,即基于证据,也就是说在进行历史解释时,要充分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从史出地表达看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基于史料证据,是历史学最基本的表达习惯,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思维方式的表现,也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历史学科化的直接体现。这两种思维不仅贯穿于学史的整个过程,而且是学科命题的基本组织方式。[3]

例如,在历史部编版七上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中,通过“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武帝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等史实,可推导出历史结论是_____。对话预测: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片面对话:汉武帝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或汉武帝将儒家学说确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此思维过程就是基于证据论从史出的思维过程。

再如,在进行世界现代史复习时,可以这样设置课堂问题:理论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如,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请从世界现代史上列举一例验证这一观点。答案预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或斯大林模式让苏联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用此知识迁移的方式,训练基于证据史论结合的学科思维过程。

(八)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也可以将之看成一种态度。遇到历史或现实问题时,能够立足实证意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探究历史中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这样的态度通过以上1-7 结构化要素的实践在学科中得于落地,同时应贯穿于历史学科求学的整个过程,并推动历史学科各核心素养逐渐地内化为师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料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超学科”来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